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2023-08-10朱玲
朱 玲
(平邑街道办事处,山东 平邑 273300)
我国是小麦种植大国,小麦种植产量和品质备受人们关注。在小麦种植时,种植品质极有可能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为了保障小麦种植效率和效果,则需要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并重视防治病虫害,从而保障小麦能健康生长,切实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使得小麦种植农户种植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1 小麦种植影响因素
为保证小麦高产和增产,需要了解多种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的因素,主要如下所示:(1)整体。整地质量对小麦的播种质量有直接影响,需对小麦整地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播种前进行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状况。整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整理不够及时,在前茬收割后,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翻茬,造成了大量的水分流失,严重影响土壤的持墒和保墒。二是不及时将秸秆还田,使其不能完全腐烂,是引起病虫害的主要原因。三是土壤的品质也相对较差,部分麦农由于在整地期间未进行深翻,长期采用旋耕法,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地力显著降低,影响小麦种植品质。(2)水分。水分对小麦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与小麦质量、产量有着密切关系。(3)土壤。土壤品质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如果土壤缺少相应的养分,则会导致小麦蛋白质缺失。(4)光照。光照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良好的光照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而缺少光照会使小麦的籽粒饱满和产量下降,过度光照又会对小麦的生长也不利。(5)播种。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工因素较多,在选种上缺乏科学性,往往跟风而作,导致优良品种利用率低。同时,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特点,选择适当播期。为了便于使用,采用撒播方法,会造成不同的出苗时机和出苗不均匀,造成种子消耗较大,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影响小麦生产的因素很多,急需引进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从而减少这些负面影响,让小麦有更为优良的生长环境。
2 小麦种技术分析
2.1 强化小麦选种
小麦种子成活率与小麦种子品种有直接关系,小麦选种是整个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种植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小麦选种,才能保证小麦种子成活率。所以,在选种过程中,不可忽略当地情况,从土壤特性出发,综合考虑种植地区地理环境和条件,从而达到科学选种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种子是否高产,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以获得优质胚芽。此外,在选种时,要注意选择饱满、均匀的种子,再根据不同播种要求进行分级播种,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均匀性。最后,还要考虑到病虫害防治问题,在播种时适当使用杀虫剂,这样可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防止小麦受病害影响减少产量。
2.2 重视小麦育苗
在育苗过程中,应重视整合土壤,特别是杂草和地下有害生物,必须加强管理。在播种前,要按0.20%~0.25%的比例混合播种,这样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减少害虫和杂草危害。利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采取空间电场方法,研究出一种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方法,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对会飞害虫,应采取光诱法和色诱灭虫灯等方法进行控制。如果麦秆和树枝上有害虫,则必须采取味觉电法。小麦种子表面和核心都会有一些不知名细菌,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增加害虫发病率,从而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因此,育苗时需进行物理杀菌,这是保障小麦增产的关键。
2.3 注重药剂拌种
在小麦播种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首先,对小麦生产地区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丰产需求,综合考量各种因素,选用合适药剂进行拌种,使药剂拌种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晾干后保证播种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充分利用药剂拌种,提高小麦抗病性,达到相应控制病害的需求,从而提升小麦产量及质量。
2.4 强化土壤治理
为了给小麦提供优质生活环境,需对小麦进行土壤管理,以使其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健康生长。在这一点上,必须完成如下工作:其一,将667m2土壤用250ml50%辛硫磷、400ml40%毒死蜱制成毒土,用于小麦高产栽培地区,及时清除土壤中有害物质,为提高小麦生长效果和土壤处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植保技术效果。其二,在小麦丰产栽培中加强土壤处理,还要求种植者具有高度责任心,能切实、高效地处理土壤,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以充分发挥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中的重要作用[1]。
2.5 注重田间管理
杂草是影响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防治应采取相应措施。在植物保护技术中,一般采用低毒性化学除草药剂,其比人工除草、机械除草更方便、省时、省钱,是一种常用的除草方法。另外,在选用化学除草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耕地准备工作,保证耕地平整,防止耕地起出现大块状土块,避免影响药剂使用效果,同时,也可避免低洼土地上药物积累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2)在天气晴朗、无风时,要在晴朗天气中进行喷洒药剂,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药剂作用。(3)严格控制药剂使用量,在苗期要根据小麦播种面积,选用相应药剂和用量,以防止药剂使用数量过少效果不好,或使用过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最理想的药剂处理。(4)要坚持因苗因墒、分蘖、拔节分阶段管理,注重肥水统筹,引导苗情主动转化升级,分蘖增穗,夯实丰产基础。首先,管理三类苗,需要“一促到底”。在灌区返青期追施尿素6~8kg/667m2+二铵6~8kg/667m2,以促进二次根的生长,提高分蘖和保成穗,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7~10kg/667m2。在早春时,应抓紧时机,下雪时追施尿素5~10kg/667m2,拔节期间也应及时追肥。在有条件的地块,可以采用简单的节水灌溉设备进行水肥一体化的管理。尤其要注意的是,幼苗期较迟,应在气温稳定上升到3℃后才能及时浇水,并且要控制水分,以免过早浇水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其次,采取“一根针”“土里捂”等措施,提高温度、保墒及促进小麦早熟。对于整地质量差、表墒不足、土坷垃较大,影响幼苗生长的田块,可在初春气温稳定回升到3℃后进行小水灌溉,或采用喷灌设施适量补水,避免大水漫灌。在表水适宜时,适时地用锄松土,防止土壤板结、提高温度、保持水分及促进发芽。在返青阶段,配合早春灌溉或雨水,追施尿素5~8kg/667m2。在拔节期间,随降雨追施尿素5~8kg/667m2,促弱转壮。灌浆期间,采用“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适时补充小麦黄穗,适当延长灌浆期,提高粒重及防止倒伏。需要注意的是,干旱地区要适时进行镇压,保持水分,并配合下雪的降水进行施肥。最后,保持二类种苗稳定生长。二类苗生长基本正常,群体十分适宜,在返青期中耕、锄的基础上,结合浇水追施尿素6~8kg/667m2,以促进穗花发育,培育壮秆大穗[2]。
2.6 提升植保技术应用水平
在进行小麦高产种植时,必须明确相应工作思路,以提高其应用水平。主要内容有:(1)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推广,提高小麦种植技术水平,保证小麦生产质量和增产效果。(2)加强植保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注重应用综合评价结果,为提高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小麦高产,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技术保证。(3)正确认知植保技术在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合理使用植保技术高产种植,以有效降低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实现小麦高产种植目标。(4)优选耕作方式,在小麦生长阶段,种植方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首先,在耕种的土地上,长时间的耕种,土壤的肥力会降低,土壤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而在这样的土壤中,土壤的养分和水分都会减少。所以,小麦的品质就会变得很差。因缺乏水分和营养,小麦很容易遭受疾病的侵染,无法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其次,麦种的时机和间隔也是关键。最后,种植越密集越容易造成产量降低。因此,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的种植方式,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3]。(5)小麦种植信息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我国各个行业工作方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其科学性远远高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例如,在小麦生产中,施肥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合理地进行施肥,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小麦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来支撑,而仅仅依靠土壤中的养分是无法保证其健康成长的,过量的肥料会导致小麦的营养过剩,使其无法正常发芽,乃至死亡。此种情况下,农户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并据此进行科学施肥。
2.7 关注天气预报预防灾害
首先,要加强对倒春寒、早春的防冻害处理。在寒潮来临之前,对晚播区尤其是晚播期较差的幼苗,采用植物生长调控素、冷克星、奇善保+渗透液等防冻剂,提高小麦的耐寒性能。灌区壮苗田可以适时灌溉,调整地表小气候,减少地表气温变化,保证灌溉的安全性。在冻害发生后,要及时了解土壤冻害情况,适时进行灌溉、追肥,施尿素8~10kg/667m2,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减轻灾害损失[4]。其次,注重对干热大风的防治,防止春季旱灾。同时,还可以混合施用其他水溶性肥料,如硼、锌等,增加灌浆强度,及时预防早衰,从而降低灌浆质量。在拔节孕穗期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如有水分不足,要及时浇水,缺水地区可采用输水管道或水带,尽量扩大灌区,或在叶片上喷洒抗旱保水剂、叶面肥,以提高抗旱能力。最后,注重防范强风及防止倒伏。在灌浆成熟阶段,要注意用小麦黄水浇灌,并做好收获机械、烘干、仓贮等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收割、烘干、收储,以保证颗粒归仓,防止穗萌发、发霉,达到丰收年的目的。
3 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小麦种植中,病虫害是必须加以预防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农民的广泛关注。不同的病虫害,其发生的时间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一般来讲,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科学管理土壤与耕作
小麦播种状况与土壤状况息息相关,土壤对小麦发芽有很大影响。在小麦生产中,农民应选用好的品种,并将包衣种子加入适量的助剂,以达到防止病虫发生的目的。在进行大规模播种之前,要保证播种的正确性。小麦的播种要与耕作相结合,这样可以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下面,从而增强小麦的抗病性。
3.2 田间管理中的病虫害控制
在田间管理中,要注重病虫害控制。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时的综合防治,以防治害虫为主,采用科学方法,降低病原菌侵染概率。在进行田间管理时,可以采取喷药、轮作等方法控制害虫。针对不同小麦品种,应合理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并结合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适当的施肥,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其次,要对小麦土壤环境进行调控,保证温度和湿度,否则会对根系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进而降低小麦抗病性。通过低温胁迫,用高浓度的盐水溶液浸泡小麦的种子,可以提高土壤的呼吸能力,从而减少病菌对种子的伤害,减少小麦种子发病率。另外,在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时,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杀虫剂和肥料配比,避免农药对小麦的残留和重金属的污染,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降低小麦病虫害。
3.3 冬小麦返青期间的病虫害控制
一般说讲,小麦在各个生长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病害控制要求。在小麦返青时,最容易发生病虫害,如果不及时控制,很可能会对小麦产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小麦返青期间,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确保其稳定生长。针对小麦病害的特征,采用科学的防治措施,使其抗病能力得到持续改善。
3.4 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
最近几年,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农户开始使用大量杀虫剂,此种杀虫剂经常会对小麦产生抗性,在小麦生产中大量增加,会为小麦的生长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建立长效防治机制,以防患于未然,以控制为辅,以区分病虫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若要有效地控制小麦病虫害,还需选用有针对性的药剂进行喷雾。例如,三月中旬以后,就会出现大量的纹枯病,可以使用12%的果利可湿性粉剂,进行控制和治理。若已出现大面积病虫害,应采用定期控制措施,每周一次喷药。四月份之后主要是控制小麦蚜虫的白粉病[5]。
4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升小麦种植产量和质量,便需要正确选用种植技术,并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可以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同时,小麦在生产中很容易发生病虫害,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提高我国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农业及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