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的历程与发展
2023-08-12高飞娟
高飞娟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是山西省保留下来的重要工业遗产,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名录。它拥有百年辉煌历史,是民族纺织业的缩影。既是民国时期新绛工商业收入与太原相媲美的重要支柱,又为我党初期组织的发展、军队的壮大作出突出贡献,在纺织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
新绛,古称绛州。为晋都故绛所在地,公元前647年反映秦晋之好的自雍至绛“泛舟之役”就发生在这里。今县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唐时为六大雄郡,宋、金为雄州,元为河东冠,明、清时期以“七十二行城”享誉三晋,水旱码头的地理位置成为“晋南唯一工商业集中地,凡晋南洋货之输入均以此为枢纽”。
近代工业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发展,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200年,且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在相对落后的山西,近代工业的出现更晚。除了省城太原外,在水运为主的时代,绛州成为发展工商业的不二选择。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科技、艺术、建筑与社会价值的工业遗存,它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大益成纺纱厂旧址就是晋南工业遗产的一颗明珠。
本文从大益成纺纱厂旧厂址的历史嬗变、红色革命意义以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与思考,以阐释这座工业遗址的重要价值。
大益成纺纱厂的前身
绛州纺纱厂
清光绪八年(1882)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光绪十七年(1891)任山西布政使的胡聘之则大刀阔斧地推行工业发展,先后建立了太原火柴局和太原机器局,山西近代工业至此初具规模。1894年初,胡聘之募集银款,准备筹建绛州纺纱厂,并在绛州建厂的区位优势上奏朝廷获准,但因甲午战争爆发而搁置办厂。1896年4月,胡聘之上书清廷,兴办工矿企业,计划在山西建设几个大型项目,其中就包括绛州纺纱厂。1898年春,胡聘之派广东人李某在山西绛州(今新绛)主持筹建工厂,建厂资金来自山西商务局股本,在筹建中用本银22万两从国外购得全套机器设备,后因机器过于笨重无法从天津运至山西,导致工厂无法正常开工,只留下一高约30余米的八角形大烟囱和部分厂房,成为新绛大益成纺纱厂的前身(见表)。
新绛工艺公司
1905年,在“抵制洋货”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掀起民间资本建厂的热潮,逐步成为市场中的主角。时任山西商务局总办的刘笃敬以商务局的名义全盘接管绛州纺纱厂,由其朋友薛见山开办纱厂,因资金有限,在绛州纺纱厂的旧址上开办了“新绛工艺公司”,工厂以织布为主。由于生产力低下,又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的冲击,工厂倒闭破产。
大益成纺纱厂的崛起
李通(1867—1949),字子中,新绛县泽掌镇程官庄村人。勤奋好学,为清末秀才;曾任本村村长十余年,荣获省政府“自治楷模”匾额,实践经验丰富,胆略过人,早在欧战时期就有兴办工厂的念头。为便于筹集资金给未来的工厂定名为“大益”纺织公司,意为凡认股者将来都可以得利分红,走股份制办厂的路线。一方面未雨绸缪,让其子李雨三赴江苏南通纺织大学深造。另一方面与汾城大地主兼资本家杨修伍合作,后又得到河南武陟县纺织资本家鲁连城的扶持,合资办厂——“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仅开工一年多,就赚回了全部投资成本,发展势头良好。李通决定扩建二厂,拨出资金120万,新建厂房200多间,发展成为一个既能纺又能织的工厂。
据史料记载,“大益成”年产值和品牌认可度极高,在抗战前该厂织品颇负盛名,产品远销河北、山东、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大益厂纺纱厂的业绩充分体现了李通作为新绛县杰出的民族企业家的抱负和才干。
大益纺纱厂的嬗变
日军管理三十三厂
1938年,日军进入新绛,大益成纺织厂被日军占领。新绛沦陷的第二天,日寇就派兵劫管了“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挂上了“日军管理三十三厂”的牌子。并在厂墙四周安电网、布岗哨、筑炮楼;同时,清查厂内工人户口,给每位工人发放一个“良民证”,凭证出入。把车间工头换成日本人,直接包揽生产大权,对工厂实行掠夺性生产,对工人进行了压榨与迫害。1945年,抗战胜利后,昔日的“大益成”千疮百孔,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纺织厂只留下残垣断壁。
新绛三林纺织厂
1947年4月,新绛解放,晋绥军区后勤工业部决定把“临汾克难纺织厂”搬迁到新绛三林镇原“大益成”厂址进行生产。搬迁工作历时5个多月,定名为“新绛三林纺织厂”,专门生产军用纱布(绷带),兼纺部分民用棉纱。
新绛纺织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480万元,在“新绛三林纺织厂”的基础上营建“晋南纺织厂”。经過一年多的厂房修建与新设备安装,于1951年6月30日生产出第一包棉纱,1951年12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1952年7月,由省纺织公司牵头,将“晋南纺织厂”更名为“新绛纺织厂”。
大益纺纱厂的新生
1950年恢复建厂,1997年改制为“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曾多次荣获省市县各级荣誉称号,是新绛县和运城市的利税大户,为地区和新绛县的经济发展以及对省市纺织业的带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8年贺龙司令员曾到“新纺”指导工作;1951年山西省副主席王世英到新绛纺织厂视察;1982年山西省委书记霍士廉到新绛纺织厂考察;1998年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到新绛纺织厂视察;2000年省委书记田成平来到新绛纺织厂指导工作。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双文明建设优秀单位”、山西省“模范企业”“最佳企业”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冀月生、省级劳模韩怀温、侯生娃,山西省人大代表王迎春等。由于受到技术改造不到位,银行抽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997年9月实行了公司制改革,现厂房为“新绛鸿远纺织有限公司”使用,用来做来料加工生产。
遗址、影响、启示、思考
迄今为止,经历了129年跌宕起伏的大益成纺纱厂成为山西省幸存下来的民族工业遗址,它在辉煌时期对新绛(绛州)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其工业遗址的价值与对其进行保护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带给人们的思考与启示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名城商埠的形成
为了做好建造绛州纺织的准备工作,清光绪十九年(1893),清政府在山西绛州兴建了一座小型发电厂,山西开始有了发电技术(如图)。1933年李通在城内冯家巷创办诚明电灯有限公司,领全省之先河。
图 新绛发电厂八角烟囱(作者拍摄)
继大益成纺织公司后,占地140亩,投资60万的南关雍裕纺织公司拔地而起,投入到生产中;与此同时,棉织行业、毛笔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工商业的兴盛极大地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民国初期,钱庄发展高峰时期有二十几家,1919年11月1日,山西省银行正式宣告成立,“除山西省垣外,拟于北京、天津、汉口、上海、张家口、归化、包头及省内太谷、新绛、忻县、大同、长治等处先行设立分行”。
红色革命的沃土
大益成纺纱厂是新绛早期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阵地。
1926年7月中旬,榆次晋华纺织厂大罢工后,中共榆次执委和青年团榆次执委领导成员及工人中的部分党团员、积极分子转入新绛大益成纱厂和雍裕纱厂,主要有秦晋翰、李春秀等100余人。同年秋,成立了中共新绛大益成纱厂支部,支部书记(或支部负责人)李春秀(临汾人)。支部成立后迅速在工人中展开宣传工作,这些同志一方面在纱厂做工谋生,另一方面联络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当地工人,建立“青年读书会”,开办“工人夜校”,启发工人觉悟,传播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青年读书会”“工人夜校”坚持开办一年多,为新绛县党组织的创建和党早期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革命的发展培养了骨干,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
1927年初,由于大益成纱厂支部的成立和纱厂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共新绛县支部成立。5月,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巡视员、山西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的王世益来到新绛大益成纱厂了解党组织活动和工人运动状况,在斗争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了具体指导,壮大了党的革命武装力量。
1930年10月,省委书记汪铭给河东特委发出指示信。按照省委指示,在大益成纱厂党组织的领导下,新绛纱厂成为工人运动的赤色中心。
从1931年至1936年,省委特派员曾来到大益成纱厂开展活动,发展党员,扩大了党在新绛的影响。1937年成立的新绛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成员与领导主要由大益成工人组成,后改称新绛县游击队;1938年初,200多名大益成工人参加115师;至1946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5次组织大益成、雍裕纱厂的千余名工人参加八路军与解放军,壮大了我军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不仅是大革命时期中國共产党支部的重要活动据点,也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工业遗产的启示
作为山西省范围内保存下来的民族工业遗址,大益成纺纱厂旧址是中华民族纺织业工业发展史中的活化石。2016年6月,大益成纺纱厂旧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山西省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2022年被拟确定为运城市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址。其是新绛县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晋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提倡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可知发展与利用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发展的前提。现归纳出以下发展与保护的实施策略。
1.制定保护办法,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法规体系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作为工业遗产还在使用,是活的遗产,协调好生产与保护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其的保护利用,是监管和使用方应该特别注重的问题。杜绝对工业建筑的改建扩建,避免保护性破坏的现象发生。地方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保护规划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手段,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法规体系,实现科学保护和再利用。
2.挖掘文化底蕴,灵活有效利用
旧址除了具有工业价值外,其本身的红色文化价值更为深厚,尤其是在侵华日军占领工厂的八年期间,受尽欺侮的工人在党组织的帮助下进行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浴血奋战,在党的秘密领导下,经历了一个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过程,并最终赢得了胜利,这样的红色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主管部门可联合相关单位,申请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保护力度。利用现存建筑空间,编制切实可行的展陈方案,布置展厅,推出系列陈展活动。结合其红色革命教育意义进行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让更多的青少年及社会大众知党史、感党恩,勿忘历史,强我中华,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价值。
3.从对其的利用中获得的启示
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清政府看准了晋南棉花集中与新绛水旱码头的优势条件,故在此建纺织厂,但因官吏腐败与用人不当导致了其失败。在办厂过程中,机器没有运回来,官员们在市场上购买别人的产品糊弄朝廷,谈何生产?而民族资本家李通却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赚回成本,发展壮大,可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从1947年新绛解放到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新绛纺织厂之所以能一直欣欣向荣,发展为全国纺织行业的品牌企业,质量高是对其管理的最好诠释。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质量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因缺乏战略思维而被更好的企业取代则屡见不鲜。
抓住机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从新绛纺织厂走岀去并经营管理着几个大型纺织行业的领导讲,其衰落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当然,这与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理念有关,更与企业的所有制、经营模式有关。但新绛纺织厂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见证者,探究和分析其兴盛与衰败的原因,尽管是老生常谈,却别有一层教育意义。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见证了大益厂纺纱厂129年间的奋斗、发展、拼搏和辉煌;也从其1997年改制以来由于人才、技术、创新不到位而在风雨飘摇中衰落。它是工业遗产的典范,也是新绛县委、县政府提出五块金字招牌中“三晋名州”中的重要支撑,其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与完整的厂房布局可使人们穿越多个历史节点。我们要吸取其人才缺乏、创新不足、技术改造错过时机的教训,发扬李通审时度势,努力拼搏的精神,为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和促进新绛经济大发展,展现绛州雄风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