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彩瓷上中西文化的交融共舞

2023-08-09王荍

中华瑰宝 2023年8期
关键词:外销器型瓷器

中国外销瓷器广彩瓷艳丽纷纭,它不仅是中国制瓷工艺的结晶,也是见证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

广彩瓷因历史上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而应运而生。一直以来,广彩瓷都只外销而不内销,因此,它在陶瓷对外输出中担任重要角色,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简单而言,最早的广彩瓷是明代景泰蓝铜丝掐线的填色技法结合由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而创新烧制的瓷器,融合了粉彩和珐琅彩的精髓。广彩瓷的颜料在添加粉料后变稠,又经低温烧制,其色彩艳丽,画面立体,与西洋画风格类似。总而论之,广彩瓷的特点就是紧密的构图及鲜艳凸显的色彩,由此形成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广彩瓷贸易量大,形式多样。从器型和图案来说,其最先出口的是完全中式器型、中式图案,然后是中式器型、西方图案或中式图案、西方器型等,最后基本为西方器型、西方图案。这一转变过程明显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总之,广彩瓷成品无论是纹样、绘画技术还是装饰风格,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造型式多样巧

广彩瓷的器型丰富多彩,“式多样巧”正表明了广彩瓷造型的多样性。由于是来样定制,所以广彩瓷大部分器型设计来自欧洲,十分奇特,在传统中国器型中较为少见。其实在广彩瓷初创期间,器型比较单一,以盘类为主,花瓶等琢器类更是少见。这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外销青花瓷、彩瓷器型则要丰富得多。此时广彩瓷器型还是选用景德镇外销瓷器型,尚未从欧洲专门输入器型。就目前所见清康熙、雍正时期的外销彩瓷,琢器类器物少见,多为盘、碗类的圆器。直到1635年,即明崇祯八年,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制欧式瓷器,至百年之后的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可见广彩瓷器型亦是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尤其是欧洲订单的日益增多发生改变,从而加快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广彩瓷主要分为陈设玩赏瓷及日常使用瓷两大类。陈设玩赏瓷主要是一些瓶类等琢器,器型奇特。如很多瓶有盖,以人物雕塑为耳,瓶类高度一般在20—40厘米,高50—60厘米的偶见,超过60厘米的极为罕见。此外,广彩瓷还有很多动物造型的作品。日常使用瓷主要是果篮、花插、茶具、咖啡器具、调味品器具、奶壶、糖罐、剃须盘、啤酒杯等实用器皿,生产量巨大。有的广彩瓷成套出现,甚至有一二百件乃至600多件为一套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彩瓷的鼎盛时期,即乾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大碗。这些大碗通常口径在20—40厘米,欧洲称之为“punch bowl”,在欧洲及美国市场常能看到,主要用来盛装潘趣酒(英文:punch,有时亦译作“宾治”)。当时,这类器型的广彩瓷之所以外销需求量大,主要是因为其外壁面积大,能绘制大幅纹饰。

此外,外国人非常羡慕中国人儿孙满堂的生活,因此制瓷工匠将这些生活场景彩绘在广彩瓷上,以满足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这种题材的广彩瓷深受西方上层社会的喜爱。由此可见,广彩瓷在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西方绘画相互借鉴

由于广彩瓷是外销瓷,主要输往欧洲,因此制瓷工匠在构思及制作作品时会关注客户的审美习惯,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绘画技术。同时,西方画家在广彩瓷器不断输入的冲击下,也会吸收来自中国瓷画的绘画技巧。

广彩绘画技巧受西方绘画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焦点透视。所谓焦点透视,是指作画时把物象在平面上客观呈现出来,使之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简而言之就是“近大远小”的绘画原理,故又称“远近法”。古代中国绘画则常采用散点透视,画家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需要对画面进行布局,人物远近关系并不需要刻意和现实一致。中国画家追求和崇尚的是性情所致,不在形似,只求神似,不重叙事,唯现神韵。

随着西方对广彩瓷需求量的增多,对其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使广彩瓷能更好地契合西方审美需求,制瓷工匠改进绘画技法,很快熟悉并掌握了透视关系,并将焦点透视统一展现在创作画面中。此外,还有明暗对比法、写实等绘画技法,都是借鉴西方的绘画技巧。

大量广彩瓷外销到西方国家,使西方的瓷器艺术风格慢慢发生改变,从繁复全彩过渡到简约空灵。以纹章瓷为例,虽然同为纹章瓷,但广彩瓷的来样定制却用了十分简约、大面积留白的画风,这种风格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自18世纪开始,欧洲许多瓷器作坊纷纷模仿广彩瓷的风格,一改以往满工满绘的添色加彩做法,而采用广彩瓷留白、简约的表达方法。欧洲知名瓷厂学习中国瓷画的例子很多,如英国波尔瓷厂特意设计出“新广州”风格,以使产品适应中国样式,目的是加强其与中国外销瓷竞争的能力。

除欧洲瓷器风格受影响之外,当时还有很多欧洲艺术家也崇尚东方文化,并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如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绘画中经常出现东方元素,如中国花鸟画、中式服饰等。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简约化、留白手法、小笔触技法等,这都是以往欧洲绘画技巧中没有的,是从东方水墨画、外销瓷上的图样中受到的启发。

当然,促使中西方瓷器和瓷画艺术装饰风格、表现手法融合演变,不单是广彩瓷一家之力,景德镇及其他产地的外销瓷器也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這是全球贸易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

装饰图样充满西方特色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最初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大多不符合欧洲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因此,他们便采用专门订制的方式,在瓷器造型、釉彩和图案上向商家和生产者提出具体要求,这种瓷器又被称为“订烧瓷”。

订烧瓷特别是纹章瓷,是促使广彩瓷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订烧瓷往往“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纹样,充满西方特色。西方传入中国的边饰和主题纹样有徽章纹、船舶纹、人物纹、花卉纹等。

欧洲国家的皇室、贵族、神职人员、商界人物、城市、社团等将代表其身份地位的徽章纹提供给广彩瓷生产者,使其按要求描绘到瓷器上,即为纹章瓷。据记载,为庆祝葡萄牙国王约翰六世加冕典礼,清嘉庆皇帝曾将特别定制的绘有该国国王纹章的五彩盘赠予他。徽章一般多绘于盘心正中,盘边装饰带状纹样、洛可可式纹样等。洛可可风格,以活泼流动的“C”形、“S”形曲线和不均衡的花鸟纹、漩涡纹为装饰特点,奢华富丽。广彩瓷绚丽华彩、金碧辉煌的风格特点正是在洛可可风格影响下形成的。

广彩瓷的船舶纹所描绘的多是18世纪西方船舶、航海及中西贸易来往之事,可作为史料参考。西方人航海者素有描绘自己船舶图纹以作纪念的传统,他们或将船长姓名、船名和停泊日期标志于瓷器上,将此作为礼物送给友人。

广彩瓷纹样中,人物纹最为常见且最为丰富多彩,其题材主要有宗教、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世俗生活、风景人物等。其中,宗教题材的纹样常常表现耶稣的人生活动与大事件,如降生、受洗、受难、复活、升天等场景,这类瓷器多是成套销售,销往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古希腊和罗马神话题材纹样则主要描绘神、半人半神、人和怪物等形象,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诸神间的恋爱故事图案。世俗生活和风景人物题材纹样中,中式纹样多展现中国人家庭生活、宴乐、游玩场景;西式纹样除描绘政治人物及社会时事中的人物形象外,多带有浪漫情调,如情侣游乐、散步、婚礼等场景。

花卉纹是广彩瓷的又一个装饰母题。如上所述,广彩瓷的花卉纹带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植物线条柔软,色彩绚烂多姿。此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花卉纹发生改变,产生了所谓“大洋花”图纹。除了用在广彩瓷上,这些大洋花装饰风格也被运用在广州地区的其他传统工艺中,如传统广式硬木家具,家具的面板边饰上会大量装饰大洋花,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家具,无论从形制、装饰风格都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别具一格,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

广彩瓷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瓷器,因多种因素作用而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和艺术魅力。其既有中国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审美意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器型特点、装饰纹样、绘画技巧上,广彩瓷都呈现出明显的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特征,体现了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

王荍,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教师,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猜你喜欢

外销器型瓷器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