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对比得来的
2023-08-11彭艳春
彭艳春
林清玄在《幸福从不缺席》这本书里,讲述了他小时候喝汽水的故事。
小时候因为家中贫穷,孩子又多,对于他来说,喝汽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在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一个堂兄要结婚,杂货店送来了很多汽水。按照自己的计划,他拎起两瓶汽水,飞快地跑到厕所里,像灌蟋蟀似的喝完了。他坐在厕所的地板上,忘记了厕所的臭味,只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感叹世界上没有比喝汽水更幸福的事。
我也想起了我的小时候,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还是非常落后的。我们那个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爷爷赶集回来能给我们带一把瓜子。
那个时候没有塑料袋,瓜子是放在地上一堆一堆卖的。那时的我们只盼望爷爷能给我们买最小的一堆,那也正好是大人一只手抓起的分量。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加上我表姐,一共是四个孩子。这一把瓜子,我们四个人分着吃。我大哥那个时候已上三年级,他会除法,他要用除法来分这把瓜子,但我们都不同意,因为我们不懂,很担心他从中搞鬼。我们三个都坚持用老办法,在地上画四个圈,每个圈里轮流放一颗。
拿到瓜子,要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里。装之前,还需要小心检查口袋是否有洞。我之前有一次没检查,结果悲剧就发生了,等我想吃的时候,瓜子已漏得一干二净。我伤心了很久。
那个时候,我们吃瓜子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程序的,绝不是像现在吃瓜子这样简单而随意。我们先把所有的瓜子拿出来,从中选一粒最小的,不剥去外壳,慢慢地放入口腔,闭紧嘴巴,用整个口腔拥抱这粒瓜子。瓜子的咸香味道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口腔。啊!真是人间美味啊!
我们用舌头尽情地榨取瓜子壳的味道,待觉得寡淡了,再從口中取出,小心地剥掉壳,把瓜子仁放进口腔里。也不会一下子吃掉,而是把它当一颗糖,让它待在口腔里好久,带着它,和小伙伴爬河堰、捡树枝、玩石子,在有月亮的晚上玩捉迷藏……
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份食物的味道,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更在于吃者的心境和态度。
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儿,因和母亲吵架而离家出走,很晚了,一个人在街上游荡,又冷又饿。一家面店的老板娘看到了,请这个女孩儿到店里吃了一碗阳春面。女孩痛哭流涕,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面店老板娘说:“我只不过给你做了一碗面,你就这么感激我。可有一个人,她给你做过无数碗面啊!”
同样是一碗面,在不同的情境下,却吃出截然不同的感觉。
我爸妈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他们挨过饿。现在,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知足了,知足了,以前挨饿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现在的他们,嘴角挂满微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
物质丰富的现代人,对于食物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样珍惜。我们不再心怀感激,也不再心怀虔诚,甚至都不会再对孩子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面对很多美食,我们好像已经失去了吃的好奇和冲动。持续的、高强度的口腔刺激,让我们失去了对食物味道的敏感和感恩。
我们制作了那么多美食、华服……可是我们失去了感知这些美好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一直以丰富的物质喂养孩子,孩子会不会对这个世界感觉到麻木呢?
当下的校园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目标,也没有理想,他们夜里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到凌晨,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睡觉。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适当的物质匮乏感是必需的,因为你只有感受过匮乏,在得到的瞬间,内心才会充满深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插图: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