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运用视角的阅读教学思考
2023-08-10荣蓉胡昕芃
荣蓉 胡昕芃
[摘 要]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核心素养其他方面内容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从片面走向全面。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言,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运用;阅读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6-003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它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语言运用是基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等,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进行语文实践时,教师要注重唤醒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使学生的语言运用从被动向主动、从浅层向深刻、从片面向全面的发展,真正把语言实践的目标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运用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学生被动进行语言实践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提升。要想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就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语言实践向主动的语言运用转变,激发学生语言实践运用的兴趣与潜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在层层递进中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往往被动地积累优美词句、佳文美篇。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学生缺乏参与听、说、写、思等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语言运用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生长。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首先,教师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对红头在牛肚里的旅行路線有一定了解,并画出路线图;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分别画出描写青头与红头对话的语言,并体会青头与红头的心情;最后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过程中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特点,带领学生主动融入语言情境,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运用的支架,激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与思维,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二)在内外融合中运用
目前,一些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窄化语言运用的现象,教师把语言运用与等同于写作,对文本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活动,使阅读与写作失去了本身应有的平衡。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融合,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品味文章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欣赏美丽的异国风情,感受动静结合表达的妙处。在品读中,学生体会到动静结合的描写让人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充满感染力。然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写一写自己见到的小船在河中划过的情景。这样教学,能帮助学生搭建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支架,为学生创设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融合的情境,给学生的表达运用提供了条件,实现了语言运用视角下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聚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阅读与表达的有机融合,能让学生内化文本语言,为学生提供了由阅读走向表达的桥梁,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在实践反思中运用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一些生硬地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支架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语言运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与反思,鼓励学生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让学生逐渐向积极语用的目标迈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草原》一课,作者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由景及人的写作方法描绘了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对草原美景以及草原上人们生活的描写生动贴切而又不失纯朴与简洁,感人至深。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以及对老舍作品风格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在《猫》《母鸡》的学习中,我对老舍朴实、生动、幽默的语言记忆深刻。没想到他写起美景来竟这样充满深情,且生动具体。”有的学生说:“要想对老舍的作品风格有真正的认识,就要多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反思性阅读活动中,学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提炼阅读策略,深度学习、理解老舍作品的表达特点,实现了理解老舍写作风格的目标。在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时,教师应避免生硬机械的方法,要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实践并反思,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实践与反思中得到提升。
二、从浅层语用走向深层语用
目前,学生的语言实践仍存在浅表性、平面化等现象,这主要与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的指导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发掘文本中的语言实践点,引导学生从浅表性、平面化的实践向深层次的、立体的语言运用实践发展,使语言实践更加扎实、有效。
(一)在自由言说中运用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思维的深刻与否决定着他能否建构智慧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加工或再创造,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走向深入。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我不能失信》一课,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结合自学提示要求学生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这句话,引领学生深层探究,说说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有的学生说:“宋庆龄这样做很傻,她一心记得别人的约定,错过了去做客的机会。可是,她等的小珍并没有来,这不是白等了吗?”有的学生说:“宋庆龄的做法是对的。不管别人怎样,做好自己就行。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要向她学习。”这样的教学,教师把文本看作是对话的对象,学生就成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就不再是对文本语言的机械运用,而是在对高阶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自己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言语智慧。
(二)在切身感悟中运用
每一次言语的生成都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验,以激活学生内在的表达诉求,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情感的助推作用下走向深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对话的语言,重点对提示语部分进行品味、感悟;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通过朗读,学生真正走进了陶罐和铁罐,既理解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和缺点,也积极主动地建构语言,从而踏上愉悦的深度阅读体验之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采取适当的方法引领学生真正感悟文本语言,让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激发,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与感悟,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在多样性评价中运用
评价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理智,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评价,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搭船的鸟》一文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小鸟、小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说:“鸟的嘴巴画得不够尖,不够长。”有的学生说:“船篷画得太简单了。”有的学生说:“没有画出船在行驶的感觉。”……学生结合文本的描述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观点不断地修正,直至完美。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学生内化了语言,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让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体会到语言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三、从片面运用走向全面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片面的语言运用主要表现在简单的仿写、机械的续写上,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教师要改变当前语言实践的现状,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提炼归纳,促进语言运用
教师注重对学生所学语言的提炼、运用等,能改变学生的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语言运用之间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在柏林》一课时,教师先从环境、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微型小说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微型小说《桥》进行回顾,使学生对微型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为学生今后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本案例中,教师抓住《在柏林》《桥》两篇微型小说上的共同点,引领学生提炼总结,深化学生对微型小说特点的认知,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在语言运用的视角下,注重同类作品风格的归纳与提炼,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经验与语言运用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文本生活融合,促进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的学习要遵循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单一到整体的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厚积薄发,实现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目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肥皂泡》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展开写作,教师先紧扣作者是怎样把吹泡泡这个游戏活动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阅读,感知它的特点。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你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吗?你的泡泡液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你是怎样吹泡泡的?吹出来的泡泡像什么?吹泡泡时你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最后,教师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借助课文,学生很快明白自己的写作思路,动笔进行表达。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言语生成,使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肥皂泡》一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支架,帮助学生找到由阅读走向表达的链接点,使学生的表达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语文实践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三)關注学习体验,促进语言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时,他们学习语言就会显得轻松愉悦。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教学时,在学习《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这些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结合前人读书的经验与今人读书的方法来说说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并借助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让学生体验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只有把语言运用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形成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与教材文本的融合、语言与生活的融合等,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走向深入。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先芳.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对策略[J].名师在线,2021(02):8-9.
[2] 姜得霞.基于语用视角的随文练笔策略[J].教师,2021(14):31-32.
[3] 赖建妹.基于语用视角 优化词语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22):48-4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