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2023-08-12卞庆花
卞庆花
摘要: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式。文章以初中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论述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并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被广泛应用的學习方式,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个体为教育对象、以学生个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将课堂内学生竞争转变为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1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指学生出于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相应的责任划分,由每个成员参与完成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目标的指导下,建立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最终实现组内共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依据是团队的整体表现,小组成员不仅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务,而且需要督促或者协助组内其他成员完成分配的任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依托数学课堂,将4~6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进而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
2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基本要素
2.1明确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位组员均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清晰划分个体职责是小组内部成员完全承担个人责任的前提,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期将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均衡小组成员数量,及时向小组个体反馈评价结果,联系个体价值与集体荣誉,培养小组成员责任感,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推进。
2.2相互依赖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需要明确个人分工、承担责任,而且需要认识到整个小组的成功与组内每个成员息息相关,进而促使小组成员主动辅助组内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小组内部成员相互依赖表现为身份互相依赖、目标互相依赖、资源互相依赖、角色互相依赖与奖励互相依赖,小组内部成员需要团结一致,共同朝着学习目标而努力。
2.3面对面促进反馈
这是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表现,也是形成组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组内部学困生心理落差,确保小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尽量为各小组成员提供互动机会,促使各小组在合作期间相互鼓励、积极交流、主动反馈,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3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3.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也是营造和谐数学合作环境的关键。在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成绩,落实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确保每个小组内部成员的数学基础、性别与个性存在差异,便于组内成员互补,同时保证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均衡。一般小组内部成员数量应控制在4~6人,在确保沟通效果的同时降低维持课堂秩序难度。
在小组划分完毕后,教师可以采用投票选举、自我推荐等方式,为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完成任务。组内探究对组长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事先拟定组长席卡,将组长席卡发给各组组长,让组长参考组长席卡带领成员讨论。一般组长席卡包括四个步骤:步骤一,先阅读一遍题目,请大家在几分钟时间内分析问题,并思考解答问题的思路;步骤二,共同探讨问题,列出各自的看法;步骤三,通过讨论已确定知识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步骤四,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总结问题解决思路。组长席卡可以帮助组长了解组内讨论的步骤与技巧,确保组内讨论过程顺利推进。
3.2恰当安排学习任务
在小组划分完毕后,教师应全面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从科学视角布置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提供依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是否合适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具有直接影响,若学习任务难度过低,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若学习任务难度过大,小组成员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会降低小组成员探讨积极性。因此,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聚焦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初中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与组员齐心协力探讨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其牢固掌握新知识。
在布置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给予各小组足够的讨论时间,要求各小组在讨论时开展头脑风暴,梳理学习思路,并将小组合作完成的探究思路嵌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各小组按照分析问题、定位知识、寻找方法的顺序逐步讨论,为后期的知识构建打下坚实基础。对于生活类、函数解析类、图像性质类系统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入以教代学,要求各小组轮流担任教师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上指导其他小组学习相关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为例,二次函数属于“函数”这一大概念,与平行线、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均具有密切联系。在布置学习任务前,教师应思考二次函数单元的研究价值以及初中生对二次函数的掌握程度。作为函数专题的最后一个板块,二次函数单元不仅需要初中生了解函数是描述变量关系的模型,而且需要学生经历探索、剖析、构建二次函数关系模型以及利用模型预测、描绘未知现实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结合数学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图像解释实际简单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了解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并求解函数值;利用描点法绘制二次函数图像,并分析二次函数性质;利用配方法解析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并辨别图像开口方向;结合二次函数图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等。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设置表现性学习任务,如课前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抛物线的现实原型,并尝试探究不同抛物线现实原型的共同点与区别,分享到小组内;在设计教案的初始阶段,为各组提供示范教案:根据喷泉实例求解对应二次函数解析式,进而借助描点法绘制二次函数图像,并借助二次函数图像简单介绍顶点式、一般式、交点式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分析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求各组根据示范案例分别设计教案,并为其他小组成员讲述。课上各组之间交换前期设计教案,进行优缺点的讨论与分享,为各组展示一个最大利润(或最大面积)的题目,要求各组独自完成,根据个人基础分类探讨选择最佳解决方法,并将解决方法记录到任务报告中。
3.3积极开展合作指导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观察学生讨论过程分析学生实时动态,并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活动顺利开展。在小組讨论活动开展初期,教师可以进入班级内部巡视,观察各小组成员对讨论内容的了解程度,初步判定讨论内容与主题是否相符,并确保各小组陆续进入讨论状态。在小组讨论活动开展中期,教师可以随机挑选小组,询问其是否遇到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例,该章节要求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x2着手,要求各小组合作探究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并初步认识抛物线的概念与性质。小组合作学习的难点是利用描点法绘制二次函数y=x2,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对应函数的性质。在小组合作探究前,教师可以立足章节大概念,设计基本引导问题:y=x2,y=-x2是最简单的二次函数,对于函数y=x2,y=-x2来说,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直观了解二次函数性质的方式是否与一次函数通过图像分析的方式相同?在提出基本问题后,要求各小组利用列表(或连线、描点)等方式绘制二次函数y=x2,y=-x2的图像。接着在多媒体上展示函数图像,邀请各小组在内部围绕“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开展头脑风暴,从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坐标、根据二次函数图像可知的函数性质几个方面,探讨对二次函数性质的认识,并在组内积累从图像视角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经验,最终各小组得出结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图像关于y轴对称,抛物线的顶点是对称轴、抛物线的焦点,也是图像的最低点;二次函数图像y=-x2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图像关于y轴对称,对称轴、抛物线的焦点是图像的最高点。在各小组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成员类比二次函数y=x2,y=-x2绘制图像并展示结果,帮助各小组成员自行构建知识框架。
3.4完善合作评价机制
合作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大程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关键。在合作学习进入尾声时,教师应按照既定顺序让每组选出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展示期间,若小组代表遇到问题则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小组成员展示完毕后,预留一定小组成员自评时间,并向各小组成员渗透评价规则、评价形式,促使各小组成员可以合理评价组内其他成员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反思自身不足,包括章节学习中较为顺畅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出错频率较高的数学问题等,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初中生合作交流能力,进而收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聚焦“明确个体责任”“相互依赖”“面对面促进反馈”几个要素,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并积极指导小组内部展开互动,确保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理平,吴亚林.生存论哲学视域下合作学习的当代转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2):90-94.
[2]丁莉萍.数学教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较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1(3):4-11.
[3]陈立万,符译丹,张青松.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小组专题作业”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36):102-104.
[4]徐素珍.学习圈:农村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9(6):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