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东方生活美学的理论内涵和结构体系

2023-08-10胡俊

艺术广角 2023年3期
关键词:内涵理论结构

胡俊

摘 要 东方的美学思想一直根植于东方的生活实践之中,当前美学界、学术界不仅需要关注西方的生活美学潮流的理论创见,更应该对本土化的东方生活美学进行创造性的继承、转化和创新。文章从当下时代背景和要求出发,提炼出东方生活美学在全球语境下仍具有生命活力和存在价值的理论内涵,包括“东方”的底蕴,即东方的宇宙观、哲学观和美学观;“生活”的导向,即美学走出书斋;“美学”的旨趣——乐。在理论内涵的建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生活美学的结构体系、审美元素特征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 东方生活美学;理论;结构;内涵

东方美学的思想和理念一直贯穿和积淀在我们东方文化圈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我国经济振兴和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并正在走向世界。东方文化的魅力正在全球绽放,东方生活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正逢其时,不仅与“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的理念相应合,而且也是与“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相契合。与西方生活美学相对于分析美学的无本创新不同,东方生活美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下东方生活美学的返本创新,将带来全球美学的一次开拓发展。

一、全球视阈和现代语境中的东方生活美学

当下的东方生活美学不是一个古老的审美理念或生活方式,而是一个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概念,是一个放在全球视野中现代化的东方美学,是一个多元视角共存中凸显东方的审美思维理念,是用国际审美眼光来聚焦中国文化内核的生活美学。

1.当代西方的日常生活美学潮流

长期以来,西方美学研究一般被限定于精英品味的经典艺术中,成为人类精神飞翔的领地,愈来愈偏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经意间带上了阶级区隔的标记。

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都市文化空间的发展,鲍德莱尔等开始意识到审美要走向“日常生活世界”,审美正在变得生活化。接着王尔德提出“生活艺术化”的口号,即生活应该艺术化,而不是艺术生活化,更是启发随后一个时期很多西方思想家提出和认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局面。

于是,美学转向生活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动向,“美学走向生活,既是理论本身演变的结果,更是西方现代性经济发展在美学方面的反映”[1]。比如,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涉及到生活美学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批判理论,也与现象学、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美学对日常生活研究不同,其日常生活美学的理论进路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介入性”[2]。再如,鲍德里亚等认为视觉影像文化导致后现代的消费社会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青睐,因为电视等媒体制造的拟像的虚拟世界代替了真实世界,电视中审美化的视听觉影像被广大受众当成了“日常生活世界”。尤其是到20世纪80代年至90年代,英国的费瑟斯通和德国的韦尔施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费瑟斯通看来,电视媒体催化了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因为任何商品经过审美化的包装,更具有视觉美感,也代表了购买者的某种品味或身份等符号价值,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德国的韦尔施更是感到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都披上了美学的外衣。[3]

“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成为一种美学复兴的时代潮流,并成为一种美学重新建构的新思潮。正如在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国际知名美学刊物《美学与艺术批评》的主编苏姗提出的那样,当前世界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融合。随着美学与生活的结合,两者的边界逐渐消融,使得西方主流的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析美学式微,日常生活美学或生活美学逐渐大行其道。

2.日用而不觉的东方审美生活底蕴

东方审美的内涵与承载体是异于西方社会的。西方经典美学一般是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紧密联系;而我们东方审美文化一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正如中国审美文化离不开玉器,我们常说君子温润如玉,用玉的温润审美特征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同样中国审美文化更离不开金器,我们常说金兰之交、情比金坚、金玉良缘,用金子稳定隽永的审美特征来比喻坚固美好的感情。再如,豫园地区已成为上海文化之根,是海内外民众体验热气腾腾的、有人间烟火气的东方生活美学的地标之一。我们可以在这里吃上一口南翔小笼,品尝一块梨膏糖,随手丢嘴里一颗五香豆,或来到绿波廊,登上松鹤楼,品尝东方饮食之美。也可以在东方传统的春节、元宵佳节,观赏豫园灯会,感受东方民俗之美。这些东方生活传统也体现了东方生活之美。

“实际上,‘生活美学在当今中国,之所以成为‘新的中国性的文化重要表征,不仅在于它是当代中国美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了可以普及到中国文化中的现实审美力量。”[4]从世界美学发展的图景来看,生活美学的出现恰好包蕴着东西方美学的交流互动,而且东方生活美学的提出可以成为超越西方生活美学发展路径的一种新的世界美学发展潮流。

在世界文化和美学视野中,东方生活美学是我们真真切切体验到东方式的审美品味被一代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具有广阔深厚的民众认同基础,并与时俱进地现代化、都市化和全球化,更贴合当代人的审美潮流,是时尚和传统的碰撞,民俗和审美的结合,东方和世界的融合,具有扎实的生命根基和广阔的全球愿景。

二、东方生活美学的内涵阐释:美让生活更快乐

我们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去思考传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如何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现代生活。

1.“东方”的底蕴:宇宙观、哲学观和美学观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东方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东方文化采用气理学说,通过“气

—阴阳—五行”模型,来理解宇宙及万物的诞生和运行,即用“气—物质”的聚散来解释关于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构成及变化规律。

东方的哲学观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东方的古老智慧,东方文化意识是把人融入在天地万物之中来看待人本身的。儒释道对“天人合一”均有阐释,也被今人奉为圭臬,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东方文化中的人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属于天地万物之一,是与山水、花鸟、树木等同在,共生共存,同属于一个大的生命体之中,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天和人之间的连结关系是归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固有的本性,那么从东方思维来看,自然而然,适性为美,即顺应或适合事物本身特性和规律的,也就是美的。

东方的美学观涉及到一系列基本审美范畴。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有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等划分,相较于西方美学视角,朱立元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最具有价值的基本审美形态和范畴有: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其他有气象、神采、风骨、兴趣、意味等。[1]东方式的高级审美形态一般追求风骨俱佳、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境界为上。

从东方审美观来看,有关审美对象及其相关的审美特质[2],包括言、物、象、景、情、意、意、理、境、韵等各种审美要素。东方审美一般是从“神骨肉”的人体审美结构来看审美特质的,其中言、物、景、象属于肉的部分,与各类审美对象的外形有关;意、情、理属于骨的部分,是从审美对象的外形中体味出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等精髓;韵、趣、旨、境等属于神的部分,是灌注于审美对象的外形和骨架之中,又能够主宰、统领审美对象的神韵。

东方式审美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品”“悟”的审美体验过程来理解。审美主体从开始阶段对审美对象外形部分的“仰视俯察”“游目而观”“观物取象”;发展到中间阶段对审美对象澄怀味像,细细品味它的内容、意义和情感;再到最后阶段“无心悟道”,审美主体内在地创构出审美意象,感受其神韵,获得萦绕于心的审美愉悦高峰体验,抵达内在完满的“妙悟”的審美意境。

2.“生活”的导向:美学走出书斋

东方生活美学提倡美学发展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的。这意味着美是从生活中来,美要到生活中去。

一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美学观照的对象是要面向大众的。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对象维度上美学发展要面向大众,走出小我,使其具备公众性、公开性、公共性。

二是从时间维度来看,美学要走向当下。美学发展从过去而来,但要活在当下,坚持坚守传统与创新转化相结合,达到返本开新的境界。比如当下东方生活美学蕴含和彰显着传统美学流传至今的仍然得到当代民众生活实践中价值认同的一些审美理念精髓,比如含蓄、韵味、风骨、情采、静谧、淡泊、致远、意境等。

三是从创物维度看,美学要落到实处。美学发展要走出理论,从艺术中蝶变,落到生活的实处。所以东方生活美学理念要落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东方美学引领相关生活产业的发展。比如一套具有东方美学设计感的茶具,一方面可以发挥它的实用价值,使我们在品茗中感受茶之甘甜醇香;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观赏茶杯茶壶的造型及釉面图案之美,体会其造型和绘画艺术表现出的东方意蕴之美。

四是从叙事的角度来看,美学要改变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仅是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美学的引领来创造新的美好世界。我们要用东方生活美学来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鼓舞、引领人民群众过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美好生活。

3.“美学”的旨趣:乐

东方生活美学的核心指向是“乐”,是一种愉悦体验,我们把美与快乐相连接,可谓“美在乐中寻”。关于“乐”的阐释,分为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乐”的双重性:东方生活审美带来身与心的重叠愉悦,是一种感官快感与精神愉悦的完美汇融。在这里,东方生活美学中“乐”的阐释还涉及到审美的功利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的关系。

两千多年美学史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界,就是美感是不是快感,或者说审美是不是非功利性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中提出“美……就是视听来的快感”[1],所以西方美学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美,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欣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快意对于无理性的动物也适用;美只适用于人类,即适用于动物性的但却有理性的存在物……唯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2]所以从康德看来审美是自律的、非功利性的、超越的。于是,西方经典美学从一般认为美是限于视觉和听觉的观点,发展出认为美具有超功利性的看法。

中国古代提出羊大为美、“滋味说”等,我们东方美学的文化底蕴是离不开我们的五觉感知。东方的美不限于视听觉,还包括味觉、嗅觉、体觉(触觉、肤觉、痛觉等)的感受。直到当代,美学家蔡仪先生认为:“味觉、嗅觉等,虽然单从它们作为感觉来说不能成为美的认识的起点,但在认识发展到知觉和表象时,却有可能附加到知觉和表象上去,因而也有可能凭想象成为美的认识的部分内容。”[3]祁志祥教授的《中国美学通史》中认为“美是‘视听觉快感的对象,但人们又常常把美的桂冠送给嗅觉、味觉、肤觉快感的对象”[4]。所以说,与西方经典美学观点不同,我们东方美学一直是与“视听嗅味体”的五觉感受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了通感的实证支撑:各类跨感觉信息是在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综合处理,并相互影响作用。[5]

我们认为,东方式审美不仅有五觉的感官快乐,而且可以从五觉快乐中体会到很多记忆、情感和意义内涵的东西。屈原的《离骚》常用香草美人的意象,以草的香气寓意着人的高洁品德。宋代诗词中通过视觉和嗅觉来描写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仅有梅的视觉形态,而且还仿佛嗅到其香味,也描述出一个美好记忆中的朦胧场景,可能会让人产生关于某个人或情境的记忆和联想,同时也用梅花的芬香来寓意着人的高洁品格。东方生活美学可以把审美价值、审美意境凝结在具体器物上,附着于器皿、服饰、美妆、美食、珠宝、腕表、酒类等等之上。东方生活美学基于五觉,并在五觉之上,发现了进化生存性、社会交往性、文化意义性、情感共鸣性、个人体验性等五大价值,可谓以五觉融五值。东方生活美学可以带来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快乐,这是五觉感官快感和精神愉悦的双向聚汇,体现了审美的实践性和超越性的融合,也完美解决了审美具有功利性还是非功利性的悖论纠缠。

二是“乐在其中”,东方生活美学体现了日常生活体验和东方审美理想的紧密糅合。东方生活美学既是一种新中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也是一种中国传统巅峰的审美意境、审美理想的绝佳表达。东方生活美学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东方式的日常生活方式,还可从中领悟到东方审美意境,进而丰满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审美和人生境界。比如饮茶,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视觉、嗅觉、味觉感受茶香茶韵之美,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另一方面,品茗可以使人洗涤心胸,让人神清气和,获得一种心灵的沉淀和静谧,达到一种悠闲遐想的心境。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饮茶可以达到淡泊宁静,趣味高雅的风尚,具有“清、和、澹、静”之美。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认为茶“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可见,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茶事中融入了哲理与道德。茶的简朴、清淡、温和、雅逸的审美特性与“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吻合,饮茶能使人去除杂念、静心静神,陶冶情操,也是东方儒释道提倡“修身、内省”的观点是一致的。于是品茗也是品心性、品人生。也就是说,东方生活美学一方面是沉浸、转化在具体的日常生活方式中,使人们获得一种切身的美好生活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理念、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精神底蕴。

三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东方生活美学彰显了雅与俗、精英与大众的共同认同和参与。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多种审美意象,比如明月、鸿雁、秋水、寒蝉、杨柳、清泉等放到服装、珠宝、器物等的设计中,营造出思乡、抒怀、送别和爱情等多种意境。不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生存,都需要活着,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快乐、感受愉悦、体会美好,不仅是个人体现当前存在价值的基本需求,也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延续发展的未来理想追求的基本动力。

四是转忧为乐的东方式审美思维和人生智慧。东方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思维是“转忧为乐”[1]、“忧乐圆融”[2]。中国古人不仅善于从物质生活中追求快乐的美的享受,更懂得要“以乐眼看世界”,调节精神心理状态,使得内心有好的心态,来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虽然切身体会到生活底层的苦,但仍然风淡云清、乐观积极,笑看人生、及时行乐,热爱生活并珍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美好事物,挚爱并集聚生活中的点滴之美。从神经美学的角度,由悲伤情绪出发的审美体验,经意义认知的校准,以及共情体验后,也是可以激活审美愉悦的脑区,所以我们东方式审美不是割裂悲剧与喜剧,而是倡导忧乐圆融。

五是“乐”的神经美学支撑和剖析,即快乐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人脑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审美愉悦之时,人脑神经会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多种快乐递质,会给大脑带来兴奮、轻松、喜爱等多层次快乐感觉。

人脑中的快乐中心(伏隔核)和美点(内侧眶额叶的A1区)都属于奖赏神经回路。伏隔核的信息可以直接传输投射到内侧眶额叶皮层,内侧眶额叶属于高级认知皮层的部分,级别更高,可调节快乐中心,这是一个双向神经通路。

此外,东方式审美脑神经机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东方审美的脑区结构和功能模型,虽然与西方具有共性,但也存在脑神经的差异性,从已建构的东方审美脑神经动态模型[1]来看,我们东方人的审美偏好是更侧重达意,神与物游,在产生打动人心的审美体验时更容易出现人脑默认系统的内在精神巡游状态。这一点也提醒我们在东方生活美学的产品设计时,应遵照着东方审美偏好,不仅要塑形,更需要以形达意,追求心灵世界的思接千载、神游八荒。

三、东方生活美学的结构体系及其审美特征

东方生活美学的领域是和东方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出不同的日常审美欣赏类别,我们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此进行结构体系的建构。

自古至今,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对东方生活美学进行了相关领域分类。比如,伴随着商业活动的发达,市民社会的兴起,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程度愈来愈高,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总结了士大夫的东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审美雅趣,把东方生活美学涉及的领域分为十二类,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文震亨从“衣”“食”“住”“行”“用”“游”“赏”等东方生活的诸多方面,清晰描绘了东方文人清居生活的整体物态环境,表达了对“古”“雅”“韵”等审美境界的追求。[2]

清朝李渔的《闲情偶寄》围绕东方人的生活,从东方鲜活的生活样态出发,把东方生活美学的领域分为:词曲部(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居室部(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器玩部(制度、位置);饮馔部(蔬食、谷食、肉食);种植部(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颐养部(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欲、去病、疗病)。[3]《闲情偶寄》作为个体追求感性生活,以此来摆脱封建束缚的转型时代的美学体系,梳理了东方审美生活领域的不同方面,对生活的审美化做了理论总结和阐释。在客观因素方面,从文化和时代方面对审美标准进行了创新,同时在客观基础上,还加入了主观心态的因素,比如在饮馔部,把饮食与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美味相联系,在种植部把花木藤草朝着有益于人的感官、思想和象征方面联系。[4]该书之所以名为“闲情”,是因为主要描绘了东方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寄托了东方人的日常生活之情,即一种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闲情”。总之,《闲情偶寄》在阐释生活美学的理论时,把不同领域的客观基础与主体的主观心态相结合,另外在主客体之间还注入了日常生活中的闲情,该书可谓一本古人的东方生活美学集大成之作。

我们从现代生活的发展现状,来调整当下东方生活美学的具体领域,可以分为以下门类:(1)植养类,是指花草种植、宠物养护等;(2)居室类,包括家具等;(3)器玩类:包括茶具、扇子、屏风等文创;(4)饮馔类:餐饮、饮酒、品茗;(5)身容类:是指对身体容貌进行修饰和美化的行业,包括服装、黄金珠宝、腕表、美妆;(6)养颐类:包括健康、医药等。当前东方生活美学更加聚焦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东方美学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的融合,把古代东方生活中审美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全世界都可以接受和喜爱东方生活美学之乐。

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来捕捉东方生活美学不同领域的审美元素特质:一是从“天地人”等来阐释不同的层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天地之大美是超然物外的。二是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等原则来看不同东方生活美学的分类领域之间的关系。三是从“衣食居行娱”五个方面来划分东方生活美学领域的不同类别需求。四是从“视觉味嗅肤”等五觉感知来体味东方生活带来的不同感官之美。五是从“情理气神韵”等审美征候来看待东方生活美学的独特气质。从不同维度,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的审美要素、审美特点,然后通过多维度划分,多模态交互,可以深挖各个领域的多重审美层级结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色,以及与其他行业的互动审美关系,那么在东方生活美学的结构体系上,可以产生多重交叠的审美效应,从而对某一具体领域,比如服装等产生多维度的美学指引。

基于东方生活美学中各个门类的不同审美特质的衡量,我们还可以进行东方生活美学的矩阵算法研究。建构一个东方生活美学行业矩阵,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用东方生活美学的不同分类原则来细化行业特征,凝练其审美特质,然后依据创新性的大数据算法,引领进行各行业美学理念和美学特征的精细化整合,将来可以实施东方生活美学对各个行业的具体指导和引领。

四、结语:东方生活美学正走向全球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东方生活美学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这一趋势应合了当代生活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更彰显了世界日常生活美学潮流中的东方审美底蕴,东方审美生活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我们将来发挥东方生活美学的集聚效应,形成一股更大的合力,更会产生对海内外的东方美学辐射力,引导东方生活美学走出国门,指引全球的东方式审美生活浪潮。

关于未来“东方生活美学”的文化传播,生活感和科技感都可能会真实存在。另外未来世界可能会从真实物理世界中切入一个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我们可以在元宇宙中建构虚拟的“东方生活美学圈”,他们可能是现实人的虚拟替身,也可能是程序设计出来的纯粹虚拟人、智能人。那么东方生活美学的辐射范围可能会通过网络的元宇宙世界快速广泛影响到海内外。全球各地欣赏东方生活美学的人,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即时通过虚拟人替身的传感,在真实人的大脑中真切地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方面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而美的感受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高峰体验,会促进多巴胺快乐神经递质的分泌,而这些快乐神经递质的分泌,更容易产生消费或者社交的冲动欲望和行为。而我们东方生活美学圈中这些具有价值、能够给人带来益处的物品和生活方式在经过人们生活体验后,能真正给人带来美好生活的感悟、东方文化的情感共鸣等,个人性的生命感知与社会性的文化价值相互辉映,会进一步给东方生活美学体验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和精神双重愉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美学视阈下的脑审美机制研究”(20BZW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 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宏鹏)

猜你喜欢

内涵理论结构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活出精致内涵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结构
挖掘习题的内涵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