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思共享:建设多元“场域”,助力教师成长
2023-08-09方希雯
方希雯
【摘要】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指出,社会场域对个体行为具有塑造作用,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场域,对教师个体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助力职初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可以建设立德树人、抱团式教研、科研先锋、资源共享四大“场域”,以期优化职初语文教师的成长环境,增强职初语文教师的共享意识,提升职初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场域理论;职初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一、多元“场域”建设的背景
场域理论,即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强调个体行为是被社会场域所塑造和影响的,并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和变化取决于个体在特定场域中的互动和角色扮演。而学校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定社会环境,每一位教师个体都将受到该场域的规则、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来适应场域中的规范和期望,以在场域中获得认可和成功。
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就与学校场域的建设密切相关。尤其是刚刚步入学校场域,处于学习、适应阶段的职初教师,因其教学经验及专业能力的限制,更容易受到学校场域的影响。而职初教师又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专业成长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因此建设积极的多元“场域”,助力职初教师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元“场域”建设的路径
(一)以“德育”为导向,建设“立德树人”场域。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长期坚持的目标和任务,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着赓续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培植社会新人的使命与担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学校“余言汉字”职初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始终以“德育”为导向,引导职初语文教师牢铸教育信念,强化教书育人的本职,将师德师风的新要求内化于心,再外显于行,依托各项学习和研究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育人意识。同时,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中不断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和潜在育人元素,旨在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例如在研究汉字“家”时,紧密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家教,将江南第一家的故事融入课程设计,结合《郑氏规范》《诫子书》《朱子家训》等名篇名作传递孝悌为本、勤俭持家,亲仁济众、家国天下的德育思想。
(二)以课堂为导向,建设“抱团式教研”场域。
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学效度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效、优质课堂的构建。学校“余言汉字”职初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着眼于课堂教学,结合学校教师队伍架构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抱团式”教研机制,采用语文学科的“大团体”教研与“老”带“新”的“小”团体教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题教研。教研选题多与教学实践中的真困惑与真问题、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等相关联,与现行新课标和统编教材密切结合。学期初教师亮相课、期中阶段性研讨课、教师培训模名师仿课、期末总结汇报课等等,每一次教研活动,均采取“小”团体内共同研讨,集体备课、磨课,现场随机抽选组员上课,课后“大”团体共同评课,分享心得的形式,力求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由此,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教研引领作用,推动职初语文教师在团体协作、群策群力的教研实践中得到磨砺和成长。
(三)以研究为导向,建设“科研先锋”场域。
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学校“余言汉字”职初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针对每一次教研活动及展示课,鼓励职初教师及时将自己的磨课、授课和研讨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提炼后形成论文。例如汉字研究大幅提升了老师们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汉字研究积累的资料帮助老师在其他教科研活动中拓宽了新的研究角度和路径。同时,团队也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指导交流,手把手教老师们写论文、做课题,引导职初教师善于及时发现和把握教育、教学、教研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开展课题研究。在专家引领、课题成员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力求将课题做细、做透、做实,共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
(四)以平台为导向,建设“资源共享”场域。
“余言汉字”职初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主要借助之江汇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资源的统整和宣发,分享优秀的教学课例、发表相关的专题论文,直击卷入式教研现场、记录听评课感受,定期上传汉字微课及汉字研究感悟等,在素材资源的积累和整理中不断反思、咀嚼,激发思维能力。同时,借助公共平台搭建团队自身的小型资源库,充分利用平台具备的实时收藏、转发、评论等功能,进一步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思想交流,加强团队协作,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多元“场域”建设的意义
(一)优化职初语文教师的成长环境
多元“场域”的建设营造了一个积极的教师成长环境,让每一位教师个体都能在场域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在共同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携手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稳步前行。教师个体与学校场域共生共建,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同思共享,合作共赢,有助于增强教师个体的归属感,在不断的收获与成长中形成价值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最終形成教师成长的良性循环。
(二)增强职初语文教师的共享意识
多元“场域”的建设推动了大量合作共研活动的开展,积累了诸如文本解读、课标解析、课例论文、微课视频等大量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素材。又借助便捷的媒体平台,将群体的智慧结晶进行分享和推广,逐步搭建了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取用非常便利,教师们能够互惠共利,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的分享意愿和共享意识,有助于教师群体的长远发展。
(三)提升职初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多元“场域”的建设赋予每一位教师个体参与其中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得到锤炼。同时,又引入大量优质资源,引领职初教师在各类专业培训与研讨活动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者学习。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丰富教育教学思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职初教师在专业知识理论上不断充实,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得到优化,在教育科研能力上稳步提升,为职初教师的持续生长提供源源不断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