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2023-08-09朱春秋崔伟锋李晓亚范小会范军铭
朱春秋,崔伟锋,李晓亚,范小会,范军铭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性疾病,以不能经常获得正常睡眠,每周至少发生3次,每日睡眠时间少于6h,并持续1个月为主要表现[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生活压力的持续增大,精神紧张、熬夜、劳累过度等导致失眠人群日益扩大,失眠率不断升高。失眠患者在情绪上易出现烦躁、焦虑,久而久之甚至产生抑郁倾向,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临床上通常选用非苯二氮䓬类和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具有促进睡眠和抗焦虑的作用。这些药物虽然起效快,但易使患者产生依赖,一旦停止服用,病情就会反复,还会出现恶心、头晕、乏力、定向力障碍等不良反应[3]。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不外乎七情失调、饮食失调、劳逸不当、病后体虚等,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此临床治疗以“调和阴阳”为基本原则[4]。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助正气,使邪祛正安、阴阳平衡,治疗失眠卓有成效。此外,相关研究表明,穴位注射治疗失眠临床疗效较好[5-8]。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22~65岁,平均(43.5±7.7)岁;病程1~6年,平均(3.1±1.5)年。观察组男25 例,女35 例;年龄20~68 岁,平 均(46.2±7.4)岁;病程1~6 年,平均(3.5±1.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规定[9]。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10]。在适合睡眠的情况下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早醒、入睡困难等症状,并伴随以下症状中的至少1项即可确诊: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通常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精力减退;情绪波动;头晕、头痛。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内科学》制定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诊断标准[11-12]。主症:不易入睡,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次症: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多梦,头晕目眩,面色少华,纳差,食欲减退或伴有腹胀、便溏;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弱。具备主症1项,兼见次症两项,且基本符合舌脉者,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患者就诊前1个月内未服用精神类药物;依从性良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药物、酒精依赖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因心、脑、肝、肾等疾病引起的失眠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阿普唑仑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77,0.4mg/片)治疗,每日1片,睡前30min服用。连续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①针刺毕氏新夹脊穴。毕氏新夹脊穴取穴方法:脊柱两侧旁开各1寸,横平棘突下,上起寰椎,下至第5骶椎。其中颈部有8对穴,胸部有12对穴,腰部有5对穴,骶部有5对穴。针刺方法:选取胸部、腰部的毕氏新夹脊穴进行针刺,选用0.25mm×40mm 的环球牌不锈钢针灸针,针尖朝向脊中线方向,成75°角快速斜刺进针,进针到达一定深度时,患者可出现酸、麻等针感,同时施术者会感到针下沉、紧、涩,即为得气,留针20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②穴位注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内关。医者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注射器抽取1 mL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10mL/支),右手将注射器垂直刺入内关8~12mm,注意避开尺动脉、尺静脉,待患者出现针感后缓慢回抽针栓,若无回血则将药物缓慢推进穴位。注射完毕后,医者在针眼处贴敷一次性创可贴,令患者取仰卧位休息10~20 min,待检查安全后方可离开。每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PSQI由18个评估睡眠质量的因素组成,总分为0~21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失眠症状越轻。②症状积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主症、次症进行积分,按照症状表现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中、重度4个级别,主症依次计0、2、4、6分,次症依次计0、1、2、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失眠症状越重[11]。③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以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评估疗效[13]。中医证候积分为各项症状积分之和。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治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5%;显效:70%≤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5%;有效:30%≤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各项细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各项细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时间 入睡时间评分 睡眠时间评分 睡眠障碍评分观察组 60 治疗前 2.45±0.59 3.59±0.65 2.14±0.73治疗后 1.92±0.42△ 1.96±0.47△ 1.14±0.35△▲对照组 60 治疗前 2.47±0.54 3.57±0.66 2.22±0.67治疗后 1.92±0.25△1.96±0.42△ 1.96±0.55△
续表
表1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睡眠质量评分 睡眠效率评分观察组 60 治疗前 3.68±0.72 2.32±0.67治疗后 1.96±0.26△▲ 1.18±0.32△▲对照组 60 治疗前 3.64±0.73 2.35±0.66治疗后 2.97±0.56△ 1.88±0.55△
(2)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神疲乏力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失眠积分 多梦积分 头晕目眩积分观察组 60 治疗前 2.38±0.48 2.58±0.45 2.57±0.54治疗后 1.12±0.23△▲ 1.14±0.20△▲ 1.01±0.23△▲对照组 60 治疗前 2.35±0.44 2.54±0.49 2.55±0.51治疗后 1.76±0.35△1.75±0.44△ 1.70±0.43△组别 例数 时间 心悸健忘积分 舌淡苔薄积分 神疲乏力积分观察组 60 治疗前 1.97±0.47 2.90±0.56 2.84±0.66治疗后 1.12±0.21△▲ 1.01±0.24△▲ 1.20±0.24△▲对照组 60 治疗前 1.92±0.43 2.98±0.65 2.98±0.75治疗后 1.75±0.31△1.75±0.53△ 1.77±0.64△
(3)WHOQOL-BREF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细则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生理领域评分 心理领域评分观察组 60 治疗前 11.29±1.34 10.78±1.18治疗后 16.76±1.58△▲ 15.86±1.18△▲对照组 60 治疗前 11.34±1.28 11.12±1.32治疗后 14.85±1.57△ 13.83±1.42△组别 例数 时间 社会领域评分 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 60 治疗前 10.37±1.05 10.02±1.05治疗后 14.68±1.16△▲ 13.76±1.02△▲对照组 60 治疗前 10.48±1.12 10.01±1.10治疗后 12.16±1.38△ 11.63±1.04△
(4)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51/60),高于对照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治疗上多采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片,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易使人成瘾,不良反应较大。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范畴,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脾两虚型是本病的常见证型,因人体气血亏虚,致心神失养,不得入睡。患者一般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偶有心悸、胸闷、精神萎靡等症状。治疗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原则。
针刺治疗失眠有其独特的优势。新夹脊穴是毕福高先生本着“根于脏腑,调气为首”的治疗原则,在3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组腧穴。新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旁开各1 寸,横平棘突下,上起寰椎,下至第5骶椎,左右共有30 对。毕福高先生认为,与传统华佗夹脊穴相比,新夹脊穴距离脏腑更近,人体经脉之气更易被激发,更有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气血,使人的心窍得开、心神得醒,最终使体内的阴与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实现治疗失眠的目的[14]。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穴位注射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如付斌等[15]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针刺神门、四神聪等穴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针刺结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丹红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可改善脑缺血,改善失眠、眩晕等不适症状[16];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安情志、定心神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各项细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神疲乏力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阿普唑仑片基础上加用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比单纯服用阿普唑仑片更好,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时间较短、样本数少,对于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失眠的远期疗效还需深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