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2023-08-10陈宗云

新农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强筋赤霉病优质

陈宗云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政府,山东 东平 271504)

随着优质强筋小麦栽培面积越来越大,生产效益也越来越好,在中国,通过推广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使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播种面积从目前的不到15%增加至25%左右,在国内生产条件下,高产小麦可达3t/667m2或更多,一般高产的可达5t/667m2左右。

1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势

1.1 对土壤要求不严

优质强筋小麦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砂壤土最好,对砂性壤土(或砂性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不耐盐碱(含盐量0.1%以上的盐碱土)。对于黏土土壤,其对优质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因为优质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蛋白消化率和吸收效率,而提高消化率则可使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更充分。但是对砂性土壤而言,其保水保肥能力差,在干旱条件下蛋白质积累量减少明显、品质下降。

1.2 适应性强

在我国北方各地均可种植,尤其适合作为加工面粉的原料种植,也是作为青贮饲料或饲草的原料种植。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优质强筋小麦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为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优质强筋小麦的适应性特点:耐寒性较差,北方地区一般在10月份播种,而南方地区一般在11月中旬播种,可安全越冬。抗倒伏能力差:抗倒性好,在风大干旱的年份易倒伏。对水分敏感:根系发育不够发达,但耐旱程度不低。抗锈病及白粉病:抗病能力较差。对病虫危害反应敏感:对虫害较敏感。

1.3 抗倒伏能力强

在生产上,优质强筋小麦容易发生倒伏,而不能正常抽穗结实,优质强筋小麦是一种矮秆、大穗型品种,茎秆粗壮,叶片宽大宽厚,根系发达,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此外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约70d左右),在整个生长期内不能遭受冻害、干旱、洪涝等灾害。同时由于其茎秆较硬不易倒伏,所以抗倒伏能力比较强。

在生产上应用优质强筋小麦可以提高产量20%左右,并且对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1.4 抗旱涝能力强

在中国北方的干旱地区,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严重干旱,特别是对于华北地区来说,春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13~15℃,而在华北小麦拔节至开花期间平均气温是12~15℃。如在这个时期发生大面积严重干旱现象,势必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使产量下降。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小麦主产区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和数量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每年所发生的气象灾害仍相当严重。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小麦主产区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都在30亿元以上,其中近半数是因遭受台风、冰雹、龙卷风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强筋小麦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有效保证。

1.5 抗寒能力强

优质强筋小麦的抗寒能力比普通小麦强,河北中南部地区及山东的部分地区可耐-35℃低温。抗寒强弱是与品种有关的,一般情况下抗寒能力强,抗寒性较差的品种表现就不会很好。对于一般品种而言,在我国北方和长江流域种植的抗病和抗寒能力也比较弱,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相应调节。比如,华北一带小麦耐寒能力比较弱,但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一般可以耐-35℃的低温,长江流域一带小麦耐寒能力比较强,但长江流域冬季气温较低。

2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存在的问题

2.1 播种过晚

由于春小麦生育进程的特殊性,播种期越晚,对产量影响越大。在一年的播种期间内,对产量起决定作用的是麦苗长势及其所占比例以及所处环境温度。在气温高、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条件好、肥水适中条件下,春小麦灌浆快而充实,形成饱满粒率高和千粒重高。播种期过晚,由于前期积温不足和气温偏低,造成春前小麦群体生长过大而后期小分蘖数量少,形成穗大粒多的现象。春小麦的播种时期最适温度是15~20℃,气温低时播种时间不宜过早更不宜过晚。适宜春小麦成熟温度为15~20℃,适宜春小麦生长期的降雨条件:降雨量大、蒸发量大、日照充足等有利于夏秋作物生长,而小麦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氧气浓度(3%~5%)和较高湿度环境。因此春小麦以在地温稳定通过12~13℃时播种为宜。对于播种期比较早的麦田,播种后土壤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又相对较差,要使春小麦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其生长发育阶段。

2.2 施肥不合理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与施肥量有密切关系,施足基肥,才能使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优质强筋小麦对氮肥的要求是:氮高钾低,以钾为主;氮低磷高,以磷为主,且要氮磷钾平衡。只有当氮磷钾比例为1:1:0.3:0.4时,才能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目前有的农民在种植优质强筋小麦时对氮肥不加控制施用或多施钾肥少用氮肥,这样就会造成在后期的脱肥现象。在优质强筋小麦的高产栽培中合理安排氮、磷养分配合比(一般纯氮为18~20kg/667m2、磷肥12~15kg/667m2,钾20kg/667m2左右)和磷素养分(纯磷为8~10kg/667m2,钾10kg/667m2左右)及微量元素(纯锌3~5ml/667m2、硼0.5g/667m2以上)与小麦生长需要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配合比,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优质强筋小麦对硼、锌、钼的需求与普通小麦不同。对硼缺乏影响最大,缺硼时造成籽粒秕粒多,锌缺乏使灌浆速度慢,粒重下降、千粒重降低,钼和钼同化物缺乏会影响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在高氮高磷高钾条件下施入钾肥可减少脱肥现象发生(但氮过量也会造成缺钾量过大)。

2.3 病虫害防治和播期变化

近几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加之病虫害发生严重,部分农户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影响了效益。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病严重流行快、危害大、损失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是在小麦生长期间侵染麦穗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由于它有很强的传染性及毁灭性,如果防治不及时或防治不得当,将会造成麦穗上部分或全部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近几年来随着温度升高、湿度加大、持续干旱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针对目前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严重的实际情况: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播种前拌种用药或用种衣剂拌种,拌药时要严格按照药剂使用。第二,做好播期推迟工作或早播晚播工作来减少损失。第三,做好赤霉病的预测预报工作,做到预报准确、及时。第四,及时进行麦田灌水(或灌溉)。近几年来由于受连年干旱影响和连阴雨天气的增多,一些农民朋友播期推迟了近一个月以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4 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抗倒性强,但往往田间抗病虫能力相对差。据调查,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中,常发病虫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蚜虫,发生严重时可使小麦减产30%~50%。另外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容易发生麦蚜等地下害虫,小麦拔节抽穗时期是蚜虫发生的高峰期,如果防治不及时或药剂选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及减产。据统计,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的最适播种期,一般以4月中旬~5月上旬为宜;若在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的地区因播种时间偏早(如4月底播种)而造成田间杂草较多。而在小麦拔节抽穗期间遇连续阴雨天等原因造成田间湿度过大,极易导致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发生与蔓延,赤霉病、白粉病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大量减产。纹枯病一般以防治为主,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施多菌灵1000倍液。据调查:在小麦拔节抽穗期间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每亩用有效成分为50%辛硫磷乳油50ml加水100kg配制成毒土防治,在小麦拔节抽穗期间喷施多菌灵1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止赤霉病的发生。

3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品种的品质特性主要取决于种子品质,因此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抗倒伏性强,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抗逆性,在寒冷地区种植时抗寒性更强。第二,优质高产,适宜品种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抗病性较好、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第三,良好的加工品质,蛋白质含量高。

3.2 适期播种

适宜的播期对培育壮苗、提高产量至关重要,播种前晒种,时间不少于3d。精细整地,平整土地,做到地净、墒平、苗匀、土细、根松,播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科学施肥。播后及时镇压,保证出苗和土壤墒情,冬前浇灌返青水,控制无效分蘖数量,防止小麦贪青晚熟,返青后结合浇灌返青水及时追施拔节肥,以促进麦苗尽快分蘖成穗,争取更多有效分蘖和穗数增加,拔节期追施一次拔节肥,以促进幼穗分化及增加成穗数,抽穗至成熟要注意及时镇压防早衰。

3.3 科学施肥

对有机肥不足或不施有机肥的地块,要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等,在底肥施用上,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一般施纯N6~10kg/667m2、P2O55~7kg/667m2、K2O 3 ~4 k g/667 m2及适量的微量元素。对底肥充足,群体偏大,肥水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块,施纯N8~10kg/667m2、P2O53~5kg/667m2、K2O7~8kg/667m2,对底肥不足,群体偏小,肥水管理水平较低的地块,施纯N8~10kg/667m2、P2O54~6kg/667m2、K2O5~7kg/667m2。在返青期至拔节初期这段时间对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适当控制氮肥和钾肥用量(施纯氮7t/667m2左右),在拔节后期和灌浆期适量增加氮肥和钾肥用量(施用纯磷5t/667m2左右)。对底肥充足而群体过大的品种,在第一次追肥后到蜡熟初期之间,可喷施小麦蛋白活性肽类功能肥料,促进籽粒灌浆[1]。

3.4 培育壮苗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在土壤肥力、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适期播种为宜,保证一播全苗。培育壮秧应选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色深绿、分蘖力强的优良品种,选用健壮的秧苗为基础进行整地施肥,科学选苗,适时移栽,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剔除病残体和杂质,合理布局育苗移栽技术规程,避免幼苗拥挤在一起,科学控制苗情和墒情,确保足墒播种。培育壮苗应做到:第一,适时早播,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期。第二,合理密植要选择群体结构合理、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的高产壮苗类型,一般基本苗30万~35万/667m2为宜。第三,科学施肥与灌溉相结合,根据底肥和苗情合理追肥补肥,氮肥可采取先轻后重的原则,一般施纯N8~10kg/667m2、P2O53~5kg/667m2、K2O2~3kg/667m2[2]。

3.5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冬前结合灌溉和中耕,在起身期追施尿素10~15kg/667m2。春季管理:一般在3月底~4月初浇第一遍水,并结合浇水追施尿素5~10kg/667m2。化学除草:3月中旬或4月初,第一次中耕深度以3~4cm为宜,5月中旬或6月初再进行一次中耕深度以5~6cm为宜。化控防控:4月下旬~5月初喷施2次高效广谱除草剂,对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提高千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早春主要以防治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为主,中后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发生程度进行防治。在小麦抽穗扬花期(5月下旬)和灌浆期(6月上中旬)要及时进行“一喷三防”[3]。

3.6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发生会影响小麦产量,需要重点预防。虫害:小麦吸浆虫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麦穗,可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综合防治:对于白粉病和锈病较重的麦田,可在小麦拔节前选用粉锈宁和三唑酮类药剂交替使用,对于赤霉病较重的麦田,可在拔节后用噻虫嗪或烯啶虫胺类药剂喷雾。科学用药:对于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可在麦田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对蚜虫、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可在田间安装捕食性天敌,对吸浆虫等食叶性害虫,可采用麦蚜综合防治技术和药剂防治。安全用药:对于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的麦田,应选择低毒或不含化学农药的品种进行喷施[4]。

3.7 收获加工与储藏

收获后的小麦及时晾晒,确保干爽,减少霉烂变质。收获前,要结合天气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晾晒、脱粒,晒后要及时运出麦场或场地,并清除田间杂草、秸秆和杂草落叶等杂物。籽粒破碎、失水过快的小麦不宜装袋储存,收获后2~3d内的小麦不能入仓或运输,仓库温度过高和湿度过大时容易出现霉变,因此小麦在存储过程中要注意通风和降温[5]。

4 结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合理运用栽培技术保证优质强筋小麦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在,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选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小麦种植过程当中能够健康生长,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强筋赤霉病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