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如何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2023-08-10张立华

新农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保护地康养森林

张立华

(泰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泰顺 325500)

0 引言

自然保护地其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及丰富的生态功能,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生态资源,而森林康养正是立足森林生态环境,以促进人民健康为宗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辅以多种服务,多元化、体验型的休闲游业态。两者有效融合是社会发展和生态经济反哺的现实体现,是弘扬生态文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生态环境下,依托成熟度高、生态条件适宜的自然保护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既是对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推动自然保护地与村镇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主体方向

1.1 世界自然保护地现状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模式。1872 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其自然保护的理念是保护地制度建立的基础。二战后,成立了“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推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等,全世界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据统计[1],2010年以来世界新增保护地的面积超过2100万km2,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自然保护区达4500个之多。自然保护地的建立表达了人类保护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良好愿望。

1.2 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

1.2.1 现状与成效

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其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9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自然保护地建设有效地保护了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

1.2.2 趋势与作为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任务;2017年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目标;2019年制定《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三个等级、三种类型,其中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与等级最高的,也是最具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遗迹、风景名胜区等,具有生态、观赏、文化、科学价值。我国已建立的国家级自然公园有2357处,省级自然公园18038处。基于丰富多样的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社区融合发展、自然保护地森林康养产业、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体验等,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热点和新趋势。

2 森林康养产业

2.1 森林康养内涵与功效

森林康养是森林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业态形式,其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环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为主要资源依托,森林康养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及生态价值利用相得益彰。森林可净化大气,产生高负氧离子,释放芳香烃类物质,帮助治疗免疫疾病;绿色有助于明目、舒缓压力等。而良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效益正是森林康养内涵的根本与依托。

2.2 发展现状

2.2.1 国外森林康养现状

森林康养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近50年来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德国森林康养基地超过300个,康养费用由政府负担。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随着体制的健全,森林康养纳入社会福利体系,如每年康养假期、康养体检等。社会和民众普遍对康养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都较高。

2.2.2 国内森林康养现状

森林康养的概念在我国引进的时间不长。近十年,我国森林康养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贵州遵义凤冈县茶寿山森林康养度假区,松林步道甚为壮观;湖南省以“政府-企业-医院”为主体,成立“湖南林业康养中心”;广东省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森林浴场;黑龙江伊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开展了“森林度假”游;作为全国森林康养排头兵的洪雅林场走出了一条符合林场实际的森林康养道路;2021年全国42家林场被认定为“森林康养林场”,而国有林场大多是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字显示[3],2021年我国建成各类型森林康养基地4000余家,年接待访客近5亿人次。浙江省森林康养产值达2348亿元,森林康养产业成为农户增收主要来源,也成为新时期林草行业发展新业态。

2.3 自然保护地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新趋势

森林生态及其产品附加值是自然保护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国家林草局提出至2025年全国森林康养服务总人数超过6亿人次,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目录》纳入森林康养,明确提出合理地利用国有森林、草原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提高林草资源的综合效益[4]。国家林草局颁布的《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导则》《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森林康养》行业标准,将保护地体系建设下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到新高度,加大趋势推动,以保护地为依托的康养产业大有可为。如湖南青羊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的芬多精睡眠实验舱;福建福州市山森林公园打造的“康养+自然教育”模式等。

3 泰顺县自然保护地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现状3.1 成效特征

3.1.1 核心产品转变

森林游从以往单纯“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为核心的服务体系,逐步转变为现今的“森林康养+”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人们对森林康养的需求和期望值不断增加。

3.1.2 产业升级壮大

传统森林旅游产品加速升级换代,康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兴旅游形式相继出现[5]。森林康养核心与“中医文化、古道文化、古树文化、廊桥文化、氡温泉文化”等衍生文化与产业配套的一体化,使森林康养产业规模扩大。

3.1.3 基地带动示范

泰顺森林康养产业始于2015年,以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现已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7家(国家级2家,省级1家),基地带动作用显现。一是服务品质得到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人文服务体验等不断改善。如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乌岩岭森林康养基地,使保护地周边村镇道路拓宽,引进星级宾馆服务等。二是打响县域森林旅游品牌。如山里人家、筱村公社等早一批市级康养基地升级到国家级康养基地,康养环境佳,引爆周边游热点。三是经济效益带动。如投资亿元依托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发氡温泉康养基地通过药疗食疗、林特产品、餐饮住宿等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四是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带动民宿、农家乐,提供更多就业岗位。2022年森林康养产业为当地带来的农副产品、采摘游、餐饮、研学体验产品的销售额达近千万元。

3.2 存在问题

3.2.1 缺乏长远性规划

缺乏县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在资源论证和项目策划方面可行性研究不足,其发展随意性,导致森林康养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6]。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和森林康养基地发展规划编制时,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没有严格掌握“生态优先、保护为先”“建设项目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等生态旅游开发原则,规划布局不合理,项目开发与森林公园主体功能定位不符,人为因素明显,都市化倾向严重,风格色彩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等[7]。

3.2.2 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

2015年县政府制定了森林康养产业实施方案,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不足,如投资5000万元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政府补助仅30万元,社会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三区三线”和“自然保护地约束性政策”管控下,土地与林地指标、项目许可繁杂等因素,影响了森林康养业发展。

3.2.3 缺乏重大项目和人才支撑

县内现有森林康养产业处于依靠森林生态,以休闲游、户外拓展训练等为主,缺乏健康管理项目和生态产业价值提升项目,经营单位过多追求短时经济效益,生态价值提炼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产品管理与价值定位缺乏创新与高度。

3.2.4 自然保护地与康养产业融合不足

县域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6处,其中保护区2处,市级森林公园17处。自然保护地周边村镇发展康养产业有限。一是自然保护地周边村镇交通不便,宾馆酒店、娱乐设施等布局不完善,开发成本高。二是保护地区域项目建设用地许可、特许经营许可手续办理困难,开发经营滞后。三是自然保护与森林康养价值产品的开发融合度不够。自然景观变成人工景点,保护地失去原真性。四是生态修复重视不足。对施工中造成的保护地局部生态破坏修复不到位,甚至未修复,加大执法压力。五是重视娱乐游憩项目投入,对以森林或湿地资源为主开展植物认知体验、生态科普、数字化应用等项目的投入甚少,对森林和湿地生态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不足[8]。

4 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下,规范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借力而行,顺势而为,且大有可为。笔者认为,生态保护优先,有序、适度、规范、融合发展,使森林康养产业变成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利益的绿色行业[9]。

4.1 坚持走“中心带富周边”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

县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8%,保护地周边镇村多而杂,人口集聚,生态补偿落实不平衡,保护地约束发展管控增加了其与周边村镇的矛盾。法律与政策允许保护地开展适度的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保护地合理管控区域发展康养产业,以保护地康养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是乡村振兴所需,对融合度高的应予奖励。

4.2 强化“一张图”管理,明确总体规划与政策导向

按照自然保护地分级和分区管控要求,政府应结合“三区三线”“保护地范围线”“森林资源一张图”绘制“保护地与森林康养基地融合发展一张图”,发展目标明确,规划衔接有序。为促进保护地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保护地内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现行奖补力度,以推动保护地规范化建设。

4.3 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用地开展森林康养项目

在自然保护地合理利用区或一般控制区内,允许使用原来的建设用地,如破旧的房屋、林业生产留下的旧厂部、废弃的管护站用地、废弃的兵工厂用地、搬迁的农村宅基地等来发展森林康养项目,可实施论证或评估,对发展规模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尽可能不扩大原有的用地面积[10]。

4.4 协作融合发展中要兼具特色

森林康养产业涉资规、交通、旅游、教育等多领域,全县森林康养指导意见应从战略定位、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再完善,强化各部门间审批事项一体化办理及配合。康养产业规划应充分融合周边镇村发展规划,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赋能,突出保护地生态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康养基地。而特色是市场竞争的关键。

4.5 必须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理念,严守生态“红线”

在自然保护地发展森林康养,必须以观赏自然景观、森林景观和进行森林康养活动为主要内容,严把控制标准。实行生态修复承诺制,纳入“黑名单”管理。尽量减少“硬化区”和“人工开凿”的痕迹,最大程度保留自然风貌。周边村镇规划与项目开发,其建筑物的颜色、风格、体量等要与保护地环境保持和谐,避免城市化趋势,坚决杜绝将自然公园变成城市公园或游乐场。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护地内野生动植物生存留有空间。

5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生态、利用生态、享受生态文明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为了更好地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森林康养产业与自然保护地周边村镇融合发展,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建议。期待此次研究,能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走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予以建言献策,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保护地康养森林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