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UL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探讨

2023-08-10刘珊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八大关遗产保护城市更新

摘要:伴随存量建筑的增多,老城区更新发展进程的推进,遗产活态保护理论的发展,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对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焕新城市面貌,如何将遗产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开发利用遗产资源,如何平衡好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既是城市建设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命题,又是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遗产丰富,充分挖掘八大关的历史层积价值并合理保护遗产是促进八大关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历史景观方法,通过识别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文化意义多样性,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引导民众参与,引入民间资金等手段协调各方,实现对遗产的动态保护。另外,动态保护遗产的空间完整性和时间层积性,有利于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在城市历史景观的视角下,实地调查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分析八大关近代建筑及历史景观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理论的核心内涵层积性、完整性、关联性,将HUL理论引入八大关历史街区的更新中,从历史层积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有形与无形遗产关联性保护、遗产环境整体性保护、公众参与、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探索八大关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八大关;城市更新;城市遗产;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1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引入

1.1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

2005年《维也纳备忘录》明确了HUL的概念内涵,创新体现了遗产保护中“发展”的概念。2009年《将城市历史景观纳入〈操作指南〉的报告》首次提出“城市历史景观方法”,HUL同时兼具了理论和方法的內涵。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正式提出HUL的完整概念,“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背景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和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与多样性和特性有关的遗产的无形方面”[1]。

1.2 理论内涵

HUL理论内涵包括层积性、动态性、关联性、整体性。“层积性”强调保护遗产在时间维度下长期的发展过程,过去与现在叠加形成的景观;“动态性”是伴随遗产使用过程呈现的活态遗产的特点,同时还应动态化获取遗产信息;“关联性”指社会、经济、文化等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之间的联系;“整体性”强调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相互作用。

HUL理论及方法的提出,标志着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变[2]。对遗产本身原真性的保护,强调层积性概念,提高了对历史层积价值的关注度。此外,HUL对遗产所处城市环境的关注增多,遗产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对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历史背景及其他城市要素,使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社区历史及集体记忆得以保留和发展。

2 八大关现状分析

HUL理论要求遗产保护能够适应城市发展趋势,HUL视角下看待城市遗产,会发现更多遗产环境与城市背景间的矛盾。

2.1 遗产真实性被破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房屋产权的改变,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建筑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私人住宅的产权大多收归国有,变成了疗养院员工的家属楼,从一户一栋变为几户一层。随之带来每户卫生间、厨房等私人空间不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居民在院落内加建厨房、卫生间等,导致房屋的外观发生了变化,建筑室内空间分隔方式改变,建筑外加建部分与遗产本体不协调。

此外,在修复建筑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需要翻新的地方,但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翻新原则,如大部分建筑原先的木制五金细部的门窗被替换为铝合金门窗等,影响了建筑的整体风貌,违背了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人为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建筑遗产。

2.2 遗产周边环境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对遗产的保护忽略了遗产本体与环境的整体性,导致建筑遗产与周边环境不协调,遗产环境缺乏统一的管理控制要求。新建建筑与历史环境格格不入,未能尊重既有格局,建筑尺度及设计风格突兀,空间比例失调,缺乏整体保护意识。

在生态环境上,八大关历史街区内用地比例最高的为公共绿地,占总用地的32.1%,道路用地占13.4%[3]。八大关近代建筑为庭院式建筑,街区内共有323个庭院,利用率较高的商业性建筑的庭院内多植树栽花,相得益彰,街区内现存较多古树,环境保存较为完好。闲置庭院多为彩色水泥砖铺装,间有绿地和菜地作为装饰,但部分院落内堆积了较多杂物,土地荒芜,缺少日常监督管理,与建筑遗产的风格不协调,影响了遗产风貌。

八大关片区的庭院建筑,受中国传统内向型住宅的影响,院墙较高,不同于德式及美式庭院建筑开放的风格。人漫游在街区之中,很容易被高起的院墙阻挡视线,道路两旁多样的近代建筑的观赏性降低。

2.3 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属于使用中的社区型近代遗产,居住和商用相互融合的模式便于日常监管与保护遗产,但不当使用也可能对建筑造成消极影响。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建筑的改造与破坏行为日趋增多,院落肌理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伴随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外来游客也打破了社区居民平静的生活。在八大关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伴随房屋老化、产权更迭等问题的出现,街区中的日常景观已被商业旅游景观取代,在八大关整体保护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

3 策略提出

3.1 遗产环境整体性更新

通过环境保护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以及生态美学等角度,科学全面地评估历史街区的潜在资源[4]。

3.1.1 院落环境整治

院落环境整治监督不到位,大部分院落呈现一片荒芜的景象,部分院落因缺乏管理而杂草丛生、垃圾大量堆积,与历史建筑风格不相协调。考虑到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应精心打理遗产院落环境,清理堆放的垃圾,并通过对比老照片等方式,尽可能还原院落的本来面貌。此举既可以减少周边环境对遗产的干扰,又可以还原遗产风貌。

3.1.2 建筑更新要求

对视线廊道的保护,根据1932年《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划》[5]中对新建建筑的要求,“建筑的最大密度,不应超过建筑用地的50%,庭院内应留有相应的绿地,层数不能超过五层,围墙要采用透空式”[6]。八大关历史街区内新修建的建筑也应严格控制高度、体积及密度,同时严格控制围墙的高度,并采用透空式。在修复建筑的过程中,不能人为抹掉历史痕迹,后期扩建部分要既能与原来部分相协调,又能和原来部分区别开,防止物质本体的层积性被掩盖。

3.1.3 街巷空间的整体更新

街巷空间的整体更新主要从街巷肌理、街巷界面、街巷尺度三个方面进行。基于历史层积性,分析八大关街区路网。自八大关街区规划建设以来,基本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规划的网格式路网,目前道路路网保存较好,應注重保护和延续路网。另外,还要避免大拆大建和新建建筑体量过大。

3.2 文化激发城市活力

3.2.1 海洋文化

八大关街区三面临海,位于汇泉湾与浮山湾之间的滨海地带,滨海景观优美,北面靠太平山,整体地势较为平缓,充分展现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

借鉴意大利那不勒斯[7]HUL理论的实践经验,可以充分发挥海洋文化对遗产的带动作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一座港口型城市,保留了古老丰富的城市肌理和各个时代的特色建筑。在那不勒斯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历史中心与海洋割裂的问题,2011年随着HUL理论的引入,制定和通过了地方行动规划,提出将海洋作为遗产发展的缓冲区,以加强城市与自然、贸易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重建城市历史中心与港口的联系,最大限度发挥游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城市再生。

八大关街区周围有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和第三海水浴场,目前海滩资源得到了高效开发,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海上景观及旅游项目是较容易实现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海洋文化带动街区重生。

3.2.2 城市博物馆

八大关街区内近代建筑集中成片,适合推进整体博物馆化,目前主要采用单体博物馆的方式展示街区文化,如地质之光展览馆、公主楼、花石楼等。但大部分近代建筑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隔着院墙远观,院门口的展示牌大多只有门牌号及国保单位标志牌。参考澳门建筑遗产博物馆化[8],可以在院墙等位置挂上建筑建成年代、设计师、原始照片及建筑形制、风格特征等展现遗产文化特色的展示牌。另外,还要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供游客选择。游客可以在漫步街道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建筑遗产的文化内涵,普及遗产价值。

3.2.3 历史层积价值挖掘

历史层积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并映射了建筑遗产的时代特征及城市演变,对历史层积的研究重在充分挖掘和系统评价城市遗产价值[9]。对遗产本体的保护,要充分挖掘历史层积性。在建筑修复过程中,要注重保留历史痕迹,实现新旧建筑协调统一,彰显物质本体的层积性。

3.3 公众参与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提到的四个工具之一“公众参与工具”,指出在遗产保护和改造项目中应召集利益各方协商,协调利益冲突。通过社区讨论、社区遗产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社区居民了解遗产价值及保护方法、准则,提高居民对遗产的认知水平,减少城市更新过程中对遗产的人为破坏,并带动社区居民对文物进行日常巡检保护。

3.4 保障机制

针对遗产的保护问题,青岛市于2007年发布了《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积极性保护与整治规划》,2011年发布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3年制定了《青岛市八大关风貌保护区管理若干规定》,2015年发布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10]。

HUL理论中的监督制度工具指出,政府应提出相应的立法及管理制度保护和监督有形和无形的城市遗产,应制定符合多方利益的城市更新策略,并加强对当地负责遗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遗产保护人才的专业素养。在编制历史街区更新计划的过程中,要提高对遗产保护专业人士的重视度。在财政工具上,除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支持外,还应开放个人投资、小额贷款及其他灵活的融资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可考虑借鉴我国台湾省颁布的《都市更新条例》,提出“城市更新单元”,为单位实施城市更新,通过容积奖励、容积转移、税捐减免、城市更新信托基金、指定用途公司债等方式,解决城市更新土地产权整合、更新投入及收益的配比等问题[11]。

4 结语

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要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带动地区发展之外,还需要受到多方规范制约,才能保留历史街区的原始风貌和城市景观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八大关历史街区的现状,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理论的核心内涵层积性、完整性、关联性,提出充分保护遗产环境整体性与真实性、以文化挖掘带动城市更新发展、多方参与、保障机制规范的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05-27.

[2] 顾玄渊.历史层积研究对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意义: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概念及方法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6(16):41-44.

[3] 臧佩山.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 张松.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在“历史性城市景观”国际建议下的再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12(6):27-30.

[5] 王瀚.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6] 袁春晓.青岛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29-1937)[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7] 李骥,景峰,邵甬. UNESCO历史性城镇景观(HUL)全球实践:十周年回顾及对中国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J].城市规划,2022,46(11):90-98.

[8] 赵倩.澳门建筑遗产博物馆化的空间设计与保护理念[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2):57-63.

[9] 蔡冉.基于层积规律分析的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0.

[10]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17-218.

[11] 严若谷,闫小培,周素红.台湾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和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1):99-105.

作者简介:刘珊(199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八大关遗产保护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美术作品
TOD/城市更新
游青岛八大关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八大美:冬日不问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