APP下载

找准心理教育切入点,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3-08-12于杏林

教育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辑 | 于杏林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然而,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专业师资短缺、课程建设不到位、硬件设施“有而不用,用而不当”等问题。

那么,各中小学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做出哪些布局与探索?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完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又有哪些方面是应当加以优化的?本期论坛,我们邀请各中小学校长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李山

议题一:当前,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类问题等,请结合本校案例具体谈谈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辛正宇:我校依托湖湘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力图为每一位学子注入强大的心理正能量。我校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建了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参与的心育团队,配置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创建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心育课堂,提高教师、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

每一名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心理咨询室、政教处会采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情况,评估每一名学生的心理状况,便于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会开设心理课、讲座,分年级,有时分男生、女生,对青春期有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科普。对于少数学生的特殊问题,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反复讨论研究,一一拿出解决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有一个方方面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二,情绪持续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没精神、下课呆呆的。班主任在跟她的交流中了解到,她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每时每刻都有安排好的任务要做,时时受到家里人的严格管理,她开始厌恶每一个人,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征求她的意见,邀请她的全部家人一起做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家庭访谈,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源自全家的厚望。在学校的建议下,家长给这个孩子办了寄宿,通过物理分离给孩子留出自由的空间。一段时间后,孩子状态越来越好,与家长的沟通也越来越频繁、主动了。

这是一个需要松绑的案例。有的孩子正好相反,他们需要强化与父母的链接。比如,有一个学生,少言寡语,很不合群。班主任和学校心理教师发现,他在单独与人相处时很不自在,但又很渴望与人交流,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很容易跟同学产生冲突。后来我们慢慢了解到,他自出生起就由祖父母带,与父母沟通很少,四年级便开始寄宿,更缺乏与父母的联系。心理教师判断,他需要与父母在一起,重建婴儿时就缺乏的情感链接。基于此,我们开始征求孩子和家长的意见,让孩子不再寄宿。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父母和教师的努力下,他由不怎么说话到慢慢地主动分享,再到开始跟教师分享内心的困惑。渐渐地,他和同学发生冲突的频率越来越低,心态越来越阳光。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困惑,如果找对了方向,它就是那障目的一叶,拿开它,少年就又重新生机勃勃。

议题二:“双减”背景下,如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学校应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在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李彦军:“双减”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新期盼。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有新构想与新作为,助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更容易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当前,传统的家庭格局被打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增多,给孩子带来了不少情绪问题。另一方面,学历教育“内卷”现象愈发普遍,不少家长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导致孩子自我意识过重、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中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正处于发展期,面临的同伴交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增多。比如,如何处理同伴之间的小摩擦和小矛盾,如何理清师生关系中的知与情,如何向父母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还有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影响交友体验与心理认知。同时,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异性充满好感与想象,但又不好意思表现出来,导致情绪敏感、易冲动。这些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既要完成学校内的大量作业,还要利用周末以及假期时间参与学科学习。而且无论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几乎都承受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李彦军

赵欢欢

张勇

廖云峰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落实“双减”政策,推动减负提质。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校越来越多教师都形成了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意识,作业总体难度降低,实践类、探究类、手工类等作业形式增加,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管理与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实施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策略,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练习等学习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好心理健康课,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在各年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要求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性地上好心理健康课,并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工作,解决个性化心理问题。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突出学生优势智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认知领域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八种。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竞赛、艺体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有意识地发掘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学生克服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导致的厌学和自卑心理。

家校协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为使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我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大会,邀请心理专家做讲座,面授机宜。同时,班主任注重观察,发现学生的异常言行,与家长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张勇:我校地处新兴的工业园区,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占比很高,其他各种特殊情况也较为复杂,自卑、封闭、急躁、偏激、散漫等心理问题较多。加上园区地理位置偏僻,周围的人口资源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了难题。如何调适家长的教育预期,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温暖和谐的育人氛围,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为学校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学科渗透,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每一门课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育人内核,每一堂课都应是生动鲜活的育人场域。我校启动了“智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启智·善思”“融智·善学”“创智·善用”构建课堂教学基本范式,落实学习实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认知自我,在努力实践中成就自我。

项目建设,在互动参与中打开心灵。所谓项目化建设,即是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研究,按照不同主题和教育重点分设不同的项目。比如,我们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建了“至善剧社”项目组。该项目组充分挖掘电影资源,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供学生观看,并在观看前组织推介活动,观影后组织现场互动,让学生打开心灵,有所收获。

特色发展,在个性飞扬中形成认同。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评价问题。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评价的单一性,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和乐观。从2016年开始,我校便着手组建校园足球队,将竞技训练和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充分发挥了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生活美育,在实践活动中润泽心灵。多姿多样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跳出美育框架,用自己的理解展现个人的艺术创造。有学生用高粱秆扎成扫帚、锅刷,粗犷的编扎透出恣意张扬;有学生用泥巴捏出一场“足球赛”,每个球员的动作都活灵活现。“生活美育”带领学生研究的不是书本上的构图、造型、色彩等专业知识,而是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生活化运用技能。

家校融通,在相互协同中凝聚力量。我校成立了学校家庭教育宣讲团队,录制了精品微课家庭教育指导视频,创设了“阅读启智”“听课习法”“写作凝思”和“实践生慧”四大课程体系,围绕家庭氛围建设、道德品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和生命安全教育几大主题,设置了面向全体家长的27个通识课程、面向部分家长的5个拓展课程、面向特殊家长的5个个性课程。同时,我们建设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态化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家长学会发现、学会纾解。一位家长写了一封题为“右手搬砖左手抱你”的信,道出了很多外出务工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孩子教育的问题,直达问题的本源,直抵人心的深处,很有感染力。

事必作于细,而成于实。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的视野打开,着眼儿童的现实需要,立足儿童立场,成就儿童发展,就一定能为所有儿童撑起一方安全幸福的成长天地。

赵欢欢:我校结合主题综合活动、亲子项目学习等方式,打造“梦想成长计划”特色心理课程,助力“双减”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建构“梦想”课程。我们以“让每一个人都有梦想”的办学理念为原点,构建“梦想成长计划”特色心理课程。其中,“梦想”(DREAM)聚焦不同学段学生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即Development(发展力)、Relationship(人际力)、Emotions(情绪力)、Adaptability(适应力)、Management(管理力)。同时,我们将五大核心能力与各年级学生培养目标对接。比如强调一年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凸显二年级学生与不同对象交往的“人际力”,提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及规划的“管理力”,关注四年级学生踏入青春期门槛时的“情绪力”,培养五年级学生体验成就感的“发展力”。

打造“梦想”场域。良好的育心氛围可以使心理辅导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能量场”的打造,将教室、辅导室等校园空间打造成助力梦想成真的“加油站”。比如,温馨班集体建设不仅美化班级环境,更能营造“班级是我家”的温暖氛围;心理团辅活动在生机盎然的“法布尔生态实验室”里开展,那是一处幽静、平和、充满希望的心理正能量场;走廊里随处可见学生的艺术作品、活动照片,无不诉说着师生多样的心路历程、成长故事。

凝聚“梦想”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应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共同的职责与使命。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全员导师”活动就是提升“心能量”的法宝。我校导师团队、心理教师围绕“梦想成长计划”中不同学段的核心能力和活动目标,合力开展“梦想+”团队辅导活动。比如,导师结合各类校园节庆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心灵绘阅读”“蜜蜜下午茶”活动,以绘本阅读养心、用故事分享舒心,为学生的情感输出搭好平台,将辅导融入趣味活动,使心理辅导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不断提升“育心”能力,每次活动后,各位导师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复盘总结、反思改进,不断提升育心能力,也促进学校全员导师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地。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支持。学校以“梦想家长工作坊”为载体,对家长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进行分层指导。比如,对一年级,应告知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对二年级,应引导家长与孩子做好沟通,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三年级,应与家长形成合力,帮助孩子做电子产品的主人,高效完成作业;对四年级,应引导家长学会调节情绪、转变表达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五年级,则应与家长共同努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帮助孩子做好规划,增强独立能力。

议题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哪些难点问题?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学生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李山:近年来,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然而,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师资薄弱,心育队伍不健全。目前,心理专业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仍有部分学校未落实心理专业教师配备任务,部分配备完善的学校未完善心育队伍建设,还有学校安排心理教师兼职其他工作,严重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加上自身教学与升学压力大,导致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甚少。

形式单一,心育效果弱。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德育的既定框架。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不深入实际,没有针对性,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培养。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仅安排低学段学生上心理辅导课,且常出现课程被占用的情况,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

家长忽视,家校共育难。不少家长因缺乏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些长期外出务工的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忽视和耽搁。比如,有的家长在被告知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后,常因观念落后或顾及自身面子,而不愿承认和面对孩子的心理诉求,难以形成家校合力。对此,亟须利用信息化方式畅通家校互动渠道,充分实现家校共育;发挥班主任作用,通过班主任影响家长,向家长传授相关知识、推送专家讲座,让家长细心观察学生的异常表现。

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心育整合性较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地需要构建立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与社会咨询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对接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标都应该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区别,学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应该更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跟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精神卫生机构与学校心理教师对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缺少深入研究,没有信息的连通与交流,缺乏专业心理学技术方面的探讨和系统培训。所以,当学校的心理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转介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推荐,转介之后结果如何。对此,需要学校与社会心理机构保持信息的沟通,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衔接与配合。

廖云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多种形式生命教育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亟待提高。当前,家长对心理健康仍然处于一种模糊的认知状态。心理健康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哪些必要的工作?不少家长一头雾水。因此,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必要的应对方法,唤醒家长对心理健康的关切,引领家长和学校、教师一起努力,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缺乏。当前形势下,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面临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难题。规模大一点的学校,会有一些专业教师,但是数量不足以满足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小规模的学校大都没有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师,即便有,也多是其他学科教师通过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质,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并不能独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多元化、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亟待建立。为了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建立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门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通过该机构逐级下沉,逐步普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机构组织一些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平台,让更多教师通过培训取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质。此外,也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在现有形式下,适当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设置,增加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相信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是事关学校教育成败、学生前途未来的大事。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在现有客观条件下,最大限度挖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强化“五育并举”、优化校本课程,多方面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