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思路解析
2023-08-10祝言卿
摘要: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以往心理辅导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效融合互联网,创新“互联网+”心理辅导模式,以提高心理教育成效。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优势和大学生心理变化特征,最后重点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路径,希望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辅导;思路解析
互联网有着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且方便等优势,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更是互联网时代受影响最深的群体,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之下,大学生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和便捷,同时繁杂的网络环境也给其心理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此,辅导员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强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辅导实践创新,进一步扩大心理辅导的覆盖面,以此提升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优势
(一)有助于情感宣泄
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其中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和资源共享。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情感变化,有助于在更好地调控自身情绪的同时,完成自我情绪管理。同时,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释放自己的情绪,该平台也能够调动其积极情感,引导其在纷杂的网络世界中适当宣泄情感并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心理。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情感共享的场所,更是一种情绪调节和心理治疗的手段。
(二)有助于情感支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支持。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人们通过网络快速便捷的交流方式,可以更轻松地获得情感支持和共享。对于如今广泛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交流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消除负性心理,并得到一定的情感支持。特别是网络平台评论功能具有广泛传播性和共享性,大学生通过它不仅得到情感宣泄的机会,更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三)有助于信息支持
互联网的广泛性以及传播性对高校心理辅导信息的时效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来获取相应的心理知识,同时和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关系。此外,虚拟的网络世界还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开交流,学生向匿名的陌生朋友宣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内心安全感。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网络也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来判断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要遵循正确和负责任的原则,以确保交流的安全和有效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的新变化
(一)社会化改变
受当前不断发展的互联网科技影响,大学心理辅导方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环境、新组织方式以及新观念,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社会化属于自然人逐步向社会人进行转化的一个过程,人从一出生就会受到来自同辈、家庭等方面的社会化影响,而学校更是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场域[1]。近些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影响遍及社会的每个角落,社会化全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趋向,使得学校中的社会化环节发生改变,各种教育理念以及价值观均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亚文化的侵入
亚文化并不是完全属于劣性文化的一种,但是其特征一般是非正面、非主流的,亚文化的入侵使得正面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更难以识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亚文化,且大学生在亚文化的影响下会产生一定的叛逆行为,这就给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自组织偏好
自组织一般是指的是人们自愿且自发组织的一种非正式社会交往行为。通常情况下,在互联网的影响和带动下,当代大学生会通过地缘业缘以及兴趣爱好等为中心自发组成网络虚拟社群、兴趣小组等,并且在此过程中会以较高的积极性来展开联结活动,这对于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挑战。学生通过网络来参与进扩展性和弥散性较强的网络群体中,会使得学生逐渐降低对学校或者辅导员的信任,以此消解了心理辅导的正面引导工作。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辅导路径
(一)以主体性的心理辅导理念为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不仅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表现欲望也十分强烈。在此种意识的不断影响之下,当代大学生一般会创造或者设定一个自我角色来凸显出自己的主体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希望能够自我掌控学习和生活,以此来体现自我价值。以往的心理辅导并没有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点凸显出来,但是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下,大学生逐渐暴露出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立足于学生主体性,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观念,才能够提高心理辅导效率。首先,高校要将主体性思想融入到心理教育的相关实践课程中。其重点是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为主,按照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制定辅导方案,在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主体性方面来看,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相关课程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内容,围绕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为主,不断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以此让学生通过了解自身情感因素来实现自我约束。在此过程中,高校就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相关资源,将其共享性和广泛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在接受互联网心理教育的同时实现有效传递[2]。其次,学校还可以围绕主体性并依托互联网来设计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性,特别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借助互联网来不断整合和调整心理教育资源,以此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教育,实现对大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科学培养。最后,在依托互联网的基础上,可以科学设计心理辅导体系。一方面,以情感影响为主来转变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则可以开发新兴的网络课程展开心理辅导,不断完善心理辅导教育体系。
(二)挖掘大学生互联网的心理行为数据
过去对大学生展开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对学生不同行为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得心理辅导最终成效受到影响。而在互联网的推动和影响下,可以及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记录学生的各项行为,基于此,借助互联网能够高效、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心理行为各项数据信息。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各项心理行为数据调取的重要性,要更加注重学生基于互联网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例如,辅导员可以充分融合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贴吧、微博以及微信等社交软件来了解学生不同行为和心理数据。虽然由于个体差异性会使得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均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但是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和广泛性,可以促使辅导员进一步掌握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的各项数据;辅导员通过研究和分析获取的数据,就能够提出科学的心理辅导措施。其次,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来监控学生的各项行为和心理数据,及时预测和掌握接下来学生会出现的心理变化,以便于及时解决和预防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此外,互联网中往往容易出現站队和舆论推动的情况,使得一些较小的事件被不断放大并引发群体性的网络事件。学校通过挖掘学生在运用互联网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能够及时预防此类事件的发展,从而确保学生心理健康[3]。最后,教师可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来展开心理辅导教育,适当地提高网络心理辅导的吸引力,借助班级群、校友群、宿舍群、社团群等积极宣传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找寻援助的关键动机。同时,教师在心理咨询活动宣传过程中,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而是要全面推进落实到学生群体中,并按照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打造“互联网+”线上心理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由书信转变成了网络,网络心理辅导也随之产生。相较于过去的心理辅导方式,网络心理辅导具有资源更为丰富和隐蔽性更强的特点。为此,学校可以建立与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网站,进一步拓宽心理教育的服务空间以及途径。除了可以享受以往的线下教育资源以外,大学生还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和教育,随时随地获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利用计算机远程搜索也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此让学生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并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打造线上心理服务网站以外,教师还可以开通专门开展心理辅导的QQ号或者微信号,为学生定期推送有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其中包括时间管理、心理健康分析、心理误区辨别以及基础知识普及等内容,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通过社交平台的引入,能够突破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将辅导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此促进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并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互联网线上心理服务平台的搭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各项心理需求,不仅能够缓解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压力,还能够促进辅导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利用大数据手段,平台能够对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并得出学生的不同特征,其中包括咨询问题、性别、人次以及人数等,以此更好地为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反馈。
(四)依托互联网资源建设心理教师队伍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要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心理教师队伍,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有效连接院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共享优质的心理教育资源,同时还能够避免心理服务相关资源和设施的重复建设。同时,各院校之间也可以同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进一步促进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以往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整合网络资源,实施网上培训,在线上展开工作研讨或者网络视频会议等,以此更好地为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培训。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模拟咨询、案例研究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以体验式的教学来培训心理辅导教师,让教师能够尽快掌握、了解并使用互联网来展开辅导,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来观察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4]。总之,当代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与互联网相结合,提升教师心理辅导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和设计心理辅导工作,强化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以此促进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
(五)丰富互联网心理辅导的内容
基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之下,要想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对传统的心理辅导进行创新和改革。当前,手机是当代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互联网形式下,学校要充分发挥手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效将互联网与心理辅导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以此可以及时发现一些细微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借助手机能够促进心理辅导教育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学校可以搭建微博、微信等心理辅导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就能够接收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内容,理性分析自己的心理困惑并及时获得帮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往往轻而易举就能够从手机中获取大量的有趣、丰富的信息,阅读方式也逐渐偏向碎片化,同伴之间更是倾向于随时沟通。基于此,学校在对大学生展开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更新和丰富心理知识,而不是单一地解释心理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来逐步引导和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职业规划、恋爱与性及宿舍关系和教师焦虑等方面,引导学生适时地去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心理手语操、心理剧及心理影片等赏析来潜移默化地展开心理辅导,使得传统被动教育逐步转为自我主动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反思[5]。
(六)“互联网+”干预与反馈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可以借助其高覆盖率和高传播性的优势来展开更为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心理服务。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并安装心理评估网络系统,让学生在入学时完成心理测试,之后每年定期完成至少一次的测试,且心理评估系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过于简单的测试题目可以适当摒弃。其次,学校后续就可以按照心理测试的最终结果来完善网络个人心理档案,筛选出心理测试中分数较低或者心理存在问题倾向的学生,并以此展开常态化的心理干预和跟踪。最后,全方位推进网络心理辅导和咨询,特别是提供匿名咨询服务,以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此外,也可以将三级教育的网络进行整合,一级网络主要是由心理朋辈成员或者学生干部组成;二级网络由各院系的辅导员共同组成;三级网络则是由专业性较强的思政教师或者心理健康教师组成,以此共同形成一个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网络辅导平台。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调整和优化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是当前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高校应该立足于互联网的整体优势特性,不断更新和丰富心理辅导教育的内容,建立互联网心理辅导平台,打造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以此弥补以往心理辅导中出现的不足,帮助大学生更快地找到心里的疑惑并及时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且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作者单位:祝言卿 新疆工程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徐婷.辩证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18):26-28.
[2]檀娅娅,鲁晓辉,申春忙.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J].传媒与艺术研究, 2022(01):139-148.
[3]李纯丽.团体心理辅导与综合性艺术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30(02):12-19.
[4]朱燕锋.大数据时代“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优势与策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35(02):119-120.
[5]张月琦.“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就业心理的关系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