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文,观其人

2023-08-10张喆

课外语文·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旷达儋州幸福观

张喆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不仅因他在文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更因其乐观旷达、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为后代文人提供了人生观典范。本文从他豪迈进取的积极态度、兼善苍生的奉献人生、推己及人的幸福观、宠辱不惊的得失观、坦然应对的生死观五个方面着手,总结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其当代价值。

一、豪迈进取的积极态度

尽管苏轼的一生中屡次大起大落、几经沉浮,但哪一次挫折都丝毫未对他的进取精神产生影响,反而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富的生活基础。苏轼的作品数量极多,被后世称为“苏海”,也是北宋文学的巅峰,他的绘画、书法也是颇具价值的艺术瑰宝。在文学创作上,他吸收了其他优秀文学家的长处,但又跳出了前人的束缚,开辟了多个新领域,他的诗、词、散文都颇具个性,自成一家。以诗歌为例,前期有韩愈的“以文会诗”,中期有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的拓展,后期有黄庭坚的创新,而苏轼则是北宋诗坛的关键人物,开创了“以议论为诗”的新体制,超越了“盛唐诗”,因内容宏富、精警雄奇、纵横辩哲深受后世推崇。

以《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题西林壁》中,诗人并没有描述峰峦瀑布,也没有书写庐山的具体画面,而是用议论的表达方法从横、侧、高、低、远、近、中几个角度组成了蒙太奇画面,通过描述庐山的宏伟揭示出“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同样是描写庐山,李白与苏轼的角度就大相径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用直观的描述方式呈现了庐山的云雾、瀑布,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另外,苏轼还描写了很多前人很少涉及的题材,如《秧马歌》《石炭》《百步洪》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兼善苍生的奉献人生

评估个体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就是其对社会的价值,如果没有社会价值,那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会受到影響,苏轼这种“不论穷达,皆兼善天下苍生”的奉献人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九)中提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苏轼也将这句话奉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平步青云还是贬谪之际,他都致力于为百姓幸福、社会稳定做贡献,这是非常可贵的。在熙宁七年(1074),苏轼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密州不比杭州那般富足,来到密州的苏轼自己都食不果腹,但他依然关心百姓疾苦,不断上书请求皇帝废止所得税;在徐州任职的两年里,苏轼带领当地人民一起修黄楼、治洪水;任职杭州时,苏轼稳定粮价、疏浚西湖、建造苏堤,坚持凡事亲力亲为,努力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即便在晚年时被贬儋州,苏轼依然致力于改善当地人民教育,启迪民智。苏轼的人生是一部奉献的人生史,他屡次忘记个人安危,默默将百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无论在哪里任职,他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每到一处,当地文人与百姓竞相拜访,每次离任,百姓都出门送别。纵观苏轼的人生,不管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始终旷达乐观,相较而言,这种逆境中的乐观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三、推己及人的幸福观

获得幸福是全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什么是幸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几千年来,我国的文人骚客都在不断追求幸福。苏轼的幸福观是什么呢?苏轼不仅旷达乐观,还推己及人,为了帮助他人实现幸福人生而不断努力。一方面,他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为官四十载,有近二十载的时间在贬谪中度过;从客观来看,苏轼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在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冯友兰曾经说过:“凡物皆说道,而各得其得,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需外求。”苏轼将物质生活的不幸隔离在外,将幸福观放置于内心世界,积极对待自己的贬谪命运,顺应生活,顺应现实—作文、填词、写诗、饮茶、种花、酿酒,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富足。另一方面,苏轼还十分善于放大快乐,在极为艰苦的物质环境下,从容面对,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怨天尤人,他不仅善于挖掘自己内心的快乐,还能够用这种快乐影响他人。回到《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苏轼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这种感悟是经历万事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从另一角度来看,苏轼其实已经解释了“庐山真面目”,这便是“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中,对于个人而言,既有有利情况,也有不利之处,只要能够化不利为有利,充分享受有利的时光,那么人生就是幸福的。

四、宠辱不惊的得失观

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某些条件下,得失之间可相互转化,个体对得失的态度不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得失观。苏轼深谙这一道理,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常常将失去看作得到。苏轼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四十年的从政生涯让他经历了政坛的大起大落,早已看淡了官场的得失,回顾一生,苏轼认为,黄州、惠州、儋州是一生建功立业的地方,而这也是其政治生涯中最为失败的三个时期,但他将此作为人生的高光时刻,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时期创作了大量佳作,还因为在当时他真正为百姓做了实事,也正是在服务百姓的过程中,他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可以说,没有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历练,就没有苏轼那波澜不惊的荣辱观。

五、坦然应对的生死观

古往今来,有大量先贤智者对生死问题进行思考,儒家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苏轼坦然应对的生死观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既能坦然面对死亡,也非常珍惜生命。“乌台诗案”发生,在被捕前,苏轼深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但与家人告别时,他依然笑着宽慰家人。在被捕入狱后,苏轼受尽折磨,甚至被迫屈打成招,身处如此境地,依然能够“任凭天工雷闪,我心岿然不动”,这是何等的旷达乐观!在苏轼去世前,老友劝诫他应该向往来生,苏轼却认为不可勉强,应当顺应自然的生命法则。

另外,在苏轼看来,对一切生命应一视同仁,在二任杭州太守时,他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让不少百姓免除疾病之苦。在任徐州太守时,苏轼关注到法律条文上的漏洞,他认为,对待犯人也需一视同仁,于是亲自进入监狱,为生病的囚犯请医生。对于逝者,苏轼也心怀尊重之心,在惠州时,他组织百姓为无主野坟重建大冢,并为无名逝者写下祭文,这在历朝历代的为官者中是十分罕见的。

苏轼深受后世推崇不仅因为他留下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更因为他不为物役、济民救世的人生目的以及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这为当代人带来了重要启示,即便他已离开千年,其人生观也依然产生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对于促进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猜你喜欢

旷达儋州幸福观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旷达者
旷达者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儋州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