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思政课螺旋上升教学的切入点
2023-08-11王忠文
王忠文
很多思政课教师有这样的困惑:有些知识点,比如“权利与义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讲,如果简单重复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无法实现课程目标。那么,到底该如何教学呢?
其实,螺旋上升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螺旋上升的教材需要螺旋上升的教学与之匹配。思政课螺旋上升的教学如何开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以知、情、意、行为切入点,根据学生思维方式和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拓展上升。
知:优化求知过程,设计问题群组,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养成不断追求真理的品质。思政课螺旋上升的教学要针对学生思维方式,优化求知过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由若干问题构成的问题群组,让学生在探究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乐趣,培养探究能力,进而养成不断追求真理的品质。
不同学段学生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感知的方式认识事物。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升,但仍依赖于具体形象。高中生逐渐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大学生思维更抽象,对理想、可能性、非物质性有更大兴趣,思考问题更严密。
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小学、初中的思政课教学,应主要设计简单情境问题和一般情境问题。通过感性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围绕相对简单的问题群组展开研讨,让学生有话可说,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一位老师讲授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时,以“儿女们不赡养父亲”为主题情境素材,设计问题群组:“父亲和子女之间各有什么权利与义务?”“子女不赡养父亲要承担什么责任?”“‘百善孝为先。说说看,你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尽孝的。” 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思考和探讨问题中把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中、大学的教学则要在简单情境问题、一般情境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设计复杂情境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一位老师在讲授高中必修3《法治国家》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学情境:近年来户外探险运动兴起。某地有10多名‘驴友(热衷户外探险旅行的人)不遵守景区相关规定,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探险。后遇到危险,于是向当地政府求助。当地政府组织近20名消防官兵,調动直升机等开展营救,搜救行动历经7小时,救援的直接费用达数十万元。问题群组:(1)‘驴友遇险,有没有权利向政府求助?(2)政府是否应该帮助这些不遵守景区规定的‘驴友?(3)有人认为,‘驴友任性探险,政府救援费用应该由‘驴友承担;也有人认为,政府救援‘驴友并负担全部费用是天经地义的。你的观点呢?(4)公民权利有没有边界?边界在哪里?”这样层层推进的问题群组,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的内涵。公民人身权遇到危险时,政府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自己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必须承担责任。每个公民都没有超越法律法规的特权,法律法规是公民权利的边界。
情:增强情感交流,从激发兴趣到心灵对话,引导学生由感性的喜爱上升到理性的挚爱。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
小学、初中学生的情感更多受感性因素影响,一个有趣的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可能让他们笑得前仰后合,甚至让他们爱上思政课。比如,一位六年级老师在讲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时,请学生表演高铁上“霸座男受惩戒”的故事。看着风趣的表演,同学们在笑声中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高中生、大学生的情感受理性影响较大,能够打动他们的,既要有教师风趣和幽默的教学品格,更要有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一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到“权利与义务”相关话题时,是这样展开的:“各位同学,假设期末考试你挂科了,你是倾向于承担学校制度关于挂科的责任呢,还是倾向于找关系让自己免去这份责任?假设学校有这样一种潜规则,只要给相关老师送礼,就可以把挂科改成顺利过关,你会怎么看待这所学校呢?如果一个社会,大家都想自己少履行义务少担责任,你觉得这个社会有正常的秩序吗?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正常的秩序,你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能通过找关系来保障吗?”这样的问题群组,直抵学生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了思政课学习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意义,他们对思政课不再只是感性的热爱,而是升华到理性的挚爱。
意:注重意志力培养,从知识传授到价值观教育,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仰。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把思政课学习内容从知识层面的“相信”,逐渐上升到价值层面的“笃信”,形成坚定的理想信仰。
一位老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学情境:播放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的视频。问题群组:(1)请讲述你或者你家人所遇到的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的故事。(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尊重和保护公民的这些权利?(3)面对党和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行动?”这样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了公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的同时,理解党和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的原因,进而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位老师在讲授高中选择性必修2《民事权利与义务》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学情境:某品牌智能汽车,车主只要点击其行车记录仪,就可以看到使用该品牌汽车其他车主的行车情况。问题群组:(1)什么是隐私权?(2)《民法典》对公民个人隐私权及其保护有哪些规定?(3)数字化时代,你是否愿意放弃‘隐私获得‘便利?(4)公民的个人隐私也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据此,你对前面第(3)问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样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化时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更加紧密。我们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时处处维护国家安全。
行:加强行为导向,拓展学以致用的领域和方式,引导学生在奋斗中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仅要听学生的言,更要观其行,要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把对思政课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并形成习惯。
对小学生、初中生,教学要重点引导他们在家庭生活、班级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等领域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行动的方式主要有身体力行、建言献策等。比如有位老师在八年级下册教学中设计了“文明养犬平安行”的实践活动,利用“五一”长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社区、商场等地方发放传单,宣传文明养犬的要求。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权利与义务有更深刻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还锻炼了他们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对高中生、大学生来说,可以拓展到社会生活、国际舞台等领域中,行动的方式除了身体力行、建言献策之外,还可以开展项目研究、与相关人士面对面对话交流等方式。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谭立婷老师聚焦“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切入口,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针对“三孩政策”落地难问题,她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学前教育难。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撰写出了模拟政协提案——关于学前教育的提案。这份提案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最佳模拟政协提案”,提案内容直接送到2020年全国“两会”的桌上。中学生的提案进了人民大会堂,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分量。勇于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基本信念和行为习惯。
认知是起点,行为是归宿,情感和意志是中间环节,只有积极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才能使认知顺利地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一个人的知、情、意、行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思政课教学应以此为切入点,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思政课教师接续奋斗,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发挥好思政课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作用,完成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本文系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普通高中专项重点课题“新时代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研究”(课题编号:2021PGA0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