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丘壑,笔下有山河
——高考小说阅读备考策略
2023-08-09丁德斌
丁德斌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凡事预则立,谋定而后动,则成竹在胸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备考亦如是,须充分准备,悉心筹谋。下面,本文试从考查方向预测和备考策略及建议方面给考生些许启发。
一、考查方向预测
虑善以动,先总结一下2020—2022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力求厘清考查方向。
试卷类型选篇及作者国别时期字数题型分值2022年全国甲卷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王愿坚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中国美国当代19463+6+6=15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江上》冯至中国现代19083+3+6+6=182022年浙江卷《逛》和军校中国当代25164+6+4+6=20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谈歌中国当代17953+6+6=15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石门阵》卞之琳中国现代18463+3+4+6=16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文本一:《放猖》文本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中国现代1073+691=17643+3+6+6=182021年上海卷《交情》中国当代20203+3+4+5=152021年浙江卷《麦子》红柯中国当代21144+4+6+6=20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美国17483+6+6=15
续表
根据表中信息,结合具体试题,笔者分析如下:
(一)选文特点
1.从选材特点来看,中外作家作品比例为 6∶1,虽然涉及外国著名作家作品,但仍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强化民族文化品格、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特点。
2.从选文形式来看,有由单文本到双文本的倾向。2020年选文均为单文本,2021、2022连续两年出现双文本。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中,分别选用了废名的散文《放猖》和小说《莫须有先生教国语》;2022年全国甲卷中,分别选用了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节选)》和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文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选文体裁涵盖面更广,文学性阅读素养考查更全面。
3.从选文篇幅来看,12套试卷篇幅相差不大,字数大多在1 700~2 000之间。学生阅读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基本一致。
(二)命题特点
命题的选文中,中长篇节选和短篇并重。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戏曲、民间艺术、工匠和工艺等,突显民族性。主题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有关注红色经典作品的倾向。题型及分值基本固定。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均为一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分值为3+6+6,估计2023年高考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浙江卷、上海卷均为四道主观题,其中浙江卷近两年分值均为4+4+6+6;全国新高考卷均为两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分值除2021年新高考Ⅰ卷之外,均为3+3+6+6,这里有变化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估计分值分配上会与2022年保持一致。总体来看,文本字数与分值大小基本成正比。
1.客观题
涉及的主要考点:
①情节关联性分析,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7题 C项,借“挂剑”一事让季札与伍子胥两人联系起来;
②人物形象分析,如2022年全国甲卷7题B项,通过写老黄“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老胡的刚毅”;
③环境描写赏析,如2022年全国甲卷7题A项,“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 ‘启明星贼亮贼亮的’ ‘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④细节描写鉴赏,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这一细节,说明王木匠这一人物手巧,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⑤叙述视角分析,如2020年全国Ⅰ卷7题A项,“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⑥语言鉴赏,如2020年海南卷7题D项,“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⑦主题意蕴把握,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7题D项,“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设题陷阱的主要方式:
①曲解文本内涵或对手法做出错误的分析鉴赏,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7题D项,“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选项将其曲解为“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②把文本中的部分特点说成整体的特点,或者反过来,如2021年全国乙卷7题C项,“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误,文中整体上确用典雅考究的语言,但并不是没有使用日常口语,王超杰与伙计杨三之间的对话就是日常口语;
③强加因果,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7题D项,“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有误,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因“少暇”未写成,是一种遗憾,不是过失,后来写了一篇《放猖》,就算弥补了这一遗憾,“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中,“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说的是“好像”;
④无中生有,如2020年全国Ⅱ卷7题C项,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2.主观题
涉及的主要考点:
多涉及形象、情节、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主题思想等,同时新的考点不断出现,冰山理论、情节留白、重复叙事、铺垫冲突、结局逆转、虚实相生、时空双线叙事等纷至沓来,如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鉴赏构思技巧及效果的考查。由此推测,2023年主观题在情节上命制,如文章的材料组织、视角、线索、某个情节的作用等概率较大;题目、物象含义和作用,以及形象、语言、主旨等概括分析、鉴赏评价也应是考查的重点。
设题的主要特点:
①注重思维能力考查,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基础知识类型更丰富;
②防猜题押题倾向明显,如小说命题努力回避“套路化”设计,似有意回避考生较为熟悉的对人物形象的直接概括分析,而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如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9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因文设题,强化对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而不再过多强调答题模式;
③情境设置更加复杂多变,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④关联教材,打通教材与高考文本的脉络,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8题,考查反复手法的使用效果,直接对接教材篇目——《牲畜林》出现六次反复的写作效果。
二、备考策略与建议
1.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关注考查特点,精选模拟题,加强演练
高考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在深度、关联度、综合度、灵活度等方面拿捏准确,体现出落实核心素养的导向和要求。研究高考试题如同和命题者对话,有助于找准方向,从容备考。模拟题就是模拟高考题命制的题目,选择标准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参考《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突显“一核” “四层” “四翼”等目标和要求,同时考虑创新性以及与新教材的关联性等。利用高考试题的承继性,以原命题为参考,用同样的任务进行同类型追踪链接训练,平移拓展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度应用。
2.用好五个常见考点的突围策略
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
(1)情节概括题
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主要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
第一步,审清题干,辨明方向。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判断题目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涉及大命题还是小命题,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依据内容,划分层次。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划分层次,厘清结构。
第三步:准确概括,规范作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整合,规范作答。
(2)情节作用题
①解答思路
内容方面对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节奏变化、情节发展波澜起伏等对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或心理,表现人物……精神或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等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对主题揭示/表达/暗示……主题,突出……主题,深化……主题等结构方面线索,贯串全文;为后文做铺垫;过渡;埋伏笔;前后呼应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解答步骤
第一步,确定位置,概括内容。找到相关情节在文本中的位置,概括该情节内容,根据所处位置,思考其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分条作答。从上表所列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思考,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分条解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情节题的考查方式一般比较灵活,需要针对题干来明确答题思路,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
考点二:鉴赏小说形象
(1)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①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要分清描写,先抓关键词;再根据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性格特点。
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可以从正面描写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通过分析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矛盾冲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分析典型环境入手,通过人物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分析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从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2)物象的主要作用
物象的主要作用题的作答角度:
①情节角度:起线索作用。
②人物角度: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
③主题角度:“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起揭示、深化主题的作用。
④环境角度:营造氛围,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
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手法
具体来讲,就是怎样描写环境,分析其表现特色。
①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②描写方法
采用修辞手法描写;运用白描、工笔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2)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营造特定氛围;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考点四:把握小说主题
概括分析主题类试题,作答时一要看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创作意图;二要看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三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多方联系揣摩,概括分析。
考点五:赏析小说语言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要分清是考查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含意,还是考查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含意。一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重在结合作者表达的意图揣摩;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需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解读。
第二步,抓角度,挖内涵。结合语境分析,除表层意之外,应着重挖深层意。可抓住三个角度分析:从抓手法角度挖掘深层意义,从抓关键词角度分析内涵,从抓语句关联的内容角度判断含意。
(2)赏析语言艺术
赏析语言艺术类试题答题时,可以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细腻传神、表现独特个性方面的魅力;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锤炼等角度分析语言运用的艺术效果;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自然质朴、清新明快、含蓄蕴藉、幽默风趣、典雅庄重、绚丽华美等特点。
另外,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3.情境类题目,破解有法
情境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试题呈现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创设的情境或结合全新的知识,或关联教材、整本书阅读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面对全新知识现场学习的能力,有解读长题干、进入复杂情境、分析思辨的能力,以及有效调动必备知识、理论,联系教材或整本书相关内容实现综合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尝试现场学习背景知识,再拆解题干,明晰问题,然后调动知识积累,自主整合,最后紧扣题干,精准而规范地作答。情境迁移、素养提升类题目,还可以依“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阅读文本,提取信息要点→分析情境,寻找理论契合点→文本情境结合,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作答。
4.备好六个考场锦囊
(1)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多个角度思考答题要点;
(2)要有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熟悉典型试题和答题思路,准确理解常用术语;
(4)区分“概括”与“简析” “赏析”概念的不同之处;
(5)学会分点、用关键词引领来答题,答案要点要醒目,书写大方整洁;
(6)牢记“一切为了人物” “与主题的关联” “情节上的前勾后连”三句话。
以上是笔者针对高考小说阅读备考策略的点滴思考,希望能帮考生开启一扇窗。愿考生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中有丘壑,笔下有山河。
【编者按】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三新”)背景下,为帮助高中基础学科教师深化对新高考命题的理解和研究,教学考试杂志社联合北京布局未来教育科技研究院,继续组织开展第二届“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教育质量检测工具的跨区域研发项目(暨命题征集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培训、命题、实战机会,促进一线教师的快速成长,反哺一线教研、教学。
本届活动主要聚焦新高考“创新性”研究,基于新课标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新高考创新性试题均在参选之列,从本期开始,会将部分优秀试题陆续在杂志中进行展示,同时欢迎更多有意探讨及研究命题的教师加入。杂志社提供平台服务一线教学,愿与更多教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