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幼儿学习习惯
2023-08-09张哲哲贵州金沙县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幼儿园
◇张哲哲(贵州:金沙县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幼儿园)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情、角色变化趋势、学习节奏和学习内容的改变,遵循幼儿主体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习惯,促使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一、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育涵盖了与小学生学习有关的多项内容,包括预习习惯、识字习惯、阅读习惯、提问习惯、规范书写习惯。教师要关注幼儿主体性,制定可行的培养方案,使幼儿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进一步缩短。识字习惯是幼小衔接教育中的关键要点,要促使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动机,利用多种方法,提高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儿童诗歌识字、阅读识字等方式下,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的阅读提问习惯,要由教师将充足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幼儿,促使幼儿在充足的材料支持下思考、提问,大胆发言,营造提问式的情境,使幼儿灵活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规范书写的习惯是后续小学生活和学习必备的基础能力,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幼儿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增强幼儿适应学习的能力。
二、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习惯的现状,因为幼儿正面临着转折的时期,按照过去一段时间内学习的形式,幼儿在游戏化的模式下学习,进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后,需要以学习作为主要的形式。在学习和生活之间会产生诸多的碰撞摩擦,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转变过去的习惯。教师可以预先做好衔接准备,促使幼儿把握学习节奏,为幼儿自主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习习惯的教育中,幼儿主动探索、求知,由教师引导,加强对幼儿的正向引导,幼儿将会纠正错误的习惯、做法。例如在课堂上,幼儿出现扰乱课堂纪律、抢答等现象,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教育中得到了改进,教师引领幼儿树立科学的观念,唤醒了幼儿的内在潜能,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强化规则意识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有表达自己愿望的动机,但是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按照班级的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教师要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结合幼儿的习惯和现状,加强实践探究,促使幼儿主动遵守规则。在学期初,幼儿教师就需要贯穿规则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区域活动中的规则、美术活动中的规则。在趣味性的环境中,按照规则学习和生活,培养幼儿自主遵守规则的观念,严格遵循班级的课堂纪律,约束自身的行为。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激励幼儿养成优良的行为品格,以此为切入点,设置激励措施,用激励制度,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渴望被肯定、被赞扬、得到奖励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求知、探索、阅读、提问。例如有良好阅读习惯、大胆提问的幼儿,可以获取奖励小星星、小贴纸,集满了几颗小星星和小贴纸之后,可以兑换奖励;在教师提问时回答问题较为积极的幼儿,也可以获取教师的表扬、激励。在规则意识教育中,用表扬激励机制激发幼儿提问的动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稳步地参与自身行为规范的养成中,树立规则观念,养成优良行为品德。
(二)鼓励幼儿倾听
培养幼儿细心倾听、聆听他人讲话的好习惯,对幼儿进入小学生涯学习中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在与他人交流时的表现,改正幼儿插话的现象,鼓励幼儿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在他人讲话时,不打断,养成细心、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师可以以幼儿好朋友的身份,和幼儿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用赞美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的动作和眼神,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获取幼儿的信任、喜爱。
组织教育实践活动,用木偶、卡通人物等生动的形象,播放幻灯片、电子课件和微视频,集中幼儿的课堂注意力,例如讲解《小马过河》的故事时,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表演,利用课件、木偶等解读小马的困惑、松鼠的机灵、老牛的睿智等特征。促使幼儿一边倾听、一边分析,品味故事内涵,感悟其中的道理,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与他人平等交流的好习惯,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课堂上都能收获知识。
(三)培育幼儿良好习惯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良好的习惯,决定了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适应能力,因为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要从生活习惯的培育切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自主生活习惯,强化自理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在生活习惯的教育中,教师需要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家长展开合作,共同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加强引导、驱动、培养,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早晚刷牙、穿衣服、吃饭、睡觉、叠被子等,促使幼儿在良好的习惯下,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由于幼儿教育模式和小学的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在生活习惯的教育中,渗透自律能力的教育,使幼儿形成一定的自律性,养成自律能力,加大自律训练的力度。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举动,从幼儿上课、吃饭、游戏、上厕所、午休等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和督促幼儿纠正错误的认知、做法。小学阶段的教育,幼儿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除了在课堂上,其他的时间都是由自己支配管理的,没有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游戏、集体上厕所。教师要培养幼儿自律能力,要求幼儿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立刻坐好,停止讲话、交头接耳,而是要集中精力准备上课,将即将学习的课本准备好摆在桌面上,用饱满的状态迎接新的课程。在教师完成了知识讲解下课之后,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序地从教室中离开,进行其他的活动。教师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自律习惯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这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和成长却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幼儿的主体性,促使幼儿掌握生活节奏、学习节奏,强化学习自主性。
(四)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是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落实的一项任务,因为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和教师的头脑中认为分数至上。在这一落后的观念影响下,我国的教育实践常常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科学兴趣的培育,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体现出了明显的薄弱之处,幼儿的创造力、科学素养,得不到正向的引导。教师要改变这一现象,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根基,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用科学教育的形式,改变幼儿的思维、行为模式,提高幼儿科学素养,将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摒弃,引进新思想、新方法。
教师和教师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技能。家长要参与进来,树立科学观念,学习一定的育人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尤其是幼儿被某一事物或现象所吸引时,教师和家长要结合幼儿的探索欲望、探索表现,引导幼儿探索,加入科学探究的行为当中,指导幼儿,协助幼儿,思索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例如在自然环境中游玩时,幼儿提出问题“为什么船能够在水上航行?”,此时家长可以与教师协作,共同为幼儿解答问题,并完成制作小船模型的任务,观察船在水上航行时的特征,驱动学生正确地思考,参与到实践中,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科学习惯,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
(五)合理安排时间习惯
幼儿从进入小学阶段起,就要独立安排自己的自主时间,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准时完成作业任务,这和幼儿园阶段的活动形式不同,幼儿园时期通常是由家长和教师共同督促幼儿完成有关的活动任务。进入了小学阶段,教师不再时时刻刻关注每一名幼儿主体,因此幼儿需要具备独立安排时间、支配时间的能力,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知道该在什么时间看书、活动、完成作业。合理安排时间,是幼小衔接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中的关键内容,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项教学任务。教师要结合幼儿缺少时间观念的现象,加强对幼儿合理安排时间习惯的培养,为幼儿布置任务,让幼儿有具体的目标任务,改变边玩边学的现象。首先要建立起上下课的概念,虽然有的幼儿还不认识钟表,但是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指针,当长指针、短指针到达一定位置的时候,就要开始上课,并且等到指针到达一定位置时,才能够进行其他的活动。在此期间上课时是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的,因为一旦分心去做其他的事,就会耽误学习的时间。因此,要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上下课的概念,强化幼儿任务意识。
有些幼儿在面对作业时会说,“老师,我不想写作业,我想玩玩具”,对于此类幼儿的习惯进行改正,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告知幼儿写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阶段,也是一个人爱学习的表现。激励幼儿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任务,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认识到在恰当的时间内完成一定任务的必要性,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要在该过程中协助教师,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幼儿上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重大转折,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幼儿做好准备,而且还要营造良好的入学情境,鼓励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之心,盼望早一点进入小学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协助幼儿了解小学,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很多的小伙伴以及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幼儿前往小学进行参观,观察小学生在课间操上课时的表现、做法,使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强化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主动地加入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畅想中,激活内在动机。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正确地认识到学习习惯教育的重要性,用鼓励的语言,借助激励教育的功能,促使幼儿改正不良习惯,奠定牢固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