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单元创新设计
2023-08-09晁璐
晁璐
一、單元教学主题
通过对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凝练出具备引领性的单元主题——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并厘清与该主题相关的各层级概念关系及单元知识框架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本章的生命观念主要是生命的物质观。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理解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基因是有物质实体的,理解遗传的物质性;再加上对多种伴性遗传现象的介绍,帮助学生较好地认识生命物质的独特性、复杂性,为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打基础。
2.科学思维。用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领悟减数分裂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借助教材中“思维训练 综合概括”栏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思维方法;教材按照科学史的顺序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理论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假说-演绎法;科学史本身就包含科学思维,魏斯曼关于减数分裂的预测及其他科学家的观察和实证,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双亲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预测,发展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以及多个“思考·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引导学生预测不同婚配方式的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情况,了解伴性遗传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社会责任。通过教材“与社会的联系”中低温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吸烟对男性精子的影响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借助“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析辨,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但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冲击和风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借助伴性遗传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伴性遗传理论的应用,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三、单元教学蓝图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通过借助“情境(统领整个单元)--任务--情境(统领学生活动)--学习活动”这一主线勾勒教学蓝图。
单元教学情境:当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基因在细胞中究竟有没有物质基础呢?孟德尔所假设的颗粒状的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的实体?如果是,又存在于细胞中的什么位置?引出单元课题。
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活动设计:
四、单元教学评价
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设计能够准确量化二者达成情况的持续性单元教学评价。本单元的教学评价设计如下:①诊断学生基于对性状、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关系的理解,运用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阐明遗传中所表现出的分离、自由组合等现象的实质,解释新情境下简单遗传现象的水平;②诊断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水平;③诊断学生基于对伴性遗传的认识,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概括,对常见的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伴性遗传病,能够根据双亲的表现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预测的水平;④诊断学生关注伴性遗传理论和相关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判断的水平;⑤诊断学生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水平,实验现象记录及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形成实验结论并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探究成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