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师交流壁垒,高效推进集团化办学
2023-08-12李溪
李溪
自2012 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多次提出要发挥地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促进校际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积极落实集团化办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实施集团化办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是目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是核心,发展优质师资力量是关键。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师交流机制,实现集团内师资共融,是开展集团化办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推进集团化办学,需要加大教师资源统筹力度。要建立集团内教师信息资源库,不仅限于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水平,还要充分了解教育理念、教学特色和教研能力。整合骨干教师资源开发优质课程,推进优质课程线下与线上的双线供给,构建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新样态。
推进集团化办学,需要加强教师校际交流轮岗。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坚持骨干教师、管理人才引领驱动教育发展。在全面分析集团各校教师发展需求与优质师资供给的基础上制定常态化教师交流轮岗计划,以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改善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结构。
推进集团化办学,需要完善教师专技提升规划。建立集团内教研联组和备课联组,通过集团内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形式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新招聘教师在核心校接受“首站式培育”,通过基本功评比、結对传帮带等方式促进青年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推进薄弱学校真正实现“优质师资本土化”。
推进集团化办学,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从学生成长、自身发展、社会认可和发展潜能等层面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准确发现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集团化办学按照运行模式主要分为紧密型教育集团、联盟型(松散型)教育集团、混合型(复合型)教育集团三种类型。一般来说,紧密型教育集团是指由核心校对成员校采取一体化管理人、财、物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联盟型教育集团是指在核心校和成员校保持学校法人、经费运行、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核心校统筹指导成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混合型教育集团则是采取“紧密型教育集团+联盟型教育集团”混合办学模式。
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联盟型教育集团、混合型教育集团内交流轮岗教师往往出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一是由于成员校之间生源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轮岗教师在原学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管理方法和教学策略,在新的学校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容易造成教师心态失衡。二是由于成员校之间未能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在部分教师看来,交流轮岗更多是一项临时性任务,教师“传经送宝”和干事创业的热情难以得到激发。三是由于对交流教师的政策支撑和关怀保障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参与交流的成本与收益失衡,难以真正安下心来开展教育教学。
高效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特别是推进联盟型教育集团高效办学,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携同并进,创新方式方法,赋予集团更多的办学保障和管理自主权。一是建立完善保障体系。教育部门对交流轮岗教师安排保障住房、设置交通补贴、配齐教学设备。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集团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建立集团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编制部门增核各集团人员编制数量,打通集团内教师编制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障碍,推进教育集团高效运行。人社部门对核心校到成员校交流经历视同为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二是建立多层次激励体系。给予交流轮岗教师更多培训和成长机会,对到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教师予以资金补助和绩效倾斜,在职称评聘时给予专项附加分值。定期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轮岗教师进行表彰和宣传,设置教师晋升条件,对集团内学校新任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要求具备集团管理或交流任教经历。三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阶段性评价、互动性评价、个性化评价为导向,构建起针对多元评价对象、差异化评价内容、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找到促进集团内交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突破口。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构筑集团化办学的人才高地,打造集团化办学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