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对策
2023-08-10周文斌梅阿军
周文斌,梅阿军,叶 新
(1.浙江省青田县林业总场,浙江 青田 323900;2.浙江青芝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青田 323900;3.青田森茂绿化有限公司,浙江 青田 323900)
0 引言
造林绿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生态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而造林绿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并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给野生动植物。此外,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然而,在实施造林绿化时,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树木种类、合理规划绿化布局、科学管理和养护等都是需要重视的方面。因此,制定有效的对策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树种选择和绿化规划的科学化、精细化,加强绿化工程的管理与监测,提高成活率和绿化质量,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通过综合应对这些挑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营造更美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1 造林绿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1 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状态,通过合理的造林绿化措施,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状态。造林绿化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促进生物种群的平衡发展。不同的植物物种在生长过程中会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栖息条件,吸引和维持各种生物的存在。例如,某些植物可能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给昆虫,而这些昆虫又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影响其他动植物的存在和数量,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和布局,可以促进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林绿化可以改善土壤和水体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减缓气候变化,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分解,有机物质可以被转化为养分,提供给其他生物,促进物质循环[1]。
1.2 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水源、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造林绿化措施,可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植被覆盖可以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减少土壤的贫瘠和退化,维持土壤的肥沃和水分保持能力,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残根的分解,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渗透性,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造林绿化能够保护水资源,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形成大气湍流和降水过程,促进水循环的正常进行。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蒸发速率,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水分的流失。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保水性,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通过合理的造林绿化,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林,保护重要的水源地,确保人类用水的可持续供应[2]。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地造林绿化,可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促进森林的恢复和再生,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管理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此外,采取可持续的林业管理和伐木措施,确保森林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1.3 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遗传差异和生态系统的丰富程度,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而造林绿化在增加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造林绿化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和创建多样化的植被结构,可以吸引和滋养各种生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不同的植物物种提供了不同的食物、栖息地和遮蔽条件,吸引了各种昆虫、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生物的存在,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合理的造林绿化,可以创造多样的生境,促进生物种群的丰富和平衡发展。许多动植物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主要原因包括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林地和引入濒危物种等措施,可以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促进其繁衍和恢复,恢复植被覆盖可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适宜的生境条件,有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林绿化可以防止生物入侵,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并对当地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尤其是当地物种,可以减少外来物种的侵入和传播,当地物种与当地生态系统形成适应性,相互之间存在相对平衡的关系,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显著威胁。
1.4 保护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等水域生态系统,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造林绿化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水生态系统,造林绿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改善水体质量。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直接冲刷土壤表面,减少土壤颗粒和养分的流失,从而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的压力。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固结性和渗透性,减少径流的速度和冲刷力,有助于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和水质的清洁,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构建湿地、人工湖泊等水体净化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3]。
水生态系统是众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繁殖场所。通过建立水域边坡和河流岸线的植被带,可以为鱼类、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提供繁衍和栖息的环境。植物的根系和植物残体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促进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互动和生态位分化。同时,通过恢复湿地、修复湖泊和河流等水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保护和促进水生物种群的丰富和平衡。水体污染是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植被的引入可以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同时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释放的氧气能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生生物的呼吸和生长。通过建立湿地和河流植被带,可以过滤和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净化水体,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 增强生态稳定性
生态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功能和组成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和恢复能力,造林绿化在增强生态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多样化的植被结构和生态系统,造林绿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多样化的植被结构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性,能够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功能和服务,如土壤保持、水资源调节、气候调节等,减轻外部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冲击。退化生态系统往往受到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困扰,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损,通过合理的造林绿化措施,可以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4]。
新的植被能够增加土壤固结性,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和养分循环,从而增强退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造林绿化有助于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物连通网络,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通过合理的造林绿化可以扩大保护区的范围和连接性,促进不同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和物种迁移,建立生物连通网络能够防止生物群落的孤立化和遗传分化,维持物种的连续分布和种群的稳定性,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 造林绿化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遗传差异和生态系统的丰富程度,对维持生态平衡、生态功能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本土植物物种对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与当地环境和其他生物种群相互适应,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在造林绿化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本土植物物种,建立起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手段。通过划定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以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防止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关键栖息地指对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特定区域,如湿地、森林、珊瑚礁等。恢复和保护这些关键栖息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促进物种迁移和遗传流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教育宣传是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支持,促进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科学研究可以提供对生物多样性状况和恢复过程的深入了解,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定期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恢复和保护。
2.2 促进生态走廊的建设
生态走廊是一系列连通的自然生态区域,可以连接不同的生境和生物栖息地,为物种迁移、遗传流动和生态过程提供通道。进行生态走廊规划和设计。根据地理环境、生态需求和物种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和设计生态走廊的路线和范围,考虑到不同生境类型的连接和关键栖息地的保护,确保生态走廊的完整性和功能。生态走廊的功能依赖于关键生境的保护和恢复,关键生境可以是森林、湿地、草原等特定的生态区域,对于物种迁移和遗传流动至关重要,加强关键生境的保护,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为生态走廊提供健康的生境。人类活动对生态走廊的干扰和破坏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和管理开发、建设和农业活动等对生态走廊的负面影响,减少生境破碎化和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生态走廊通常跨越不同的行政辖区和地理区域,因此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协调,加强跨界合作机制的建立,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定和措施,促进生态走廊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2.3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
通过科学监测和有效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全面、准确、实时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自然资源监测等方面,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环境问题的评估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不断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培养专业的监测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水平。采取控制排放、减少污染、治理污染等措施,严格监管污染源的运行和排放行为,加强对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破坏,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推动可持续林业管理实践
可持续林业管理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保障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制定和完善与可持续林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经营、生态保护等方面,明确权责,加强监管,为可持续林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特点和需求,科学规划和布局林业资源,合理确定林业开发区域、保护区域和生态修复区域。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实现林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防止滥伐和非法砍伐,加强森林火灾防控,控制害虫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推动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木材、非木材林产品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林农采用可持续的经营方式,如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生态补偿等,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林业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和环境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结语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上,造林绿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树种选择、科学的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我们可以创造出绿意盎然、生态宜居的环境。这不仅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观,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然而,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研机构应加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绿化活动。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我们才能共同建设美丽的生态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