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例

2023-08-11陶征秀

科学咨询 2023年12期
关键词:蜡块玻璃管建构主义

陶征秀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安徽马鞍山 2430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认知工具。[1]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观点、与思维学习目标相辅相成,教学中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效的应用,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学生的学习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新知识的学习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实现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是学生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以问题的探究为主线,以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媒介,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的。可以用以下框架图来表示教学设计的思路:[3]

图1

课堂教学中,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落实,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高度依赖于对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机械的灌输很难让学生深层次理解物理概念,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一些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实验内容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本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过程,可以以问题为导向,科学探究:蜡块的运动性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三个教学问题,落实课堂教学的目的,用以下框架图表示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图2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合作、思考与讨论,因此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从上图可以看出,推进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过程。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

问题探究一:蜡块的运动性质

演示实验1:蜡块运动的分运动。

教师创设问题探究的情景,让学生直观观察运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问题解答的潜在能力要求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完成知识构建,明确蜡块参与的分运动:

(1)水平方向:蜡块随玻璃管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蜡块相对玻璃管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2:请同学们以白板为背景,观察蜡块的运动轨迹,猜想蜡块的运动性质。

学生观察蜡块的运动,基于小组谈论,让学生意识到对于复杂运动,凭感官很难直接确定运动性质,问题的理性分析,需要寻求研究方法。

图3

探究引导:如何获得蜡块的运动轨迹?

引导学生回顾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提出用频闪照相的方法获得蜡块的运动轨迹。在此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形成已有方法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该问题的解决,直接基于学生的实验知识迁移。

学生协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两名学生用秒表和画笔配合,模拟频闪照相描绘蜡块的运动轨迹。

图4

整个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推动教学的开展。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图5

借鉴打点计时器纸带点迹的分析方法,分析蜡块运动过程中点迹分布特点:大致分布于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大致相等。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成知识的构建,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

实验探究结论:考虑实验误差,蜡块应该是做向右上方的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探究二: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引导问题:(1)合运动与分运动所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蜡块的运动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得出结论:合运动与分运动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经历时间相同,具有等时性。

(2)改变玻璃管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蜡块从A(玻璃管下部红圈处)运动到B(玻璃管上部红圈处)的时间会变吗?水平方向玻璃管的运动,会不会影响蜡块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这体现了分运动之间的什么特性?[4]

加强学生物理是基于实验的观念,学生谈论、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得出答案:第一次玻璃管不动,记录蜡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第二次玻璃管水平运动,记录蜡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对比两次记录的时间,分析实验结果。

合作探究:

(1)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思考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2)两位学生秒表计时,对比玻璃管不动和运动时,蜡块由底部运动到顶部的时间。分析时间记录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整个过程以实验为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的解答,验证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既符合物理学研究特点,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探究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课堂引导: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分别作出蜡块合运动与分运动的位移。

图6

问题引导:合运动与分运动的位移有何关系特点。

通过直观的图形分析,得出探究结论:合运动与分运动的位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问题:合运动与分运动的速度,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

小组讨论: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位移之间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合运动与分运动的速度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理论证明,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加速度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基于以上实验的探究过程、实验的结论以及逻辑分析,师生共同构建新的物理观念:

(1)由分运动求合运动的过程叫运动的合成。

(2)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过程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其本质即为描述运动的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问题,类比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基于已学知识的迁移,构建和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

(3)等效性:各个分运动叠加起来的效果与合运动相同。

以上内容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层层深入推动教学,完成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充分地得以展现,课堂目的明确、节奏感强、效率高。

(二)理论探究

探究方法回顾:要进行定量的物理研究,首先要建立坐标系。这既是已有知识的回顾应用,也是新知识、方法构建的基础。

师生共同完成:以蜡块开始匀速运动的位置为原点O,以水平向右的方向和竖直向上的方向分别为x轴和y轴的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思考与探究:

请同学们,应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1)蜡块运动过程中P点的位置如何表示?求出蜡块的轨迹方程。

(2)求出蜡块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蜡块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是怎样的?

(4)蜡块做什么性质的运动?

学生活动:分组理论探究蜡块的运动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理论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理论探究过程,指导学生知识建构,渗透学科素养的培养。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问题的设置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具备完成任务的知识和能力。探究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教学中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小组内的讨论、协作;第二是教师适当的指导。

问题探究一:蜡块的位置

图7 蜡块的位置

如图,t时刻蜡块的位置,P(x,y):

问题探究二:蜡块运动的轨迹和位移

数学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习惯:上面x、y的表达式中消去中间变量t,这样就得到:,

表达式代表的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也就是说,蜡块的运动轨迹是直线。

根据矢量的运算法则:

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蜡块运动位移的大小是

图8 蜡块的位移

问题探究三:蜡块运动的速度

如图所示:速度v与vx、vy的关系根据矢量的运算法则,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9 蜡块的速度

方向:设速度方向与x轴夹角为θ,

探究结论:蜡块做向右上方的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次完成上述各个物理量的推导过程,明确蜡块运动的轨迹、位移和速度。

设计意图: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理论探究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运动和合成所遵循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理论探究过程,教师要及时与存在困难的学生沟通,做好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正确构建知识,在探究中体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小结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5]

(一)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的创设,是高效教学过程的保障。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供前提,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积极有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气氛利于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恰当的问题情境

为了实现知识的构建,教师往往需要设计好问题探究的情境,如本节问题探究的情境就是蜡块在玻璃管中的运动,教学从学生观察蜡块的运动开始,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教学,所有知识和思维的形成都是基于这个实验。切合教学需求的问题情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相反,如果是不恰当的问题情境,往往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概念形成直观性、逻辑性都比较差。

(三)有效的问题引导

为了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探究过程中问题的引导尤为关键。教师主导作用是稳步推进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往往取决于探究环节与问题引导是否恰当。如在本节设计中,提出“如何获得蜡块的运动轨迹?”,是问题的探究,又是已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指向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并且知识的发展要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

(四)高效的分组协作

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协作”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分组协作的习惯,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合理分工,保证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人人有事做、有人人不可缺。学生的能力倾向要事先做好了解,尽量让学习小组能高效运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五)必要的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构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教学中必要的知识迁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如本节所学和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是基于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类比迁移。理论探究的过程,是已有知识完整的应用和提升过程。

四、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的设计,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探究式教学为手段,可以高效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基于学生自身的实验观察、设计和思考,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讨论,避免了知识的机械灌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同时,教师恰当地引导,使得学生知识的构建形成系统性。师生共同合作,让教学过程既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又是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

猜你喜欢

蜡块玻璃管建构主义
洪水浸泡后病理切片和蜡块的抢救措施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介绍一种简便的组织蜡块修边法
探讨蜡块脱钙法在常规病理技术制片中的应用
由托里拆利实验想到测量液体密度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玻璃管搬运机械手设计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阳光下的生命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