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023-08-09张羽晖
张羽晖
摘要:随着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深入,阅读的重要性提上了历史日程。然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阅读教学的应试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诟病。为寻求阅读教学有效之路,多文本阅读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在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出发,探索真实课堂中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形式。
关键词:新课程;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大单元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好读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新高考设题也呈现出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在讲授新教材时,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存在的很多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而受到人们的诟病.在这种状况下,学生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思考习惯如何得以养成?学生思维方式如何得到锻炼?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理论研究者和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了不懈努力。
一、旧高考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大量听评课活动中发现,旧高考背景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1)阅读教学目标应试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阶段阅读教学目标是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逻辑,通过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正确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然而,调查发现,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老师门并没有把这个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高中语文课堂上,更多的老师把阅读课上成了“应试课”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多以试卷考试内容作为问题设置依据。一问一答的语文阅读课堂几乎令学生阅读兴趣消失殆尽,课中以问题为导向总结答题规律或答题模式。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教材,一学期下来仅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学生所得十分有限,语文教学“少、费、差、慢”。但在实际考试中学生又学而无获,学而无用,学生阅读兴趣大大减退,从而出现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
(2)阅读教学方法程式化。对语文老师访谈发现,尽管可供选择的阅读教学方法不少,但老师仍以“满堂灌式”的独自讲授作为日常教学的首选方法,至于其他教学方法,多数是在是上公开课或赛课时才会使用。在运用中也是见其皮肉,未见其筋骨,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早已失去了本该有的文学厚度,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也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方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方法不多。多文本阅读作为一种“草根式”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性阅读方法,一方面对高中阅读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初中阅读教学革新提供了机遇.
(3)课堂内外阅读碎片化。笔者在听评课和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二、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师对不同文本的把控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我们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出发,建构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流程.
(1)课前预备,重视阅读文本的多样性。教师具备充足的阅读量是进行多文本教学的前提所谓“多”,其字面意思即为众多、多文本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掌握众多的可供阅读文本,并具备根据学生所需进行选择的能力.一方面,阅读量的大小和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另一方面,阅读和采用何种读书方法也不无关系.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多,教学负担重以及自我学习意识不强等都会影响教师的阅读质量.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不同文本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高中教师应该练习快速阅读不同文本的方法,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阅读方式,为自身的职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2)课中教学,重视文本运用的灵活性。课堂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多文本教学的课堂上更是如此.如何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文本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点.对此,建议首先要恪守教学相长理念,尊重学生发言权。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表现意识较强的时期,较为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为教师在课堂上引发学生讨论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多文本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其次,巧用课堂生成,激发学生思考力.在课堂意外事件发生后,教师既可以顺势而为,也可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教师只有实践多文本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得将课堂事故化为自己可用的资源。
(3)课后反思,重视文本应用的合作性。课后反思既是对课堂教学得失成败的回顾总结,又是对其教学的再设计再完善。对于尚处于探索运用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前期高标准要求自己对成长有益无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从起步阶段就以“反思性实践家”的身份要求自己,在这里,将反思和实践相结合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在反思的结果中进行实践。例如,对多文本选择上存在疑惑时,老师之间通力合作,每位老师探索一种文本,其他老师旁听,进而开研讨会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在不影响教学进程,不耽误学生时间的前提下实现对多种文本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教师间的互相探讨反思能够加深对不同文本的理解。
三、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多文本阅读
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情境要能产生问题,衍生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情境为内容服务,从教学内容出发去创设真实情境。
所以,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阅读实践,首先要结合教学安排,明確核心概念,设计单元任务主题;其次,拆分单元任务,形成每节课相互关联的子任务;第三,依据子任务,设计课前任务、课中任务、课后任务;最后依据任务设计,制定任务单,学生完成设计性任务的学习过程。
构建“多文本阅读”教学新体系,改变语文阅读课堂传统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优化语文课堂,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