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策略

2023-08-10杨正霞

教育界·A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实施策略生活化

【摘要】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幼儿数学活动为载体,重在介绍幼儿教育生活化策略,借此丰富幼儿数学活动方式,提升幼儿数学活动质量,促使幼儿在生活中学、用数学,提升数学活动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活动;生活化;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杨正霞(1980—),女,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温台社区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阐述了生活之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提出了诸多生活教育要求,如设置契合幼儿特点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促使幼儿发挥自主性,建构数学认知,自发应用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幼儿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表现。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探究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倡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引导学习者在生活中学习[1]。对此,在实施幼儿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为基础,发挥教学智慧,探究幼儿数学活动的生活化策略。

一、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环境创设策略

《指南》表明了幼儿活动环境的重要性,明文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教育需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在开展幼儿数学活动时,教师要把握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时机,创设生活化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自主体验。

(一)活动前

活动前的生活化环境是指在数学活动前,教师根据数学活动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如贴图、展示食物等,改造教室环境,使其具有“数学味”。这样幼儿在参与各类活动时,能够与教室环境进行互动,受到教室环境的直接影响。当教室环境具有“数学味”,幼儿会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建构初步认知,为有效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以“小猴饼屋”活动为例,在数学活动前,教师先打印小猴饼屋中各种物品的图片,并将图片分类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将教室改造成小猴饼屋。这一教室环境极具吸引力,很容易吸引幼儿的眼球。幼儿自觉发挥形象思维作用,与图片上不同类别的物品进行互动,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的饼干,建构分类认知,为体验分类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二)活动中

活动过程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具体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明,教育活动需要适宜的活动情境刺激学习者,使学习者自主迁移生活经验,思考、探究知识[2]。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走进生活,挖掘与数学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利用多种形式,如多媒体、海报等,创设生活情境,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主动走进生活情境,迁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知识。

以“白天和黑夜”活动为例,这一活动内容涉及时间,旨在引导幼儿认识白天和黑夜。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早已经历了数个白天和黑夜,对其有了初步认知。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育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某幼儿的生活視频。生活视频中的场景是幼儿熟悉的,如天亮了,幼儿起床了;吃过晚饭后,天黑了;天黑后,幼儿和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等。视频结束后,教师重点呈现白天和黑夜的图片,同时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两张图片上有什么?”幼儿给出了各种回答:“有太阳和月亮。”“有太阳,天是亮的;有月亮和星星,天是黑的。”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回答,并追问:“大家看一看外面,天是亮的,还是黑的。这说明现在是什么时间呢?”幼儿继续迁移生活经验,对白天进行描述。在生活情境的作用下,幼儿自发迁移已有生活经验,认识了白天和黑夜,了解了白天和黑夜的特点,建构了关于时间的认知。这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辨析白天和黑夜,提升数学活动效果。

(三)活动后

活动后是幼儿走进现实生活的重要阶段。家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重要构成,在数学活动后,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数学学习所得,鼓励幼儿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由此增强数学认知,同时积累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效果。

以“玩玩具”活动为例,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比较了事物的大小,建构了大和小的认知。基于此,教师提出任务:“大家家里一定有很多玩具,请大家回到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自己的玩具,并让自己的爸爸妈妈拍照。”在任务的驱动下,幼儿走进家庭生活中,迁移数学认知,比较玩具大小,增强对大和小的认知。同时,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玩具排序,初步了解了排序方法,在生活中运用了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利用任务促使幼儿走进家庭生活,不但可以创设适宜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使幼儿在体验中应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构建数学认知,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二、数学活动生活化的语言策略

语言是教师实施数学活动的“法宝”。幼儿的抽象思维较弱,教师应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幼儿,让幼儿建立数学认知[3]。所以,在进行数学生活化活动时,教师要发挥教学能力,优化语言表达,应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探究。

以“可爱的小兔”活动为例,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完整表达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表述。具体而言,教师先利用课件呈现小兔子的照片,并提问:“草地上这只可爱的小兔子有几只耳朵?”这一问题指明了幼儿的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在问题的作用下,幼儿观察图片中草地上的小兔子,数出其耳朵数,给出不同的表述:“两只。”“有两只。”“草地上这只可爱的小兔子有两只耳朵。”教师肯定幼儿的回答,并进行总结:“草地上这只可爱的小兔子有两只耳朵。”此时,一些幼儿默默复述。教师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不但可以为幼儿指明观察、思考方向,让幼儿透过直观事物了解数字,还可以促进幼儿逻辑性语言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指导策略

幼儿生活化数学活动是以生活化的指导方法为基础的活动。在进行幼儿生活化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以生活化环境为基础,应用多样策略指导幼儿,生成多样活动,促使幼儿自主体验,了解数学内容,锻炼学习能力。

(一)指导幼儿操作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4],“做”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之一。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通过与直观事物互动来获得感性经验,“做”是幼儿与直观事物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联系教学需要,为幼儿提供生活材料,引导他们操作,观察数学现象,获得感性经验,同时锻炼数学操作能力。

以“修房屋”活动为例,这是一项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操作生活材料,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发放一张画有房子的纸。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看一看,这张纸上的房子有什么问题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幼儿积极思考,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部分幼儿提到“墙破了”。教师以此为入手点,继续引导幼儿:“大家都很棒,找出了房子的很多问题。我们都知道,墙可以支撑房子不倒塌,墙破了,会导致房子倒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很多不同形状的砖头,请大家化身建筑工人,选择合适的砖头修补墙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观察纸上墙破损的地方,试着将不同形状的“砖头”摆放到破损处。通过比较,大部分幼儿使用三角形“砖头”补墙上的破洞。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操作,同时进行引导:“大家选择的砖头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幼儿积极思考,给出答案:“三角形。”“有三个角。”“有三条边。”教师肯定了幼儿的回答,总结了三角形的特点。在操作活动中,幼儿与直观事物进行了互动,了解了三角形的特点,认识了三角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做”中学习了数学。

(二)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

《指南》阐述了游戏之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幼儿教育游戏化。游戏活动契合幼儿天性,便于幼儿亲身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自在地感受数学,建立数学感知,产生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效果[5]。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活动时,教师要设计数学游戏,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究数学知识。

以“舞大龙”活动为例,该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辨析方向,能以自身为中心,了解前、后、左、右。在生活中,幼儿早已感知了前、后、左、右,积累了经验。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之初,先引导幼儿纵队站立。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根据号令向前、后、左、右邁步。教师认真观察,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使幼儿改正错误,做出正确动作,认识前、后、左、右。接着,教师将全体幼儿分为三组,引导他们抽签决定舞龙顺序。在确定顺序后,教师给小组的幼儿发放一块红布,指导他们高高举起红布。之后,教师发出号令,让该组幼儿根据号令,做出相应动作。其他幼儿认真观看,在该小组结束“舞龙”后,指出错误,提出改正建议。通过游戏活动,幼儿不但产生了数学学习兴趣,还认识了前、后、左、右,学会了以自身为中心,辨析前、后、左、右,积累了生活经验,为在生活中辨析方向打好了基础。

(三)指导幼儿交流讨论的策略

交流讨论是幼儿发挥主体性的表现。数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立足活动内容和幼儿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或任务,引导幼儿进行交流、讨论,使他们积极思维,由浅入深地建构数学认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数学水平。

以“好吃的水果”活动为例,水果串串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吃的小吃,蕴含着数学知识,如按物体大小排列、不同的间隔排列方法等。在实施数学活动时,教师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先利用课件呈现美食街场景,并引出这节课的活动:“卖水果串串的阿姨很忙,我们能帮一帮她吗?”接着,教师为幼儿发放泡沫水果、木棍等材料,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合作,制作水果串串。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在幼儿制作完成后,教师随机选择作品进行展示,并提出问题:“大家看,我们制作的水果串串和阿姨制作的一样吗?哪个更好看一些?为什么?”在问题的作用下,幼儿细心观察,自觉与小组成员交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阿姨的好看,我们的水果大小不一样,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教师肯定幼儿的说法,鼓励他们继续与小组成员合作,调整水果顺序,让水果串串变得更美观。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积极交流,提出了各种看法:“我们可以先串小的,再串大的。”“我们可以先串一个小的,再串一个大的。”“我们可以先串一个大的,再串两个小的,再串一个大的。”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的过程是幼儿自主比较大小的过程,也是幼儿掌握间隔排列方法的过程。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有利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锻炼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提升数学活动实施效果。

四、数学活动生活化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数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助力幼儿发展的“法宝”。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可以促使幼儿深入探究,运用所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提高数学水平。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过程性评价,一种是总结性评价。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活动时,要根据活动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以“逛公园”活动为例,在活动中,教师创设逛公园情境,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比较事物大小。在此过程中,一名幼儿指着书包雕塑说:“这个书包真小啊。”此时,另外一名幼儿提出相反看法:“这个书包不小了,你看我们的书包才小呢。”两名幼儿的讨论激活了其他幼儿的思维,他们纷纷发问:“到底哪一个书包大,哪一个书包小呢?”有的幼儿提倡比一比这两个书包的大小。教师把握幼儿活动体验情况,顺势评价幼儿:“大家可真棒呀,知道比一比事物的大小。那么,接下来,你们就和自己的小伙伴比一比,看看哪个书包大,哪个书包小。”在教师的评价下,幼儿自觉比较事物的大小,推动了活动的进行。同时,被表扬的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探寻了各种物品,不断比较,深入了解了大与小。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有利于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探究、应用数学知识,切实掌握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鉴于此,教师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创造生活化环境,应用生活化语言,设计生活化活动,指导幼儿体验生活,探究数学,并及时进行生活化评价,助力幼儿有效掌握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增强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陈滟.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6):62.

[2]徐芳.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幸福家庭,2020(10):27.

[3]范义丽.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19(27):71-72.

[4]赵憬萍.浅析当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8(36):160-161.

[5]吕中雪.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新智慧,2018(6):107-108.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实施策略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