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市“四化”为例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2023-08-10陈平李红曼焦艳红伍志韬
陈平 李红曼 焦艳红 伍志韬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300)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概念,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当前重要发展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文中指出,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同时,进一步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新时代征程上,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是比以往更有深度、更加完整的、绿色的、融合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具体到制造业,则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发展路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本质特征,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新型工业化承载新型基础设施,注重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同时,新型工业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以平台创新驱动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绿色循环低碳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结合。新型工业化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但制造业产业链存在“卡脖子”短板,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尤其在关键技术、工业需求结合方面,芯片、软件、零部件较薄弱,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等领域,技术、材料、设备普遍受制于国外厂商,高端生产能力欠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突出,质量效益低,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工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广州市作为制造业重点城市,紧抓“制造强国”东风,着眼实体经济,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以下简称“四化”),大力开展“四化”平台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已形成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路径参考。
一、广州市“四化”专项实施情况及成效
广州市政府充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创“四化”平台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培育“四化”平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做出系列战略部署,颁布《关于印发广州市培育“四化”赋能平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广州市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提升实施方案》《广州市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四化”平台专项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系统推进广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3-6]。广州市“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总体思路框架如图1 所示,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图1 “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总体思路
(一)战略方针制定落实现状
广州市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及广东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等战略目标和指示,立足广州市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十个超千亿产业集群、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梯队格局以及“三大支柱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产业布局,为解决一批制造业劳动力优势减弱、制造业发展趋势放缓、制造业发展土地成本上扬等问题,推出“制造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等战略部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广州的实践路径,形成“四化”平台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7-8]。针对当前广州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和起步期,企业转型意识强、转型内在需求和提升空间大等现状,市政府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以“平台优、企业好、产业强”为主线目标,以“平台收益、企业受用”为原则,科学制定了完备的“四化”实施方案,持续提升产业、企业发展竞争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四化”改造工作开展情况[9]
为调动企业转型改造热情,激发服务商赋能活力,提升诊断机构联动能力,广州市推出“三种资金补贴政策+一种示范推广政策”,谋划了“看病—开处方—治病”的总体实施路径[10],形成了“诊断评估—改造实施—成效评价—标杆打造”的工作闭环。主要包括:由政府出资搭建统一“综合型医院”,培育并引导各类平台作为“医生”,为各类型企业“病人”看病治病,形成“政府出一点、企业拿一点、平台让一点”的解决思路,持续推进制造业企业诊断评估、改造实施及成效评价工作。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利用奖补政策、引导性专项资金支持平台技术革新、能力提升,完善行业“四化”共性解决方案,培育平台成为重点领域的“领头羊”和“企业医院”;其次,以资金支持遴选确定的诊断服务项目承担单位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提供“四化”评估诊断服务、全面体检,找出短板和弱项,出具诊断报告;最后,以“四化”改造申报项目为资助对象,促进诊断机构、“四化”平台和企业组建联合组,开展把脉问诊、开具处方、跟踪治疗、健康发展,促进企业能力全方位提升。改造完成后,面向改造企业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遴选改造效果明显的企业,打标杆做示范,并对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双跨平台、特色专业型平台、“数字领航”等试点示范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扩大“四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工作机制形成及完善情况
广州市为推进“四化”行动顺利开展,以政策资金奖补支持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建设广州市制造业数字化促进中心,广泛汇聚解决方案供应商、平台服务商、第三方机构以及制造业企业,打造“政府管理,企业赋能,平台培优”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分别赋予政府侧、平台服务商和中小企业不同类型工作责任及义务。对于政府侧,促进中心为政府侧提供综合服务平台的接入能力和管理职能,便于开展平台培优、推广和评价工作;对于平台服务商,促进中心为平台企业提供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成熟化、标准化和定制化;对于中小企业,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小轻快准”、易使用、个性化、低成本的数字化应用场景[11],大幅降低企业设备、人力、技术、资金等改造门槛。在实施过程中,第三方机构提供生态对接合作、解决方案验证和推广、质量安全保障测试等服务,提升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的可靠性及服务水平,解决企业侧“不会转、不能转”的难题,从而形成供需对接、资源融通、标准推广和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12]。
广州市基于以上思路开展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提炼出三条可借鉴推广的实施路径:一是基于区域发展特色制定规划方针战略,“因地施策”;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广泛开展诊断、改造及成效评估工作;三是汇聚各方社会资源,形成协同联动互促式工作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广州市已面向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材料工业等众多产业领域开展“四化”转型培训会,累计向1000 多家企业宣传“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实施路径、支持政策等,充分凝聚企业共识,构建了共同推动“四化”转型的良好局面[13]。同时,广州市已遴选5 家专业的“四化”评估诊断机构和45 个“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并编制地方标准《制造业企业“四化”水平评估诊断方法》,依托该标准逐步在350 家首批规上制造业企业中开展“四化”诊断工作,帮助企业找准发展薄弱环节,并为有转型意愿的企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赋能广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如诊断机构在某燃气壁挂炉企业开展诊断时,发现该企业缺乏统一的能源管理云平台,无法实施远程在线监控,运维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悉能源消耗量。对此,诊断机构联合平台服务商研制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并进行工程,通过在空压机上加装传感器和边缘服务器,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控制和整站节能,预期节能降耗5%以上。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广州市基于“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将广州“四化”提炼出的三点实施路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将带动我国整体新型工业化发展。但是,从我国整体发展现状看,上述路径在推广中将面临以下三点现状问题及困难。
(一)产业发展现状参差不齐
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高端人才资源配备不足的问题。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导致人才更多地流向发达城市。一方面,这会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创业创新意识不足,影响新型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该类区域在推进数字化政策及标准的宣贯和培训、数字化水平诊断评估、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等工作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在全域范围内开展数字化改造工作的人力基础不足。
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区域面临工业结构不合理、新型技术对产业发展支撑力较弱的问题。该类地区通常以资源型原材料工业、粗加工型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缺乏上规模、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在工业化水平提升和信息化拓展方面能力欠佳,影响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新兴产业聚集的区域存在产学研用融合不紧密及两化融合不足的问题。该类地区是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区域,若不持续探索拓展智能制造广度和深度,将在国际化产业链中缺乏竞争力。
(二)相关标准制定落实不到位
一是诊断评估及成效评价相关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目前与企业数字化水平诊断评估和改造成效评价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等少数几个标准,较大部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等仍在策划阶段,仍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标准研制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已发布的标准大多停留在通用指标层面,对于个性化、地方特色的专用指标研究不足,现有标准对于地方企业数字化水平诊断、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牵引力有待提升。
二是尚未形成“诊断评估—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工作闭环。目前,多数地区开展了数字化水平相关的诊断评估工作,如重庆、江苏、山东等多个省份开展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工作,但是对于后续的改造实施和改造成效评价工作则显得后劲不足。一方面是诊断评估与改造实施的衔接紧密度不足,目前通常两者是割裂进行,平台服务商无法充分把握企业的转型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改造成效评价的重视度不足,目前仅有河北、山东等地开展了平台应用成效评价工作,且评价对象是已入库企业或规模以上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工业企业,尚未形成广泛开展转型成效评价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财政支持政策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国各省市虽然都针对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配套了不同方式、不同力度的财政支持政策,但是多数地区尚未像广州市“四化”工作一样,形成面向企业、诊断机构、平台服务商的三种资金补贴政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新旧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
虽然近来国家领导人、工程院士、智库机构等针对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出了系列部署、解读,发表了前沿观点和举措建议,但也应看到,我国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仍存在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制造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以及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难等遗留性问题和与新问题交织混合问题[14]。
从供给侧看,一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关键技术供给和服务能力,产业链面临断供风险。具体表现在平台集成的工业软件内核技术相对薄弱,目前重点行业应用的关键软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国产软件市场占有率较低,产业链自主可控面临较大风险。二是平台本身缺少工业场景下的深度适配验证。传统的适配验证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单个系统的互通互认,不强调平台在工业场景下的应用能力,导致存在平台功能完备性不足、工业APP 平台化应用能力不足以及工业软件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
从需求侧看,我国尚未形成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优质土壤。表现在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工业企业小散弱现状并未根本改变,在提供优质的应用场景和高端化需求方面尚存不足;部分需求侧智能化配套能力弱,设备智能化水平、上线程度、改造难度、接口协议不一,壁垒严重,与供给侧技术接轨难度大。
三、建议举措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市基于“因地施策”的政策制定措施、“诊断评估—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和“政府管理、企业赋能、平台培优”的联合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其发展模式和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一)引导各地“因地施策”
针对各地市不同的产业发展优劣势及转型基础现状,进一步引导各地充分把握制造业发展现状,“因地施策”。
一是对于人员资源配备不足的欠发达区域,建议编制人才工作规划和人才需求目录,以精准政策扶持和全面人才服务体系做好“引才”和“留才”工作,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优势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促进人才与区域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紧密结合[15]。
二是对于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以数字化建设项目支持推进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内生动力,评选一批链主和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深耕自身特色发展“专精特新”,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打造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标杆示范,最大限度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带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
三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聚集地,聚焦核心技术及短板领域,加快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建立专业化功能区,打造研发、转化、投资、孵化等多元创新空间,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增量[16-17]。
(二)完善标准、工具赋能体系[18]
提升标准体系的完备度,扎实推进数字化贯标工作,需进一步完善制造业诊断评估及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评价标准体系及工具赋能体系,推进形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闭环。
一是在做好存量标准应用的基础上,同步做好增量标准的制定。一方面,依托专业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推动产学研用各方参与开展现有标准完善修订,细化专用指标,提高标准适配度;另一方面,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开展具有行业属性或场景适用性的标准研制工作,以满足不同行业场景的诊断评估及成效评价工作需求。同时,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熟度水平评估等相关标准研制工作。
二是以贯标模式创新和相关政策推动形成“诊断评估—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工作闭环。一方面,积极推动贯标模式创新,鼓励通过测评、认证等多元化的方式推动标准的应用推广,并建设基于标准成果转化的测评服务工具,以平台成熟度评估评测、优秀案例水平绩效评估等方式引导平台向制造业深处赋能;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广州市“四化”平台赋能企业实施方案,参照“公开征集‘四化’平台、组织择优遴选‘四化’平台、编制解决方案、开展诊断评估、推进改造实施、建立评价机制”的工作步骤,结合本地特色形成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闭环。
三是积极配套完备的支持政策,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整合现有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支持政策,增加政策资助的缺失环节,加大对转型升级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构建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各方的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制造企业、平台企业、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做到协同发力,一体推进。
(三)提升供需两侧能力基础
在充分提升平台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双向发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面向供给侧,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技术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能力,提升平台服务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19]。一是引导工业软件、工业技术依托平台开展迭代更新,借助平台深入制造场景中,在使用和迭代过程中充分调动行业专家和平台侧开发者的研发攻关热情,实现技术升级。二是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政策,推进现有的“综合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进一步拓宽拓深;借鉴广州市对平台能力建设的支持政策,以专项资金支持平台开展行业解决方案研发、网络通信技术升级、软硬件配套设备购入等投入,促进技术革新和能力提升[20]。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业场景下的深度适配验证。基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适配中心,深入行业或领域场景中,以能力实现为前提,以合规安全为基础,实现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基础软硬件的适配验证。
面向需求侧,一是要建立工业基础能力评估机制,科学评估工业基础薄弱环节,同时对亟须解决的工业基础问题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二是以需求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诊断水平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充分运用政策奖补机制,同时建立与平台服务商的共享收益机制,以更低成本逐步提升自身数字化转型的配套能力。
四、结论
本文以广州市“四化”专项行动为例,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建设路径。本文介绍“四化”赋能行动的整体情况并提取了广州“四化”可行路径,包括“因地施策”的政策制定措施、发挥政府资金支持和引导作用构建“诊断评估—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以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政府管理、企业赋能、平台培优”的协同可持续工作机制等,对于解决当前新型工业化建设面临的不同地区基础现状不同导致施策难、数字化改造工作模式不清晰、不完善以及制造业发展中的遗留性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最后,依据广州市的典型经验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以保障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