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和挑战
2023-08-11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既蕴含重要战略机遇,也存在严峻风险挑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同世界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大力推进并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格局和秩序复杂演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形势低迷,在不确定性中艰难复苏
2023 年以来,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中逐步复苏。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增强,但各地区前景差异较大。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供应链扰动趋于缓解,战争冲突导致的能源和粮食市场混乱日渐消退。但全球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下行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是全球金融环境急剧收紧,可能对信贷环境和公共财政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引起资本外流、溢价风险上升,全球经济活动因消费者信心下降、家庭支出收缩和投资减少而显著下滑。二是欧美银行业危机打击市场信心,金融市场动荡引发风险,持续的通货膨胀和高利率将继续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影响。三是全球服务业和制造业复苏分化将持续,全球流动性持续紧缩将对投融资、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通胀高企、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市场动荡、贸易壁垒增多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四大障碍。
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升级,数字地缘竞争态势明显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进入高算力、高质量数据和跨模态算法时代,数字地缘政治的博弈愈加复杂,算力争夺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对CPU、GPU 等一系列高端芯片产品和技术的控制权,供应链极易受到地缘政治和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对中国而言,西方世界的技术打压愈发明显。一方面,美国积极对华实施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推动制造业回流的产业政策正在加剧保护主义倾向。2022 年8 月,拜登政府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明令禁止美国芯片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据报道,拜登政府将在2023 年8 月完成对华投资项目的筛选,“限制美国资本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端科技领域企业的投资”,以进一步“排除中国的全球参与”。美国《华尔街日报》6 月27 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由于担心中国可能使用英伟达和其他公司的人工智能芯片“进行武器开发和黑客攻击”,拜登政府正考虑就对华出口人工智能芯片实施新制裁。另一方面,欧盟各国纷纷对华实施出口管制。2023 年6 月20 日,欧盟发布首份《经济安全战略》,称将制定一项关键技术清单,并在年底前对可能威胁欧盟安全的入境投资进行管制,防止关键资本和技术外流。荷兰政府计划进一步限制向中国芯片制造厂商出口阿斯麦公司制造的光刻机,而美国政府则利用“长臂管辖”严禁荷兰厂商向特定的中国半导体芯片厂商出口设备。美国还通过三方协议,限制荷兰与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出口,企图在经济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阻止中国参与、压制中国发展。这不仅严重违反世贸组织法的基本原则,也破坏了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从当前全球数字地缘政治发展趋势看,美国会继续在数字空间领域构建排他性盟伴体系,进而塑造于己有利的数字价值链,以维护自身优势地位。
美国推动对华经济议题政治化,遏制手段持续升级
2023 年3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2023 年贸易政策议程》和《2022 年年度报告》中特别提到,美国与欧盟将在大型民用客机领域暂停 5 年关税以和中国开展竞争。6 月,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强调欧盟应与有共同关切的国家合作,并使用了“去风险”一词。一方面,从“脱钩”到“去风险”,美西方对华经济议题政治化趋势未变。意识形态因素始终是美国对华经济交往的重要考虑。“去风险”既包括消除“经济风险”,也包括减少“外交风险”,美西方眼中的对华经济交往风险主要涉及:一是西方国家从中国获得的东西,如新能源技术和关键矿物供应;二是中国从西方获得的东西,如半导体技术。美西方所谓“去风险”涵盖需求和供应两端,既害怕需求方面被中国“卡脖子”,又害怕供应方面无法对中国“卡脖子”。另一方面,美国国会接连就对华贸易敏感议题、投资技术限制问题、经济制裁问题推进立法进程,极力遏制中国发展。美国国会由于日益分裂和极化,在推进国内经济议题时难有大作为,故将发力点转向对华贸易、投资和经济制裁等领域。美国国会推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进行改革,加大审查力度,阻止中国通过对美投资获得美国的敏感、新兴技术。近期,美国国会还将推动有关美国对华投资限制的立法。
欧盟出台对华战略文件,中欧关系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2023 年3 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了欧盟的“去风险”战略。欧盟发布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提到,欧盟将从能源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经济依赖与经济胁迫等方面进行经济安全风险评估。5 月12 日,欧盟理事会峰会公布的结论文件将中欧关系概括为一个所谓“三位一体”的立场:中国既是欧盟的合作伙伴,也是欧盟的竞争者和系统性的对手。与此同时,德国政府批准了首个对华政策国家战略,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并呼吁在维持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大幅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鉴于德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的观念转向,“价值观外交”将重回中德关系,或将对未来中德关系造成冲击。此外,欧盟还在涉台问题上阐明立场,反对任何单方面通过武力或胁迫改变台海现状的行为。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最新发布的对华政策结论,是欧盟内部各种力量妥协和平衡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欧美在对华经贸问题上的协调立场,表明欧美在对华经贸关系上找到了符合各自内部需求的共同点。
国际能源安全困境凸显,能源供应稳定性下降
2023 年以来,欧亚地缘冲突风险居高不下,俄乌冲突再度升温,并蔓延至俄罗斯境内。美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大量资金和武器装备,导致冲突和矛盾持续激化,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前景十分渺茫。俄罗斯油气生产和出口受限导致全球天然气供应持续处于短缺状态,俄罗斯能源供应端的扰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能源短缺有可能对全球能源系统产生长期影响。2023 年6 月26 日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告称,2022 年可再生能源创纪录的增长并没有改变化石燃料的主导地位,化石燃料仍占全球能源供应的82%。国际能源署在其对关键矿物行业的首份年度评估报告中表示,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矿物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投资和金属来源方面都带来了新机遇,但供应链瓶颈、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担忧对供应构成了重大风险和挑战。与此同时,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引发的化石能源投资意愿低迷,向清洁能源的过渡导致对锂、钴、铜、镍、锰、石墨以及镓和锗等关键矿物的需求激增。国际能源机构表示,在未来20 年内,全球对关键矿物的需求可能会翻两番,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将明显降低,甚至会频繁出现轻度供应短缺危机。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外斗争的“工具箱”,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