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审视,幼小衔接到底遗漏了什么

2023-08-11谷珵

教育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核心幼儿园素养

文 | 谷珵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小学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都在积极调整教育方式,而在幼儿园层面,倡导核心素养教育的园所也逐渐增多。然而,根据儿童心理学家李文玲的观察发现,虽然新概念风潮涌动,但一线幼儿园教师的课堂实践依然面临困境,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建设也有待拓展,难以与小学形成良好对话。与此同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赵微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小学低年段儿童由于缺少基础学习力的准备,在一年级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共同的关注,使她们的探究目光汇聚为《心理学家的幼教课》丛书。

为何在幼儿园开展了大量衔接教育,小学也开始向幼儿园“伸手”的今天,幼小衔接的效果依旧不甚理想?幼小衔接背后,核心素养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面对“新晋小学生”的时候,我们是否太过于关注教育模式的转变,反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参编者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回应上述问题,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指导。学者们的探索也引发了我们对类似现象的思考:当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出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幼儿教育如何识别和吸收其优势,并真正融入自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以便更好地支持每一个差异化发展的孩子,是留给每位幼教人的课题。

当核心素养走进幼儿园

◎《教育家》:作为心理学家,您看待幼儿园课程有何不同视角?

李文玲: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会更关注个体,关注每个人发展的规律和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呈现阶梯性的,比如语言能力发展,两岁是以短句为代表的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观察力和注意力开始发展,想象力丰富。结合这一时期的特点,阅读方面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画面,描述图画的内容及特点,通过图画来讲故事,以此引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而不是两岁时就开始识字和阅读,一味地灌输。同时,我们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将阅读的绘本主题延展,按照课程的整合设计,从而涉及多个领域。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与孩子互动、讨论和思考,并拓展到创造性活动。

◎《教育家》:以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观照幼儿教育,您认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李文玲:我走访过很多幼儿园,从不全面的观察来说,幼儿园教育还缺乏核心素养的整体理论和实践体系。我们口号上都在喊培养核心素养,但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概念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一些幼儿园在面对新概念时是焦急和盲目的,听说STEAM是个好项目,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引进,听到别人在做某个阅读项目,也开始跟随一起做,但对内容和项目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以至于未达到该项目的教学目标。许多教学方案都浮于表面,教师带着孩子玩一玩,看似很热闹,或者各种玩具和教具都挺多,孩子挺开心,拍拍照、录下视频,分享给家长就完成了。实际上,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在玩中思考、在玩中创造才是幼儿教育的目的。如何更好地设计游戏,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还有待深入探讨。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总体的理论支撑,一旦有了良好的理论根基,不管做什么项目,都可以纳入课程框架,去开发和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真正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快乐,获得成长。

◎《教育家》:在5C核心素养模型中,为什么将审辩思维能力作为各项能力之首?培养幼儿审辩能力,教师需要怎么做?

李文玲:5C的提出是建立在国外对于4C能力的梳理上,即审辩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创造力(creativity)、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在此基础上,我将社会意识(citizenship)丰富进来,也就是让小朋友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服务于社会和他人。其中,审辩思维能力是5C的核心,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比如谈创造力,在创新之前需要分析现有情况,整合信息,继而做出决策和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个过程就需要审辩思维。同样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也需要审辩思维的能力。

在幼儿阶段,就可以开始培养幼儿的审辩思维能力。如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幼儿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在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倾听他的想法,如果幼儿分享观点,教师可以反问原因,引导幼儿解释过程。当幼儿面对不同颜色,教师采取循序渐进的对话策略:“你觉得这两个颜色哪个更好看?这个颜色你能想到什么?这个颜色能代表什么?如果大象是红色的,你会想到什么呢?”这样的提问逻辑意在让幼儿学习比较,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鼓励幼儿发散思维。更高级的提问是让幼儿阐述自己认为一件事情正确与否的原因,并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年龄更大的幼儿学会与人辩论。很多幼儿园的动手游戏以及和幼儿的对话交流,都是可以培养审辩思维的过程,教师只要理解它的内涵,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应用。

◎《教育家》:项目式学习是书中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您认为当前幼儿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挑战是什么?

李文玲:很多教师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项目式学习、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只是为了做项目式学习而做。我曾在一所幼儿园看到他们设计的春节项目,就是将春节的概念告诉孩子,学习一些民俗文化,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或者做跟春节有关的艺术作品。整个项目式学习是一个拼接的教学活动,有阅读课、美术课等。实际上,项目式学习并非课程的简单相加。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小朋友的审辩思维能力,让孩子将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动手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剪窗花,应该是开放式地引导孩子了解窗花的来历、了解和分析民间窗花的特点、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设计窗花并讨论和比较做出决策,接下来就是制作以及对作品的讲解等过程,并通过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幼儿审辩思维的能力和创造力,而没有必要让所有孩子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制作窗花。很遗憾的是,这所幼儿园呈现出的项目式学习并非如此,活动之间缺少深层联系,到了具体环节就跟以前的阅读课和美术课一样,因此,也很难达到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目的。

《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Ⅰ:幼儿园里的核心素养课》

主编:李文玲

《心理学家的幼教课Ⅱ:幼儿园里的学习力衔接课》

主编:赵微

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师亟须更专业的培训与支持

◎《教育家》:丛书将人文教育和科艺教育作为幼儿园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针对人文教育,阅读是重要的课程载体,但很多幼儿园不够重视甚至很少涉及阅读课程,阅读角成了“冷静区”,孩子们也不喜欢去,为何出现这一现象?应该如何改变?

李文玲:我认为关键在于阅读环节缺少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我曾在国外观察教师对孩子的阅读训练,教师带着两三岁的孩子讲故事、看图画,让孩子练习讲述,有时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假设自己是主人公应该怎么办。孩子上完阅读课都很兴奋,这样的教学过程给孩子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而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常常把阅读跟学习联系起来,我碰到最多的家长提问就是读书后孩子能认识多少个字,当家长的愿望强烈、教师也去迎合,教育的氛围就会变得特别紧张,阅读教学就会踏入误区,导致孩子厌恶学习,自然也就厌恶阅读。

李文玲儿童心理学家,阅读教育专家,美国5C教育研究院院长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简单翻翻书就换下一本,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他喜欢科技工程,你非要他读故事书,他就会丧失兴趣。因此,成人要帮助孩子寻找到他喜欢的图书,同时也可以引导性地提一两个问题,鼓励他在书中找答案,带着目的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但注意不要逼孩子做什么,要观察他的兴趣所在。

赵微:出现这种现象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关系。一方面,有的阅读角一学期都不会更换图书,要么与园所的主题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要么没有教师指导幼儿阅读。阅读角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幼儿去探索,比如这段时间班级幼儿在了解植物,那么阅读角的书应该是根据植物的不同维度进行分类,而非没有单元规划地全部堆在那里。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幼儿阅读的专业度也有待提升。绝大多数教师缺少对阅读读物分级的能力,不清楚不同年龄的幼儿应该读哪类书、读到什么程度、怎样有效引导孩子阅读,所以容易导致阅读角形同虚设,在这方面教师是需要培训和支持的。

◎《教育家》:书中对幼儿书写能力培养做了详细介绍,无论是汉字结构意识、汉字语素意识,还是前书写、幼儿早期写作,都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如何理解前书写能力的培养?

赵微:所谓前书写,并不是专门要去写汉字,而是要获得对语言文字结构的理解,包括对字形、语音结构的基本认知。这些并不需要刻意的“教”,而是源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好奇心。只要周边环境有文字符号,他就会产生兴趣,我们就应该按照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比如孩子到餐厅看菜单,会看到这是“萝卜”、那是“白菜”,我们解释给他,孩子就开始在头脑中形成已有的口语经验与文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本身就是前书写经验的一部分。另外,书写不单可以用文字表达,幼儿园通过图画的方式,同样是锻炼孩子早期的文字意识和前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孩子运用自创的符号进行创造性表达,孩子的表达能力逐渐发展,等正式学习了汉字后就更容易正确地用汉字表达。

赵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不少幼儿园完全不做或者很浅层地做前书写经验的培养,相当于破坏了孩子多方面重要能力的发展。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能够理解汉字的结构意识、语音、语素等跟其他语言文字的不同之处,才可能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书写也和孩子的操控能力、视动协调能力有关,需要幼儿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练习,而很多教师只是将前书写理解为写字,导致孩子失去了积累经验的机会。

◎《教育家》:在科艺教育的论述中,书中着重强调了对创造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幼儿园的角色是什么?和小学有何不同?

李文玲:在我看来,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整合”,科艺其实是一个活动,以此为平台,可以延展出整个课程的活动包。例如做剪纸活动,剪出一只仙鹤,让孩子讲讲仙鹤的故事,探究孩子熟悉的鸭、鸟的区别,这样的整合课程融入了语言、艺术和科学,由点及面。而创造力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要设计相关内容让孩子去想象、动手、创造。这里通常会涉及STEAM课程,但注意不能局限在STEAM本身。比如木工课不应该是仅仅教小朋友使用某个工具,而是要了解工具的功能及用处,让孩子想想在平时它还能做什么,鼓励孩子大胆说出来。在整个课程中,核心素养都是贯穿在教学目标中的,教学设计要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各种活动中。

赵微:科艺在幼儿园阶段应该是跟孩子创造力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领域。如果说和小学阶段的区别,我认为小学的科艺活动是基于学科的整合,比如数学和语文、数学和信息工程,而幼儿园阶段是类似科学家一样开展探究,并且是游戏驱动的,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有发明成果,而是在科学创造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乐趣、满足好奇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

◎《教育家》:目前已出版书系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题为核心素养课,下册主题为学习力衔接课,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

赵微:在撰写前我们并没有预先策划,但当内容组织出来后,我们发现两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许多幼儿园来说,现在是一个迷茫的时期,从过去统一的教材或者课程设计走向各种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很多教师的能力还达不到生成体系化课程的要求,也不了解当下和未来到底要发展孩子什么样的素养。当前,大量幼小衔接的讲座、文章将重点放到强调习惯养成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要做好幼小衔接,首先是学习力的衔接,就是到了小学以后,是否具备学习小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所有能力。这些能力是跟基础的认知能力紧密相连的,例如,听觉、视觉的发展,视动协调的发展,加工速度、执行功能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审辩思维的发展等,培养好这些能力,自然就能顺畅地适应小学学习,而非只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支持幼小衔接的,也不是到小学来参观一下、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就能解决的。在这些表面的衔接背后,核心问题——学习力的衔接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这恰恰是心理学关注的。

在十多年做帮助学困生的学习支持中心的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困难大概率不是实质性的学习障碍,往往是由于幼小衔接没有做好。由于他的加工速度、理解力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任务,很容易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后就变成学困生。去年我承担了省里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10所幼儿园近900个孩子的测评发现,幼儿园在入学准备发展最薄弱的领域,一是基础学习力,一是运动能力,这说明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中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强调学习力的衔接,也就是核心素养底层的逻辑,如果幼儿园阶段的游戏活动、教学设计关注到此,孩子们入学后的情况就会有很大改善。

李文玲:从幼儿园到小学,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学内容不一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不一样,对孩子都是挑战,衔接才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去小学化”不代表不能教书写、拼音,这是对政策的误读。目前,学前教育界更多将学术关注放在教育领域,呈现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跨度比较大,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应该更紧密。从教师培养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在职前阶段就打通两者交融的环节,才能便于教师在职后更好地运用教育方法。

◎《教育家》:在谈到孩子入学后专注力差、多动、成绩不好等各种状况时,书中强调行为、态度上不配合只是现象而不是症结,教师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赵微:很多人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上课专注力差、多动,回到学习力上来讲,他的认知能力可能没有成熟到足以支持长时间的听讲。有的孩子做作业一段时间后会跟家长说眼睛疼,在我们学习中心也有经常挤眼睛的孩子,首先要排除他是否眼部过敏,如果不是那么他的眼睛已经进入疲劳状态,他想要休息,自然会不专注。再如听觉的发展成熟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这方面能力弱,也会影响听课的效果。每个人能力的发展并非同步的,我们要理解这样的孩子,他们并非是多动或态度不端正,而是能力还没有达到,要允许他稍加放松,同时采用专业的干预手段帮助他。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底层能力后,他的学习才能有所改变,否则一味补课只能是越补越糟糕。

◎《教育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明确,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心理学离不开测评,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测评工具?

李文玲:有教育就一定有测评,但滥用测评是不可以的,像是用一些简单的问卷测智商、预估学习成绩,弄得家长和孩子都有压力。科学的测评是有价值的,通过客观手段进行量化,帮助教师做出评价。评价并非只通过一个工具来完成,一定是多方面评估来综合做出评价。测评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家长的反馈和教师的课堂观察,也可以通过个人档案的形式,纳入孩子的成长记录和作品。

赵微:《评估指南》对测评的意见至少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过长时间一对一的测验会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的专注力大概在8-15分钟,如果采用标准化测评,一测半个小时,幼儿只能被迫参与。二是幼儿在疲劳状态下专注力会下降,测验结果难以准确,因此测评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的测验,则是可以做的。另外,我们建议让教师作为测评的主角,只要教师跟孩子在大班待过一年,经过培训就可以根据孩子平常上课的表现填写测评量表。关键是测评的目的,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入学准备没做好,不要急于贴标签,最重要的是后续的教育措施要跟上。

猜你喜欢

核心幼儿园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爱幼儿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