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助推劳动教育创新的实践机制
2023-08-08李畅尹鑫徐洁
李畅 尹鑫 徐洁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交互的教育手段、虚实融生的学习空间,触发了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实践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的内在博弈。构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有利于助推劳动教育以新活力转型重构,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为有力推进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着力破解传统劳动教育發展的短板,亟待从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评价上协同推进,为劳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路径指引,继而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新时代智慧型劳动新人。
关键词 智能技术;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机制
作者简介 李畅,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尹鑫,杭州市西湖区文理第二小学教师;徐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的投入使用,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劳动教育形态,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劳动教育的内容、手段与评价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走向智能化。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紧随时代的跃迁,通过变革劳动教育模式,重塑劳动实践方式、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来应对这种趋势,探寻彰显智能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创新机制。
一、变革劳动教育模式,
引领教育内容智能化整合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变革与优化劳动要素,借助劳动教育手段和劳动过程的迭代,引领了劳动教育的智能化进程。一方面,在智能技术的引领下,传统劳动教育摆脱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依附性,使得师生即使身处异步空间,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参与跨时空、多元交互的劳动实践;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便捷性极大改变和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智能化整合。
(一)智能技术引领劳动教育内容智能整合,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智能化”是技术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它正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智能特质探索社会发展的新方案,同样也成为满足劳动教育内容技术化发展需求的重要力量。处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其内容体系不仅要有普适性的知识导向,还要催生符合人才培养的技能性与素养性的价值导向。换言之,传统劳动教育内容较为浅薄,集中整合在教育者传授的劳动知识与教育对象参与的劳动实践中,如班级值日、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此时劳动教育内容的参考来源于教育者对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自我认知,囿于师生主观条件的干扰,很难建立起科学的逻辑关系和全面的内容体系。随着智能技术的日渐完善,在信息支撑的基础上突出“链式效应”,通过数据化收集与捕获、信息化归纳与整理、智能化分析与决策赋予劳动教育内容一定的整合性,便于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建构。
具体而言,一是在多元分布中关联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依托智能优势,打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际状态与数字化劳动文化课程、劳动创造课程、劳动模拟课程间的关系,对劳动教育内容输出的整个过程做出动态性调整。劳动文化课程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还原劳动的发展历史,调配视频化资源,教育对象佩戴虚拟现实头盔,为学生展现丰富的劳动教育互动场景;同时,虚拟技术也解决了劳动教育场地的局限性。劳动创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面向数据思维的劳动能力,如科学实验、项目探旅、艺术创作等创新性活动。劳动模拟课程是在智能虚拟工厂中,借助劳动工具,深化学生对劳动技能和规律的全面理解。二是在聚焦全局中构建个性化发展模式。诚如有学者所言:“劳动教育要缓解教育内容的根本症结,从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个性化教育。”[1]因此,人工智能下的劳动教育内容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化水平和关注个性化生成。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知识图谱情况,有针对性地形成个性化劳动能力训练模型,精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智能技术助推劳动教育资源深度挖掘,丰富劳动学习体验
随着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师生将数字技术手段融入劳动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书本、电视等传统载体,逐渐适应多样态信息资源,满足全新的体验感,这是智能技术观照下劳动教育资源发展的应然逻辑。智能时代背景下,传统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限制性条件。一方面,学生劳动教育理论的获得主要来自教师的传授,但一些内容较为抽象,简单的单向传输尚未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智能技术视域下劳动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是重要突破点。另一方面,新媒体资源生成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越来越丰富,但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教育资源走向碎片化,做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亦是关键驱动力。基于此,劳动教育资源应该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发挥资源矩阵的功能。
第一,以智能技术拓展资源开发范围。人力资源是关键主体,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主体要善用通信技术拓展资源搜集路径,提升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广度。课程资源是直接载体,依托学习者分析技术,为各级各段的学生匹配合适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劳动教育资源模型。物质资源是重要保障,坚持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式学习方式,校内外配备充分的教学设施,创造完备的劳动教育环境。通过显性与隐性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厚植教育对象的价值根基。第二,打造劳动教育资源聚合平台,凸显时代价值,打造学校和区域资源空间站。从学校平台来看,调动学校、教师、专家的积极性,精心挖掘符合学生兴趣与潜质的教育资源,将收集的微视频、VR产品等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栏目设计,输入到学校网络平台,以形成学校间共享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精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时,应树立整体性思维,紧跟学生主体特征和教学目标取向。[2]从区域平台来看,为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域资源平台应运而生。它侧重将学校资源汇集累积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全面高效深化资源成果,从而通过学校和区域劳动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联为学生劳动技能与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劳动教育手段,
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智慧化实施
劳动教育实践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体验,锻炼学生的劳动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最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传统劳动教育通常囿于有限场地及安全要素的考虑,多以课堂教授替代服务型和生产型劳动实践。以智能技术创新劳动活动形式,可以实现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的无缝衔接,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一)從具身劳动向智慧劳动,塑造人机协同的劳动育人生态
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打破了劳动知识理论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空间隔阂,通过虚实交互的智能仿真劳动平台,实现了现实劳动空间与虚拟劳动场域的深度融合。而真实性、探索性、创造性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要求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将智能化应用带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具身劳动实践和虚拟劳动空间中,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在身心交融的劳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基于智能技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时,既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劳动认知,增强劳动情感;同时,也要努力打造符合现实场景、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虚拟劳动实践平台,开发多模态劳动实践资源,让学生在贴近现实的劳动情境中,利用多感官交互、人机协同掌握劳动实践的方法与技能。此外,应促进虚拟劳动实践与学生真实生活的有效关联。诚如有学者指出:“虚拟和现实的偏差导致了学习者谬误,即虚拟和真实之间的失切性导致学习者产生认知偏差。”[3]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智能技术的交互优势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以激发其劳动兴趣,浸润其劳动情感,从而让学生在人机协同的劳动学习生态中提高劳动智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凸显劳动实践的个性化发展诉求
劳动教育实践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意识、担当劳动责任、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智能技术通过影响劳动教育活动形式,满足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创造的发展诉求。相比较而言,传统劳动教育活动受制于场地、工具等应用性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劳动实践活动的缺失,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劳动认知与应用的割裂。故而,劳动教育活动需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将活动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凸显出来,让学生适应智能技术+劳动教育的活动模式。
劳动教育活动的智能化开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积极搭建沉浸式场景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干预与引导。软件开发平台为应用场景虚拟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虚拟实验室、小菜园等。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虚拟劳动工具,动手操作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学生通过个性化的交互页面,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智能分析技术全程采集过程性数据,当学生操作遇到问题时,分析系统立即弹出反馈,增强了劳动教育反馈响应的科技属性。另一方面,各方主体要充分发挥智能化优势,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拓展劳动教育的活动开展空间。[4]家庭是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树立以劳育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活动的乐趣。例如,挖掘数字化学习资源,父母与孩子线上学习简单的农事技能。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将知识与劳作相结合,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社会教育是传递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具有补偿性的特征,即根据社会发展所需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活动形式。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可结合智能硬件设施创设智能管理系统,增强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质性效果。
三、深化新型劳动教育评价,
推进评价结果数据化反馈
劳动教育评价的初衷在于探寻以劳立德、以劳强智、以劳健体、以劳化美的成人之道,从而达成“五育并举”的教学目标取向。其本质是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性做出判断。据此,应充分把握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变革,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与改进功能,实现劳动教育评价的突破创新。
(一)共享评价权利,打造动态调整的劳动评价体系
传统劳动教育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评价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班主任往往根据学生在校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而忽视了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综合表现,致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其主动性的发挥。然而,“多主体共同主导评价是劳动教育评价活动共同心理建构属性的本质要求”[5],因此,应共享评价权利,避免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鼓励师生、家长等评价者积极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展示,根据学生作品的创新性、完整性等维度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判断依据。具体而言,评价者依托情境感知技术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同时对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导,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劳动素养。此外,多元评价主体之间也要合理确立评价权利的边界,从而建构起适时调整的动态评价体系,使得劳动教育评价能够充分考虑不同劳动情境下的劳动要素指标比重。譬如,学校作为劳动教育考核的主要场所,除了实施专门劳动课程以外,还要倡导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因此,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力量;而在一些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则要强化家庭和社会力量的话语权,真正打造劳动教育评价的群言堂,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客观、公正。
(二)坚持学评互融,建立多维化劳动教育评价标准
当前只重知识考察、技能展示的外源性劳动评价,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将个体外在于行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忽视了个体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内隐性表现。而劳动教育具有具身认知的特点,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获得劳动体验,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观。[6]因此,应以学评互融的方式,将劳动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评价相互融合。
首先,应丰富评价模块,转换单维化的劳动教育评价内容,以优化劳动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劳动教育的目标已不再限于对劳动情感的单向培养而是以整体的、综合的、协同的素养形式呈现。”[7]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智慧平台的智能优势,构建立体多面的活动版块,如科研创新类、种植劳作类、社区服务类等,以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习得、劳动技能训练与劳动习惯养成方面的动态情况。评价模块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时代变化及时增减内容体系,以便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精准契合。其次,由于“劳动是深深根植于个人身体与特定劳动情境的整全实践”[8],因此,在确定教育评价标准时也要体现“身心合一”的原则。一方面,借助智能传感器进行的感知、互动,对学生身体感官的能动性进行反馈;另一方面,身临其境的虚拟劳动空间中的活动设置,要将学生的身体、认知、情感、意志、品质都纳入评测范围,从而让劳动教育评价真正指向学生的高阶劳动思维的培养、良好劳动品质和习惯的养成。
(三)善用技术嵌合,助力个性化劳动评价方案生成
传统劳动教育评价往往由教师从简单的语言表扬入手,因而学生无法获得完整而个性化的评价。为此,应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评价方式的瓶颈,探索兼具过程监测与全面发展之长的评价系统。
首先,应基于人工智能创设数字化评价平台,通过建立用户数据库,克服量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大数据挖掘、可视化追踪技术通过采集学校、家庭、社会公共场域等不同时空下学生的劳动素养表现,描绘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并能以关联、聚类的方式,为学生自动匹配个性化的评价模型,实现学生劳动素养表现信息的全域采集。全面观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向度,同时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关键节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劳动教育定式评估、粗放式评价的弊端。[9]其次,在劳动教育课堂中可以通过借助人脸识别等技术,帮助教师观测学生在劳动课堂中的投入度、记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为学生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的同时,便于学生结合反馈报告适时调整劳动实践内容与进度。再次,利用智能算法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在评价数据的多次反馈中检验并调整劳动教育方案,降低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的主观偏差,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王海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03-107.
[2]乐晓蓉,樊熙奇.智能时代劳动变革与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1):99-105.
[3]沈阳,逯行,曾海军.虚拟现实: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篇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授[J].电化教育研究,2020(1):5-9.
[4]方亮.劳动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内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5):114-120.
[5]陈静.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三重逻辑[J].中国考试,2021(12):10-18.
[6]顾建均.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9).
[7]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81.
[8]张家军,吕寒雪.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变革:缘起、挑战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2(6):35-42+79.
[9]宫长瑞,卜凡钦.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的图景展现及其实践策略[J/OL].重慶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2023-06-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0.C.20230309.1634.006.html.
责任编辑︱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