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自己陷入“灵活就业”的困局
2023-08-11苏银成
苏银成
案例: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小李入职某公司后,在和顾客介绍产品时放不下身段,觉得向顾客推销产品很没面子,不愿意学习与顾客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很长时间也推销不出一件商品,在公司工作了几个月后就辞职做了“灵活就业”人员。在“灵活就业”这段时间里,小李送过外卖、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服务生,也做过网约车司机……但是,无论做哪项工作,都因现实情况与预期不匹配,短时间内就辞职。由于每项工作从业时间都很短,收入维系不了基本花销,最后小李选择回家“啃老”。
目前,选择非全职、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的“灵活就业”形式的职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有些职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目的是想进一步了解行业和企业,让自己的就业观逐渐趋向理性,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一部分职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是为了追求高层次发展,比如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升学考试或考各种专业资格证书。
但是,像小李这样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却对工作很挑剔,想拿高薪又怕吃苦的職校生也不是个例。他们频繁辞职,就业能力不足,被动陷入“灵活就业”的困局。
做“灵活就业”人员,是个体的选择。在“灵活就业”的过程中踏实肯干,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灵活就业”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因为“灵活”而造成难就业或不就业,或者过分注重“灵活”,让自己陷入“灵活就业”的困局,这些现象必须引起职校毕业生的高度重视。要避免自己陷入“灵活就业”的困局,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明确“灵活就业”中“灵活”与“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
“灵活”的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即“灵活”服务于“就业”。如果把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以“灵活”为目的去“就业”,就会让自己在认不清就业形势及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盲目中,不切实际地在入职、离职中循环,最终让自己陷入“灵活就业”的困局。所以,明确“灵活就业”中“灵活”与“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能就业、就好业为目的,选择灵活的岗位及工作形式,是选择“灵活就业”的逻辑起点。
其次,应明确什么样的人适合“灵活就业”。
有些从事专业写作、影视剧编导等职业的人,为了让自己有更加广阔的平台,不愿意被某一单位限制,选择“灵活就业”能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确切地说,“灵活就业”人员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或本钱。在还不能养活自己的情况下,应先在某一工作岗位立足,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培养自己的工作适应能力。在自己具备一些生活积蓄,并对自己拟从事的工作有一定信心时,如果还是对本职工作兴趣不高,可尝试“灵活就业”。
再次,应明确如何进行“灵活就业”。
刚刚走上社会的职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外卖骑手一样,对于什么时候接单、接多少单、接什么样的单,可以由自己掌握;第二种是在微型企业或家庭作坊打零工。无论哪一种“灵活就业”形式,从业者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清醒的认知。以选择打零工为例,如果自己有一技之长,比如电工、机械修理工等,凭自己的技术打零工,就一定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用高超的技术为自己赢得口碑,力争成为这一用工市场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自己没有技术及专业优势,要视工作的性质,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长远规划。例如,选择做外卖骑手,这项工作适合中青年,50岁以后可能就不太适合了。所以,在“灵活就业”的同时,还应思考如何不丢掉自己所学专业,思考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未来的自己。
“灵活就业”这一就业形式将会长期存在,必然会有职校毕业生选择它。对于这种就业形式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要选择,一旦选择了应该怎么做,每个职校生都应有理性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