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023-08-10刘波
刘波
摘要:合同管理是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会涉及到较多的环节,如合同的拟定、合同的谈判与合同的执行等等。合同会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的实施状态,也会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其内部会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企业若想切实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合同管理工作,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实施不同的防范。本文将立足于这一背景,分析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并提出合理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合同管理;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合同是促进现代企业经济往来的重要基石,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态。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合同管理是其整体管理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可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及发展实力的稳步增强,同时也可辅助企业顺利的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其必须要正确看待合同管理的積极价值,并能够主动地规避其中的风险。
一、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合同管理风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别。简单来说,指的是合同管理中所形成的制度漏洞或因制度不完善而引发的各类风险[1]。对于企业来说,其在进行合同管理工作时,必然要生成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作为整体管理工作的根本支撑。针对于制度内容,既要贴合于企业的实际发展,也要贴合于国家所设立的法律法规。如此一来,在正式拟定制度之前,企业方面便需要做好全面的调研工作。然而结合已有经验分析来看,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所构建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的漏洞,甚至有部分企业会直接借助网络平台,搜索现有的管理框架,其中的合同管理制度内容与自身的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情况,强行引入,只会导致制度管理成为形式化工作内容,可行性与执行价值相对偏低,也会对企业的合同管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条款风险
企业在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需要在合同中全面体现参与主体的权益以及在合作期间需要履行的一些义务。而对于这些内容,应严格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述。除此之外,为了规避合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风险,在合同中还需体现违背合同条例时,相关主体需承担的一些责任。然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而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合作双方极容易产生风险隐患,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语句都具有一定的歧义性。在合作中,对于一些合同条款,部分参与主体可能会产生理解错误或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而类似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引发经济纠纷及法律纠纷,甚至会导致合作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产生矛盾冲突,进而引发合作风险。
(三)程序风险
程序风险,简单来说,指的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较容易产生的程序不合理问题,以及因此而引发的各类风险。一般情况下,在合同中会涉及一些具有较高操作性的程序内容,如合同的备案、合同的变更、合同的执行等等。若在合作期间,企业构建了过于理论或过于强硬的工作程序,很容易在实践中产生无法顺利执行的问题,进而导致合同中的很多内容无法有序推进,可行性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引发程序风险。
(四)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也是企业合同管理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其指的是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因各类因素的限制或影响导致参与主体无法履行合同的行为,并且这一行为通常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甚至是损失[2]。
综合来看,违约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不可抗力。换言之,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会因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障碍。例如,国家出现了一些政策的调整,导致合同的签订背景出现了变化。第二,人为因素。这一因素大多指的是合作期间某一方明明具有履约能力却拒不履约的行为。这一类行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若产生这一情况,合作中经济受损的一方有权追究违约方的责任。第三,不恰当的履约行为。比如,在合同执行期间,没有严格按照合同中的要求行动,所形成的履约行为与合同规定无法完全匹配,或延迟履约。类似问题的产生会导致合同的时效性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法律意识,加大管理力度
对于企业来说,为有效规避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强化整体的管理效率,首要任务是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客观来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都属于行政人员范畴,其自身对于合同管理所形成的认识可能并不全面,也缺乏专业性。并且,高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直接向业务部门下达具体的管理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中,由于其自身意识缺乏,导致其在合同管理期间无法呈现出自身所具备的积极价值,进而引发了极大的合同管理风险[3]。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从管理层人员入手,强化其自身的法律意识,使之能够肯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合同管理中的工作内容,立足于法律角度,对其中的各类风险加以精准防控。同时,企业内部需组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活动与岗位培训活动,需要引导其认真解读并学习民法典合同编中的相关信息,从根本上维护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切实规避各类风险。此外,企业需构建系统化的风险控制方法体系,在合同管理的各个阶段,都要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并需要针对不同的环节设定合理的应急方案,以切实提高风险管控力度,从而规避合同管理风险。
(二)加强对象审核,把握合同审查
首先,要对合同中对方的资质进行全面的审核。客观来看,合同经办人是否能够对对方形成全面的了解,是其在选择合同签订方法以及判断合同履行情况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主要依据。在此期间,其要了解对方的诚实信用度,也要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如此一来,在企业发生经济行为时,便可以更有方向的探究对方的诚信程度,客观判断对方的市场行情,从而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具体来看,在此环节共包括以下两大工作内容。一方面,要对对方的资质资信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对方的资质、企业经营情况、是否存在强制执行记录、诉讼记录、是否曾被纳入过失信黑名单[4]。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分析的方式,判断对方的履约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要选择对方作为合同相对人。此外,即便合同已经成功签订,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也要加大整体的管理力度,以及对相对人履约能力的核查力度,能够及时对存在履约能力下滑问题的合同相对人进行处理,依法及时要求终止合同或进行其他操作,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针对于合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管理内容,需要与合同相对方进行密切交流,并收集相应的基础材料,而后需要将基础材料提交给本企业的专业小组进行核查。在组建专业小组时,应保证其中包含本企业的法务人员、财务人员、业务主管。在核查过程中,不同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工作要点。例如,法务人员要着重审查合同相对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财务人员要着重审查对方企业的财务情况及财务数据,而主管人员需着重审查对方的业绩。必要时,企业可将该项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机构,以此增强整体管理及核查工作的专业性、精准性。
其次,要对合同加以严格的审查。正式签订合同之前,企业应争取把握主导权。简单来说指的是,要把握合同的起草权。例如,在日常发展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项目,企业可提前制作不同的合同模板。通过这一方式,促使自身在签订合同中能够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合同审查期间需把握三大要点,分别为经济审查、技术审查与法律审查。同时,企业需对这一环节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合同进行审查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合同管理的风险,而非终止交易。所以在进行合同审查工作时,需贯彻合理性原则。合同顺利签订后,技术部门及法务部门工作人员需对合同签订中所形成的各类专业性条款进行着重审查,如技术协议、安全协议。在此期间,财务部门需要为其他部门提供适当的辅助,辅助其对项目的经济情况进行审查,如合同过程中金额的计算方式、成本的构成、合同结算的条款等等,在全面的合同审查状态下,确保其不具备潜在风险,提高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完成合同审查工作后,需将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签署,而在这一环节也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例如,主办部门要对合同的签署情况进行核查。在此期间,核查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第一,签署人是否适格;第二,若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代理人,要着重检查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以此维护合同安全性,规避风险,避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合同的综合效力。
(三)注重风险识别,控制风险概率
合同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是规避管理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一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强。在构建风险识别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大工作要点。
第一,要成立具有较高专业性的人才团队,确保参与合同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能够主动接收合同管理中的各类风险管控信息。必要时,业务部门需要进行有效的规模拓展,融合法律顾问这一岗位,使之在企业处理合同相关工作时,能够有效察觉并处理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生成合理的注意框架,对后续风险进行有效预防。
第二,要加强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力度。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析,积累丰富经验,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方向的实施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与处理工作。对于已签订或处在执行期间的合同,要以持续性的分析对其加以管理,并呈现动态化的风险评估。若合同管理中已产生了风险隐患,则要及时对其加以处理,并生成合理的应对方案。此外在风险管理期间,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借由网络手段打造完善的风险识别系统,提高风险识别效率,进而控制风险产生概率。
(四)健全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内容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遵循实际性原则,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以完备的制度体系,有效规范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风险。
首先,若企业综合实力较强,可在内部构建相应的合同管理部门,若条件不允许,也应成立相关的合同管理小组,由部门或小组专门负责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在精准管理的状态下规避风险。
其次,企業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履行监督制度,在制度中要明确体现合同各方需承担的义务以及所拥有的权利,借由制度,强化合同各方的诚信意识。具体来看,参与主体签订合同后,若合同中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或者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则可判定这一合同为有效合同[5]。同时,签订合同后,合同中双方均需要全面履行其中的要求,在无正当理由或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各方无权拒绝履行合同,也无权变更合同内容。对于存在类似行为的参与主体,另一参与主体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合同履行期间,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出现合同变更,当类似情况产生时,一定要以书面形式进行处理,对相应的协议进行有效补充,若不进行这一操作均视为无效行为,以此维护合同的安全性与价值,规避漏洞风险。
(五)融合财务部门,完善管理架构
合同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是不可缺少的一大主体,会对整体的工作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为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企业需要将财务部门融入到合同管理的组织架构中,使之能够参与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工作。
一方面,要对财务部门加以有效的引导及宣传,使之能够肯定自身在合同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产生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对合同加以监督管理。同时管理人员需辅助财务部门适当的构建职责框架,合理的进行分工。例如,有哪些人员负责监督合同的签订,有哪些人员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等等。以明确的职责框架,确定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适当的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对人才形成有效吸引。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生成与之相对应的考核策略,以此对人才形成有效的鞭策与管理,使之自主的积极学习,参与合同管理工作,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合同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企业在开展合同管理工作时,也会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而引发一定的风险。结合本文分析来看,在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风险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四点,分别为制度风险、条款风险、程序风险及违约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促进合同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企业应强化整体的法律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应构建完善的识别机制,细化管理内容。此外,应加强对象审核力度,并适当地融合财务部门。以完备的管理架构,降低合同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赵贺.企业合同管理风险与控制方法探讨[J].商业文化,2022(11):44-45.
[2]童延俊.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07):38-39.
[3]刘新丽.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2020(20):149-150.
[4]杨琪飞.新时期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J].今日财富,2020(13):91+93.
[5]林君寿.关于强化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意识的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