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伞具的结构与动态之美

2023-08-10张小涵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油纸伞

摘要:文章从中国传统伞具的实物结构展开分析,对其结构组成及其动态中蕴含的美感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设计学研究。探究伞具的形制结构发展,揭示各部件之间的牵引和协作关系,各个部件共同完成了伞具的开合动态。着眼于伞具造型之美,探究“以圆为美”的设计思想。立足于传统伞具主要设计要素,从视觉审美出发,并着眼于动态的伞具,发现其移动、开合与旋转过程中的节奏之美。其一,揭示伞与活动场域的映衬之美形成的内在因素,分析油纸伞作为象征物与场域之间的调和与对比关系;其二,探究伞具的开合舒张与收缩,分析其中自然且极富秩序的视觉美感,重点论述伞具开合过程中伞骨的发射与扩散,体会此运动形式带来的整体视觉结构的和谐统一之美;其三,分析伞面旋转时视觉暂留造成的图像盘旋增多的动势之美,类比二镜结构万花筒成像形成的图形样式,分析伞面装饰的颜色和线条的调和而形成新的视觉图案,体会机械结构带来的强烈规则性和秩序感。揭示传统伞具作为中国传统民用器具,其审美取向也应始终站在传统器具的角度,结合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新角度,为当代传统伞具再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伞具;伞具结构;开合结构;油纸伞

中图分类号:TS9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04

伞具是日常生活中遮阳挡雨的用具。中国古代伞具是由伞盖加伞柄组成的简单机械。伞具制作技术起源于先秦时期出现的手执伞“簦”,同时期衍生出车伞,魏晋时期伞具的结构愈发精进,发展至唐宋时期,伞具结构形式真正完全定型。本文探索传统伞具结构组成与动态之美,旨在为了解、传承与保护传统伞具提供理论依据。

1 传统伞具的结构之美

1.1 有序牵引:传统伞具的结构组成

伞的形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簦”和车伞在结构上是无法合拢的。上下伞斗的出现是伞结构演变的重要一步,伞斗让伞收放自如。中国古代传统伞具在结构上主要由伞面和伞骨架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伞骨由上至下分为伞头、上伞斗、长伞骨、短伞骨、下伞斗、伞柄和伞把(见图1)。

傘面展开方能遮阳避雨。伞面覆盖在长伞骨之上,依附于长伞骨,其边缘处略微向下倾斜。伞面收合呈圆柱状更为便携,伞面纸张硬挺锋利,可沿着原本的折痕完全折起,此时长伞骨可以将伞面包裹住,保护伞面。伞具的伞骨结构更为精巧,各部分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伞具开合。伞骨部分可分为长伞骨和短伞骨,长短伞骨成对出现。现今,油纸伞伞骨对数为36至40对,绸伞28对。长伞骨以上伞斗为中心,围绕伞斗均匀排布,伞面覆盖在长伞骨表面形成一个正圆形。长伞骨中上位置处开一槽,槽用以穿插短伞骨,将短伞骨穿插其中,便可通过推动短伞骨撑开长伞骨。

伞柄作为整把伞的中轴,在结构中十分有分量感。伞柄上下贯穿连接了伞头、上伞斗、下伞斗,短伞骨连接在长伞骨中间偏上部分,在伞柄上下滑动下伞斗便可开合纸伞,只有两个部件的配合得当才能完成开伞和收伞的操作。伞把安装在伞柄的末端。伞斗是伞具的关键结构,正是因为伞具结构中增加了上下伞斗,所以伞具才可以展开收合。伞斗分为上伞斗和下伞斗。上伞斗连接长伞骨,下伞斗连接短伞骨,上伞斗的位置固定,在开合过程中沿伞柄移动下伞斗。伞面撑开时,两个伞斗之间距离近,伞面闭合时,两斗之间距离远。现今,油纸伞开合部件增加了伞键和伞插销。伞键也被称为伞跳,起到固定伞架的作用。伞键用竹子制成,一端深入伞柄的内部,利用产生的斜角吃力形成机栝,另一端顶住下伞斗。伞插销是下伞斗与上伞斗之间的一片竹片,插销决定了伞开合的最大限度,还可以防止人在开伞的时候用力过猛将伞面推翻或大风天气将伞面吹翻。

伞具的开合结构于宋朝出现,一直沿用至今。其结构严谨,各部件相互作用,相互牵引,将人手动推动下伞斗的力传送至伞面,共同完成伞具的展开收合动作。

1.2 传统伞具整体造型中的平衡感和圆之美

从整体结构中的造型来看,点、线、面抽象的语言构成了伞具的基本框架,伞具中圆形元素十分丰富,最具视觉冲击感的伞面也为圆形。

从上至下观察撑起的伞具,其伞头可视为一个点,伞面和短伞骨部分可简化为两个钝角三角形,伞柄为一根竖立的直线。三者以伞柄为轴呈垂直对称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从伞侧面观察,具有两个相连的钝角等腰三角形,其较扁的形状带给人四平八稳的视觉感受。三角形是最具有稳定性的几何形态,伞具造型中三角形带来的这种平衡的美感能使人产生安心和谐的心理感受。伞柄直线是一根比其他线条都粗壮完整的直线,是整把伞的脊梁。这更让点、面与直线的硬朗融合,带来和谐之感。

中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以圆为美”的设计思想。例如,瓦当、钱币、铜镜等物品都是圆的造型。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其一,圆最特别的造型特点便是它的圆满和无缺,“圆”即“完美”,并且其理与美学中的“圆融”带给古人无限的灵感。其二,中国美学主张使用“圆通”的原则处理艺术创作中的各种矛盾,矛盾元素之间应互相包容通达,即在场景中做到情景相生、意象互包。其三,圆的造型中带有“圆活”的动态之美,有体现物品“生动”之意,因此“圆活”之美还被称为“圆转流动”之美。其四,强调“技圆”之美。“技圆”之美属于形式的范畴,不仅是指视觉造型上的圆形之美,更多的是指技艺的成熟与圆满,人工亦是天工,匠心亦可开物。从伞在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内涵来看,其中蕴含深刻的“以圆为美”。在伞具中,圆的造型十分丰富,伞面的圆、伞骨旋转构成的圆、伞头伞把处横截面的圆、伞面装饰图案等,这些圆形相得益彰,尽显传统伞具之美。伞具各个分离的部件巧妙连接组装,相互配合开合,在旋转、开合的过程中均体现了其生动的动态之美。传统伞具为传统手工艺,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有巧夺天工之意。因此,伞也是“以圆为美”审美的表现。

2 传统伞具移动、开合、旋转中的动态之美

2.1 伞与活动场域的映衬之美

戴望舒《雨巷》中有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这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个体在这首诗歌中“相遇”,描绘了一幅雨中的动人场景,丁香姑娘和“我”撑伞而过,雨滴打在丁香姑娘的伞上,伞面摇曳。伞变成这个风景中重要的表达,丁香姑娘的油纸伞在“我”眼前移动,“我”的视线在自己手中油纸伞的掩映下明暗交杂。油纸伞与彷徨、忧伤的情绪在这首诗中关联了起来,成为古典美学与忧伤情绪的代言物,代表着朦胧的爱情。撑着油纸伞一抹优雅的身影,“我”暗香浮动之间心中的忧愁,都被寄托于手中一晃而过的油纸伞。其文字意境的描写将油纸伞上升至一种艺术意向。在如今的设计语言中,油纸伞的元素和形象生动而优雅,成为雨季、朦胧爱情等的具象表达。同时,由于油纸伞自身朴素的观感,因此象征的感情更为低调和深刻,人物与伞的气质统一契合,更多的是一种隐喻表达和氛围渲染。

在人撑伞而过的场景中,伞的运动可被视为一个点,伞的动态完全由撑伞人决定,伞随着人物的动态上下起伏、倾斜,每个人都拿着类似的“点”,擦肩而过或并肩而行。整体的人群动作形成的画面充满了调和与对比的关系,因此伞具在其中格外吸引人,油纸伞也成为雨中氛围和心情的象征物品。

动态中的调和关系是源自整体氛围的和谐统一。在动态图形设计中,调和是通过形、色和图形的运动状态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具体的运用中,四周环境为灰色的街巷之间,少有点缀,地面和房屋都笼罩在阴雨天气的灰色之中,导致整体动态的调和性强,并且雨点加强了整个氛围感的调和统一。但是过于强化调和关系就会弱化视觉冲击力,这时调和与对立的对比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比则是指突出地表现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元素和运动状态的不同。除了伞具本身结构和材料的区别外,伞具最主要的是与周围的场景拉开了饱和度、明度上的色彩差别,造成了强烈的色彩冷与暖、明与暗的视觉冲击。这样的对比是动态图形设计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图形中大与小、曲与直、粗与细、刚与柔、完整与残缺、规则与不规則、传统与现代、运动速度快与慢、运动方向方位、运动强弱主次等对比关系的存在,都会突出动态中的重要部分,留下视觉记忆。

没有对比的调和是黯淡的,没有调和的对比则是杂乱的。在利用对比手法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应该加强需要弱化的部分,让那一部分做到调和统一。伞具恰好是雨与环境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伞具的动态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成为此类朦胧环境下产生情愫的代名词。

2.2 伞具开合的舒张与收缩之美

伞的展开和收合形成了直观的动态(见图2),伞骨带动伞面撑开的动态,各伞骨之间形成一种相背运动,这种相背的动线直观地构成了发散、扩张、背离等视觉感受。

从一根便携的“长杆”变为遮风挡雨的移动“亭子”,伞的整体形态由一根细长圆柱扩展至一个半圆弧形的空间,这体现了动态关系中的单纯和秩序。

单纯是高度的概括、纯粹的提炼和恰当的简化。伞具动态结构中的单纯美表现在伞具整体视觉语言的纯粹上,骨架和伞面组成了伞,以直线托起面。图形元素和画面构成极具代表性,甚至是唯一性,是仅属于伞具的结构开合。伞具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发展,结构变化并不大。秩序美是指规律性和条理感,开合伞具的秩序有机械美。在伞具开合的动态中,撑伞动作简明,各个关节连接处节奏紧凑,因此其整体性强、视觉冲击力大,无松散混乱之感。在产品动态中,其一,要让其中的视觉元素出现在合理有序的位置上,将元素编排梳理归纳形成条理感,部分结构以重复或渐变的样式展现,以追求秩序美带来的独特效果,如伞具结构中,伞骨部分重复出现,绕柄一周,伞头、伞柄、伞键、伞把相互配合,带来了特殊组合样式的视觉享受。其二,伞具的结构运动中并无多余动作,人的动作节奏、伞的联动结构,均是对节奏的控制,直观的动作同样带来了视觉上的丰富感。伞具和打开伞的人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一同彰显出纯粹、自然而然和极富秩序的视觉美感。

伞骨的动态在影响整个伞具开合时,也使伞具俯视和仰视位置的图像发生了运动,这种运动类似于花开,以聚集与发散的形式表现。聚集与发散是指物体运动时方向和方位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设计元素通常以点状为中心,一点或多点,从点开始从四周向内聚集或者从中心向外发射、扩散。余光中在诗歌《伞盟》里描述,共伞人同处在“绯色的氛围或橙色的光晕”[1]中,他将伞比作“光晕”,正是基于相似的动态。在静帧状态下,这种动态表现形式与平面构成中的发射构成有相似之处[2]。发射也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或渐变,是一个有秩序的运动过程[3]。静止时,撑开的伞面结构具备发射构成的必备条件,因此具有发射构成带来的纵深感空间视觉效果。在动态结构中,聚集与发散的运动方向亦具有较强的规则感和秩序感,具有整齐划一、有条不紊的视觉美感。同时,在聚集与发散的运动轨迹中,带有立体感,物体具有透视焦点等。聚集和分散的运动构成形式分为离心式发射和向心式发射。离心式发射是指视觉元素的运动由一个中心向外发射、分散。伞具伞面撑开时形成的动态形象属于离心式发射,收拢时形成的动态形象属于向心式发射。其动态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运动轨迹由伞骨数量决定,运动节奏的快慢取决于撑伞人动作的流畅程度。动态中运动轨迹越密、运动节奏越快,聚集和分散运动的视觉强度则越大。

伞面的收合与舒张带来了整体结构协作的和谐统一之美,开合伞具的动作是极富有规则感和秩序感的运动方式,且打开和收合的路径是相同的,仅方向为反向,更体现了其中蕴含的机械美。收合运动让伞面形成了聚集与发散的视觉效果,亦带来了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规则感和秩序感,此运动类似于花朵盛开、烟花绽放的运动形态,具有一定的爆发性。

2.3 伞面旋转的动势之美

由于伞面、伞柄、伞把等旋转后在撑伞者手中皆相似,因此人们在撑伞的过程中喜欢旋转伞面,会形成肉眼看十分类似万花筒的图案。伞面的转动带来的视觉效果丰富,旋转动态的变换形式亦与伞面、伞骨不同,旋转伞面可以在伞面内实现“线动成面”的视觉效果。这其实是由人眼具备的视觉暂留造成的,人能够将眼睛捕捉的影像短时间保存,在影像消失之后,之前的影像还会暂时出现在眼前。视觉暂留造成了旋转之后眼前伞面的图像盘旋增多,当伞面转动速度过快时,伞面的图像便会以圆圈状呈现,并不能看清其图案。

旋转伞面得到的图案的组合变化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其图像变化形式像一个万花筒。此类型图案的组合变化,随着划分的相同区域增多而复杂。伞具的伞面图形变化与二镜结构万花筒十分相像。万花筒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两面镜构成的万花筒由两面镜子与一面不反射的面组成,小小的圆柱中间穿插镜面,转动镜面,改变成像。镜面间的夹角越小,分割区域就越多,图案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图形越丰富。旋转的同时会带给人眩晕感,快速地转动,则会将伞面装饰的颜色调和在一起,形成旋转的圆形色块,划线的颜色也会随着快速转动融合成彩色的圆环。

此类型的图案设计被应用在很多设计领域,如教堂的穹顶,罗马式的圆顶穹窿,站在穹顶之下抬头看,可观赏与伞骨结构类似的旋转对称图形。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在划分整体结构后进一步装饰,使穹顶神圣而有空灵感。此类结合了发射构成与旋转对称的图案在现今设计中仍然被广泛运用,其可繁复、可简单的结构可搭配多种视觉构成,组合形成新的图形。

3 结语

传统伞具的开合结构由各个部件相互牵引共同完成,其中蕴含了古今人们对传统造物的深刻思考。伞具的造型设计上,整体造型具有对称带来的稳定性和平衡感,同时在处处是“圆”的伞中体现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以圆为美”思想。伞具的开合动态中隐含着伞具独特的“朦胧情愫”,其象征意义与氛围渲染十分低调典雅,舒张和收合的动态体现了机械结构带来的强烈规则性和秩序感,旋转伞面体现出万花筒一般的动势之美。我国传统伞具本身是土生土长的传统民用器具,其气质深受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熏陶。其审美取向也始终站在传统器具的角度,结合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新角度,为当代传统伞具再设计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戴望舒,北岛,顾城,等.孩子,寂寞时你就读读诗[M].赵刚,选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59.

[2] 王发花,黄裕成.动态图形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45.

[3] 程蓉洁,徐琼,陈金花.构成与设计[M]. 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44.

作者简介:张小涵(1997—),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猜你喜欢

油纸伞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油纸伞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