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产业振兴培育一批领头雁
2023-08-10李兴芬
李兴芬
云南省农广校体系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秉持“乡村振兴、人才兴盛、产业兴旺”的农民培训宗旨,紧密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产业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开展链条式培育、一条龙培养,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4S”店,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领头雁,锻造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新型耕耘者。
一、培育概况
云南省农广校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等具体目标,全面加强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优化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结构,探索“四个+”培训模式,以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为着力点开展培训,训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耕耘者”“领头雁”。培育工作开展以来,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32426人,完成计划任务的180%,满意度、参评率分别达99.75%和95.3%。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线上+线下”抓培训,增强农民发展新能力。一是线上打造空中课堂。聚焦主责主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依托“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App等学习平台,加大在线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在线课程开发和在线学习,加快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组织线上培训215期,培训3.6万人次,通过开展优秀学员评选活动,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并奖励“云上智农”App智农豆,以奖促学。参训学员在线学习并完成网上考试,评价率达100%,满意率达99.92%。如:联合“云上智农”在线学习平台,组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云南在行动”系列直播,为全省开展大豆、玉米种植培训提供免费直播全流程支持与服务,帮助提高种植水平,确保夏粮丰收、大豆扩面增产,社会反响强烈、培训效果十分明显。利用《兴农天地》打造“农广校为中心的服务平台,各部门牵线搭桥、整合优势农业资源”的“1+N”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为推广名优特农业资源开辟新路径。提升农民线上学用水平。争取培训资金521万元,通过“农民学手机”、“云上智农”和“农广在线”App,培训农产品直播营销、涉农手机应用服务等农民急需掌握的科普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为基础依托,组织培训学员登录农业农村部官网和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专题直播。掀起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热潮,开展技术云传递,培训农民18.4万次,促进手机应用与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发展深度整合。二是线下集中办学。坚持省、市、县三级同频共振、上下联动,以“强技术、稳生产、促保供”为主题,以科技助力产业扶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着力点开展课堂培训,打造农广校培训品牌,扩大培训影响力。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572万元,举办线下培训388期,培训高素质农民3.2万人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资料7.9万份。
(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抓培训,拓宽农民发展新视野。一是提高质量请专家。用好全国、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共享师资库,邀请知名农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聘请乡土专家“说农民话、讲乡村事、传致富经”。积极与社会各届沟通联系,融合利用培训资源,利用科协、农科院等部门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果树种植、魔芋种植、畜禽饲养培训。二是开阔视野走出去。积极开展“走出去”培训,切实把好经验“引进来”。分赴浙江诸暨缪家村基地、嘉兴红船教育基地、河南鹤壁中国农业硅谷产业园培训基地取经,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交流研讨会,组织211名学员参加全国“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培训,选派10人到清华大学交流学习,提升他们的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堅持“课堂+田间”抓培训,提升农民种植新水平。一是科学搭建,办好集中课堂。设置公共课、专题课、特色课三大板块,开设了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等优质精品课程。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培训,将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传统”行动加入开班第一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创新方式,办好田间课堂。坚持“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室、现场是教材”的示范培训特色模式,打造田间学校298所,大力开展现场培训和田间教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现场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创办人才培养精品工程。
(四)坚持“评估+跟踪”抓培训,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一是扎实推进质量效果评价。按照“全面系统、科学合理、规范引领、重视育人”的思路,制定质量效果评价方案,全覆盖实地考评,认真进行效果评价,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二是强化跟踪回访。结合大兴调研研究活动,采取送教上门、座谈交流、基地调研、电话微信交流等形式对高素质农民跟踪服务,主动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推荐学员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技能比赛等活动,与省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搭建融资担保平台。已开展走访送教1.2万人次,帮助3267名农民获得金融信贷、电商服务及法律援助。
三、培训成效与反响
一是培训规模大,受益群众多。三年来,全省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涉及农业经理人、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到村任职选调生、贫困户等。如今,在云岭大地广袤的乡村田野,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正在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也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他们周围的一切。
二是农民充了电,头雁开了眼。通过培育培训,让他们掌握政策法规,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强化领导管理意识,理清产业发展的思路,充了电,加了油,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斗志。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农民”姚美秀,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马连、段华仙、张良等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头雁。
三是学员收获大,社会关注高。学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各种渠道,展示学习体会上千份。挖掘优秀典型,汇编《云南高素质农民培育》《高原牛油果》两本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组织农民教育培训宣介活动,重点宣介优秀教学管理人员、优秀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优秀教材、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百佳校和农民职业教育典型案例等,社会反响好。
四、经验启示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带来发展。云南省农广校探索“四个+”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为提升农民素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高起点谋划引领”是高素质农民培育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省农广校领导班子切实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做到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制定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训实施计划,统一目标任务和思路,精心谋划培育项目,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培训机制,争取各方支持,做到放眼全局统筹各方,为开展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构建一主多元培育体系”是高素质农民培育顺利推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纵向五级办学的体系优势和全媒体教学的手段优势,探索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让学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随着培训需求和培训方式的多样化,“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注入“互联网+”活动,开发抖音号、网站主页、手机App,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集农民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信息传播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教云平台诞生,像是一个网上农业课堂,农民想看的、想问的、想学的,应有尽有。
(三)“让农民当老师”是高素质农民培育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建立1700余人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把“领头雁”吸收到师资库中,让农民从学员变成教员,把课堂建在村庄基地、建在田间地头,“农民”给农民当老师。如今,在田间课堂里,经常能见到卷着裤腿讲课的高素质农民老师,“农民”给农民讲课很实用,农民爱听,培训效果十分明显,高素质农民培育动力十足,焕发着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