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的全英文专业课教学设计

2023-08-08张洪智葛智凌一峰肖一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

张洪智 葛智 凌一峰 肖一冰

[摘 要] 针对高等学校全英文专业课的特点与教学现状,以“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课程为例,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教授、内化吸收、研讨和考核等教学设计,以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任务量和学生的听课负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开阔学生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国际视野。通过总结对分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土木工程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英文课程;对分课堂;水泥与水泥混凝土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程材料类专业课全英文课堂教学改革——以‘水泥和水泥混凝土(英语)为例”(2021Y114)

[作者简介] 张洪智(1990—),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绿色、智能水泥基材料和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葛 智(1977—),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与水泥基功能性材料研究;凌一峰(1989—),男,浙江绍兴人,博士,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绿色胶凝材料与混凝土路面铺装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4-0110-04 [收稿日期] 2022-05-19

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为此,教育部倡导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全英文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在国内高校得到广泛推广[1]。与此同时,我国建筑公司和设计单位承担了大量海外土建工程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道路基础设施,因此,土木工程专业亟须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等能力,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能够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高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2]。

目前,全英文专业课多照搬传统中文专业课程的教授模式[3]。受到语言壁垒的限制,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4]。本文以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全英文专业选修课“水泥与水泥混凝土”为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任务量和学生的听课负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5]。

一、“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课程设置情况

“水泥与水泥混凝土”全英文课程是山东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选修课,共24学时,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主要讲授水泥基胶凝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性能及施工等,着重培养学生对混凝土材料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使学生掌握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参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本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全英语授课,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使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总结发现“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语言。语言是专业课全英文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这里的语言问题涉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就教师而言,虽然目前全英文授课的高校教师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但其全英文教学能力普遍低于英语课教师[6]。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部分教师的英语口语不好,带有地方口音,大大降低了全英文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虽然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但缺乏专业英语训练,特别缺少对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7],这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听不懂专业单词,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

2.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由于教学过程全程采用英语授课,学生的部分精力需要分担到对于英语的理解上,知识接受效率显著降低[8]。若保持课堂教学内容及节奏与中文课堂一致,则大大增加了学生紧跟教师思路的难度;若降低讲课速度,则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更难以进行知识拓展,深入讲解专业知识。对比中文授课和全英文授课模式下的学生专业水平发现,全英文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同年级中文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水泥与水泥混凝土”教学设计

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讲授、内化吸收和研讨[5],其主要创新点在于将讲授和讨论有效分割,并在两个环节中间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现内化吸收。其中,讲授过程为先导,以教师精讲为主,主要针对学习内容的理论框架、内在逻辑和重点及难点等做主线性讲解,而对于一些具体细节、现实案例和存疑问题在随后两个环节进行学习提升。内化吸收过程是衔接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其重点在于分配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资料,使学生独立进行个性化消化吸收,有準备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在教师的掌控下,研讨环节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效果为主,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深化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能力拓展提升的重要环节。

《高性能混凝土》是“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课程的最后一个学习章节。其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用英文描述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性能特征,掌握设计原理,理解其材料组成和各组分的作用,明确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以该章授课内容为例,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梳理关键专业词汇及常用形容词、动词,建立“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课程专业词汇库。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章节的单词学习,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前作业,检查词汇学习达成度,特别强调长、难关键单词的学习,如“superplasticizer”代表高效减水剂,“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对应辅助胶凝材料。另外,作业可反复作答,得分90分以上视为合格;否则,重新答题,直到合格。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讲授环节。第一次上课时间为2学时。通过提纲挈领地讲述学习目标及内容间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建立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主要讲授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力学性能特征、基本设计理论(紧密堆积理论),以及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制备工艺。以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过程为例,串联本节知识要点和框架,具体如下:(1)1918年,人们首先认识到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即低水胶比能够提升混凝土硬化后的密度,进而提高材料强度。然而,低水胶比带来了混凝土低流动度的问题。(2)19世纪70—90年代,减水剂解决了低水胶比条件下混凝土流动度的问题,硅灰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高强混凝土。但是,高强混凝土具有更高开裂的风险,并不能称之为高性能混凝土。(3)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粉煤灰、矿粉等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推广应用以及紧密堆积理论的提出,中和了硅灰和减水剂带来的开裂风险,同时能够实现混凝土强度高,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混凝土。通过明确高强混凝土中各组分对于混凝土材料的作用,传达材料组分与结构决定性能的思想。同时,课后留给学生“为什么高强混凝土会有高开裂风险?”“为什么辅助胶凝材料能在降低开裂风险的同时保证混凝土的高强度?”等思考作业。由于在前面章节已经教授了普通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机理和材料组成(包含辅助性胶凝材料),因而学生可以结合前面章节的知识点回答这些问题。

3.内化吸收环节。课后,学生根据教师讲述的逻辑思路和知识框架,通过课后学习资料,将所学内容填补到框架内,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视频和文字内容自主学习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浇筑与养护工艺;根据学习资料,整理学习笔记,完成课后作业。此环节时间为一周。

4.研讨环节。第二次课的上半小节的前30分钟,要求学生4人一组,围绕作业进行讨论,复习学习资料,互相解答并展示各自的学习笔记。之后,完成以下事项:(1)每组推荐一份学习笔记进行讲解、展示。(2)讨论存疑问题。(3)在提纲范围内为其他小组准备一道问题并将答案交给教师,用于组间竞赛。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讨论,只对小组讨论进行观察。上半小节后20分钟,要求各组学生展示学习笔记,教师进行点评。课间,教师对组间竞赛问题进行整理,并评估问题及答案的合理性。下半小节前2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针对各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答疑。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不断地强调重点和难点,复习知识点,以达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下半小节后25分钟为小组竞赛阶段。各小组轮流用英文发布问题,并由其他小组用英文进行回答。上述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巩固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5.考核环节。根据课前专业词汇达成情况(20%)、学习笔记完成情况(40%)、组内讨论表现(20%)、小组竞赛排名(20%)等进行考核评价。首先根据课前专业词汇达成度情况进行打分,若完成课前答题考核则记为满分,否则记为0分。其次根据学习笔记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总分为40分。再次组内讨论表现是根据教师主观观察进行打分,参与讨论或对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者均可得分。最后根据小组竞赛排名,依次给予组内成员20、18、16、14、12分。基于此,最终将本单元考核成绩折合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

三、讨论

对分课堂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任务量和学生的听课负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语言问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完成专业词汇库的学习和测试,能够保证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水平满足听课要求,在教师教授环节听懂学习目标及内容间的逻辑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明确学习内容,建立知识框架。通过课下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另外,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进一步拓展,同时进行了必要的英语口语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开阔了学生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国际视野。吸收环节的作业和学习笔记,以及研讨环节的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竞赛为考核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对分课堂教学形式对于全英文专业课教学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准备过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和内容有所减少,但课程的准备时间有所增加。(1)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梳理教学内容的理论框架、内在逻辑和重点及难点,从而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形成知识框架。(2)需要精心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在保证英文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中文辅助教材,同时录制相关视频,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3)需要设置难度梯度更加合理的作业题目。作业以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考查为主,辅以综合运用和提高扩展型题目,同时设置与工程案例相结合的开放性题目。

2.研讨过程。学生是研讨环节的主体,教师是研讨环节的观测者和倾听者,在给学生表现打分的同时,要了解學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的体会和遇到的学习难点。同时,教师应该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保证研讨环节有序、高效地进行;学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难免存在对学习资料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因而师生应在集体讨论环节,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在观测与倾听中发现的问题。

3.考核过程。对分课堂的重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内化吸收,因此,考核过程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阶段,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达成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授和研讨效果。

结语

本文以“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存在的语言和教学方式等问题。基于对分课堂教学理念,设计了教学案例,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任务量和学生的听课负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开阔了学生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国际视野。最后,本文总结了对分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保障了授课过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翟良锴,胡晓夏.中国高校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53-54.

[2]王叶娇,曾玲玲.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地基处理”全英文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148-150.

[3]宁国庆.探索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对全英文课程的课堂理解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117-118.

[4]付红,徐田柏.对分课堂中师生角色分析及实施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06-308.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6]黎江玲,徐健,侯自兵,等.材料類专业课传热学全英文授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20(1):38-39.

[7]张虎,常永勤,强文江,等.材料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6(4):18-20.

[8]曹霞,王建生.试论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2(9):94-95.

Teaching Desig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in Full English Based on the PAD Class: Taking Cement and Cement Concrete as an Example

ZHANG Hong-zhi1a, 2, GE Zhi1a, LING Yi-feng1a, XIAO Yi-bing1b

(1. a. School of Qilu Transportation, b. Undergraduate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02, China; 2.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English, PAD class was introduced to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Cement and Cement Concrete. Processes involving 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lighten the burde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roposed teaching plan does not only improve the specialized English skill of students but also broaden thei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cement and concrete. In the end, cau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practice of PAD class were put forward. It is expected that presented work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English in civil engineering.

Key words: English course; PAD class; cement and cement concrete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在《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探索:基于微课和对分课堂的思考
“对分课堂”在《饭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包装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