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性写作之发散阐释性写作
2023-08-09程茗
程 茗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
“学习性写作”即“通过写作学习”,倡导写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正在学习的内容。这是让写作成为学习的一种工具,也是写作教学史上的一次革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许多单元任务都安排有“学习性写作”,引导学生将写作与阅读行为相结合,并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写作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不断提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本文着重探讨“学习性写作”之“发散阐释性写作”作为学习工具的实施策略。
一、必备知识提要及例证:发散性思维、阐释型议论文
1.发散性思维知识及例证
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是指借助一个思维原点,如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核心概念等,运用联想和想象,向相似、相反、相关等方向有意识地延伸思考,并将所得到的新信息与原材料的信息进行比对,在互相印证的过程中整合信息,从而使获得的信息呈现立体状态。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的。在阅读与写作中,要着重运用以下三种发散性思维模式,深入思考,阐释推理。
(1)联想思维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诸多内容丰富生动、主题深刻新颖的名篇都是作者联想思维的外化。相关式联想是因一事物的外在特征、内在属性等联想起与之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围绕一个中心立体式的发散联想,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
例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思考范围既向历史的纵深处延伸,又向事物的四周扩散。纵的方面联系秦国的历代君王依靠“客卿”使国家富强的历史,横的方面想到秦王喜爱的许多物品也来自异国。全文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铺张扬厉、气势雄浑,切中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成功打动秦王,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
(2)逆向思维
即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人、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定新观点,阐发新见解,收到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如《〈老子〉四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 “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这种打破俗见的有无相生、对立统一,堪称逆向思维的范例。
(3)比较思维
具体可分为类比求同和正反对照:
①类比求同,即善于发现类比论证中的类比事物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共同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
②正反对照,即把两种不同现象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以揭示两者相反的本质属性。例如《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与“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进行对比,以说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道理。
2.阐释型议论文知识及例证
议论文通常是通过议论的方式论证或阐明某种观点或主张的文章体裁。阐释型议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一般指根据所限定的命题或提供的材料,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阐释或发表看法。因此,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让读者理解并接受写作者提出的观点、概念和问题。阐释型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有如下三种:
(1)是什么:阐明概念的具体内容及内涵
在阐释型议论文中,为了清晰地告诉读者“是什么”,作者往往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阐明。
例如《说“木叶”》一文,作者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运用大量对比,如“木叶”与“落木”、“高树”和“高木”、“树”与“木”、“木叶” “落叶”与“黄叶”等,阐释了“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提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潜在意义或暗示性的观点。
(2)为什么:阐明作者持所述观点的理由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就是证明并且让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从思维类型上来说,即要回答出“为什么”。
例如《劝学》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接下来的两段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入手,来论证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因而人应该不断地学习。
(3)怎么样:指针对论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这种写作思路可以在分析了“为什么”之后进行,也可以整篇文章都就所提出的论题谈解决的方法。
例如《劝学》最后一段具体阐释了应该“怎样学习”。第一,“学习要积累”。先用“积土” “积水” “积善”三个比喻从正面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再用“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述不积累的危害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学习应该积累。第二,“学习要坚持不懈”。通过良马和劣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两组比喻对比,论述坚持了就可能成功,不坚持注定失败。第三,“学习要专一”。先用“蚓”作比喻从正面论述成功的原因是用心专一,再用“蟹”作比喻从反面论述不专一就一定失败,从而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
其实,在具体的写作中,这三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了说服齐宣王“行王道” “保民而王”,就从以下方面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其一,齐宣王有“以羊易牛”的不忍人之心,因而“行王道”有基础,这其实也揭示了“王道”的本质;
其二,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因而“行王道”有可能;
其三,指出齐宣王之大欲,并以邹人和楚人为例,详细剖析,晓之利害,指出只有放弃称霸的意图,反本而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因而“行王道”有必要。
经过层层剖析、反复交锋后,孟子提出了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行王道”有办法。从“是什么” “为什么”到“怎么办”,孟子的论说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阐释透彻,思辨性强。
二、关键能力:如何进行发散阐释性写作
作为阅读学习方式的发散阐释性写作,是指将“写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即通过写作来展现阅读中的思考过程,检测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能力。写好这类发散阐释性文章,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意图明确
“想”是“写”的前提,只有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很多时候,文章观点含糊不清,牵强附会,很可能是因为写作前对核心概念没有“想明白”。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圈点勾画的意识,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中的核心概念,建立词语档案,用自己的话对文本进行概要和转述,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据此,再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把自己的意图表述清楚。要让读者明白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是要纠正或补充他人的看法,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意图清楚,观点明确,文章就容易有一个具体而鲜明的主旨。有些作文虽有观点却很空泛,这与写作意图不明有很大关系。
例如,阅读完《齐桓晋文之事》后,对“孟子‘行王道’的当代启示”阐释自己的观点,先要对孟子的“王道”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进而结合当下世界局势进行阐释: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它的基本内涵就是施行仁政。与之相对的“霸道”是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今天,在倡导、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中国自身的发展为前提,尊重国际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和意愿,重视道德感召力和模式吸引力的作用以“王天下”,而应避免走美国等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和歧途。
2.积累素材,灵活化用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我们日常的阅读内容包罗万象,语言文白兼有,风格异彩纷呈,是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宝藏。值得关注的是,化用阅读中的写作素材要灵活而恰切,切忌对诸多素材进行错误的标签化解读。
例如在《“敢为人先”与“不为人先”》的作文中,有学生选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变法的素材:
敢为人先,需要坚毅的决心,更需要冷静地分析现状。王安石变法可谓敢为人先,即使遭百官批判“侵官、生事、征利、据谏”,亦不因怨者故改其度,坚持变法决心。然而,此次变法怨声之大,又何尝不需要反思?王安石若能在变法过程中冷静分析现状,考虑到更多百姓的利益,变法结局或未易量。
3.发散思维,深入阐释
阐述观点的目的是说服人,这就需要对观点做充分的解释、论证。要仔细推敲观点内在的逻辑结构,以此为“纲”,选择真实典型、能证明观点的论据;还可以回溯观点形成的过程,一步步引导读者达到最后的结论,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其一,需要摒弃形式化、概念化,在思考问题时综合运用从经典名篇中学习到的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透过事实探究本源,把问题想深想透,努力提高思维的质量,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
其二,要学会深入透彻地阐释论点。有以下五种方式:
(1)定义阐释,即在议论文写作中对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或短语,通过下定义的方法进行内涵和外延解释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是……”的句式,也可以通过“A不是B,不是C,而是D”这样的对比阐释法来廓清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例如:
什么才是勇气?是头脑一热,不计后果吗?是毫无准备,一往直前吗?不,不是,都不是。勇气是敢于面对而非一味冒进,是敢于承担而非不计后果;甚至,勇气并不意味着不畏惧,而是怀着畏惧,依然选择往前走。
又如:
所谓“独”者,为以超乎常人之决心、锲而不舍之毅力、怀“众人皆退我独往”志成一事之人也;抑或超然物外,暂离尘世喧嚣之神游也。而所谓“孤”,虽常为人与“独”相提而并论,然独者不必孤,“独”为立身之道,“孤”为孤寂之苦也。
(2)语素阐释,也叫拆字阐释。语素是在现代汉语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无法再往下分解的音义结合体。被阐释对象往往是内涵不明确的概念,语法单位是词或短语。语素阐释就是通过对被阐释对象进行语法分解,把词或短语分解成语素,再对关键语素的含义进行推敲、斟酌、解释,根据语素解释以及语素组合对被阐释对象进行关键词或短语进行阐释的方法。
例如: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一个人只有施与才能获得,不论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与。这就是““舍” “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舍” “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感悟。
(3)举例阐释,通过举例的方法对论点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即选取典型事例阐释观点,通过列举多个事例,归纳事例中的共同之处,揭示论点的内涵,以增强阐释的明晰性和形象性,让阐释更加生动可感。
例如:
责任这个词很抽象,但生活中的很多事又很具体。勤奋学习,是学生的责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守卫边疆,是边防战士的责任;廉洁守正,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总之,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
(4)引用阐释,即在议论文写作中,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成语典故等文字对文中论点进行阐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往往通过迁移化用而为己所用,从而对文中观点进行解释。
例如:
幸福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舒畅,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畅想;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应,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是孟浩然与农家朋友相聚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自得,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憧憬……
(5)打比方阐释,即通过使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的方法。该方法要求寻找喻体,以打比方的方法对论点作生动形象的阐释。打比方阐释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论点经过阐释以后变得形象生动,同时彰显论点的思想性,还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例如: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4.剖析结构,合理选用
从形成观点到写成文章,要有明确的思路。在阅读文本时,可以有意识地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进而结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结构。
阐述的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并列式和层进式。并列式指阐述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有时甚至是相对独立的,但这些内容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体现了观点的不同方面。层进式阐述则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层进行解释,从一个层次递进到下一个层次。
陈光鹏、吕绍敏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论点阐释》一文中说,在成文时,可以先打腹稿或列出提纲,把观点的若干方面梳理一下,看看先说哪些,后说哪些,作好安排。几个方面说完后,适当作点小结,总结并强调自己的观点,起到加深印象或延伸思考的作用。要预想文章的整体布局,打腹稿或列提纲,考虑到文章的写法,为下笔成文作好准备。
三、教材作文题解读及示例
【教材题目出处】必修下册教材第18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些追求的意义。
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评价量表】
维度项目 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阅读效果对阅读学习的核心概念理解偏差,所学不能化为所用对阅读学习的核心概念理解正确但浅显,所学不能化为所学正确理解阅读学习的核心概念,化用课文中的例子 正确理解阅读学习的核心概念,灵活化用课文中的例子深入透彻理解阅读学习的核心概念,借鉴课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化用课本所学作为论据观点意图中心论点与标题脱离话题范围中心论点与标题的提炼不明确中心论点与标题正确中心论点紧紧围绕话题,标题简洁清晰中心论点揭示话题本质,标题精妙论证过程无论证、论据论据、论证方法使用混乱论证、论证方法充足、清晰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据丰富 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论据丰富恰切,阐释说理有逻辑结构语言结构混乱,文不达意,阅读困难文章组织不合理,存在逻辑错误完整统一的论证语篇结构组织有逻辑性,整体构思严密 结构环环相扣,逻辑链强有力
【范文】
何谓理想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作为现代人应该如何追求我们的理想呢?从《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在和弟子们讨论理想时,尽管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述理想一个比一个谦虚、平和、更接近人生的起点,孔子却没有对他们大加赞赏,只对曾皙把自己融于天地、沐浴春水进行心灵洗礼的做法给予肯定。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看起来曾皙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
回想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周而复始的忙碌中,看到的只能是自己作为社会角色匆忙的身影,听不到与自己心灵沟通的声音。大家可以想一想,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欢欣地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的时候,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给自己的内心世界留有多大的空间?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我们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我们心中的愿望。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论语》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正如同仁者,他们在外界的紧催下,依然能够安然稳步地走出自己的节奏,正是因为内心自有紧握、自有持守、自有可以傍依的安定之物。
所以,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我们在忙碌之时,不妨偶尔抽身去感知四季,感知山水,感知风月。
总评
这篇范文出自陈永平、蒋念国、陈国林的《名师高中作文阶梯式导引·多彩的议论文》一书.通篇文章都在围绕“什么是理想之道”这个问题进行阐发.针对当下日益紧绷浮躁的社会痛点,作者提倡的理想,准确地说是一种充盈、自然、原生态的人生取向.这个观点体现了作者对《论语·侍坐篇》“曾皙之志”深入透彻的理解.整体结构由点(孔子所欣赏的理想观念)及线(每个人的理想)到面(自然饱满的人生,即理想之道),论证过程能够灵活化用《论语》中的其他章句,发人深省.
四、拓展命题及参考答案
【拓展命题】南怀瑾曾说,中国道家思想像“药店”,儒家思想像“粮店”。你对此作何理解?请完成300字左右的微写作,阐述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道家是“药店”。国家战乱、社会动荡之时,就是南怀瑾所说的“国家和民族生病了”的时候,道家思想就可以为社会疗伤。道家讲究的是一切顺其自然,不会强求。同时,道家的眼界也很开阔,将一切事物都置于天地之中。在天地的对比之下,一切事物都变得渺小,那些烦心、野心都变得不值一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道家使很多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如同一剂良药可以医心。孔孟的儒家思想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这些主张用现代汉语来描述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儒家所讲求的“仁义礼智信”又是一种交际中所要秉承的原则。我们处在社会中,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我们每天都需要并且用到儒家思想。因此,儒家像是“粮店”,每天都必不可少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简析】南怀瑾的这则比喻非常精妙,阐释这个观点需要对“药店”和“粮店”的特征进行辨别与剖析。“粮店”中售卖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而“药店”是人们生病时才到访之处。据此,将“儒家” “道家”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粮店” “药店”相匹配,即可阐明“儒家”积极进取、修齐治平的士人精神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赓续传承;“道家”清静无为、灵活平和的超然思想则是中国人进行心灵疗伤的药剂。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