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素养实施路径
2023-08-08雷丽丽
雷丽丽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了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案例,从诗词之语言、诗词之诗性、诗词之韵味和诗词之时空四方面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在高中开展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架空核心素养理念、应试思维主导教学和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两大问题。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从重视诗词之语言,对接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词之诗性,对接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察诗词之韵味,对接审美鉴赏与创造;延伸诗词之时空,对接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古诗词文化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它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众多文化遗产里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成为在全球文化共融背景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阶段,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所强调的,高中阶段的教师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理解和品析诗词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底蕴,将古诗词教学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相结合,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切实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高中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总体教育目标下必须承担的一部分責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大特点:它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具有综合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2]
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课程,其中古诗词具有多元的价值。博古才能通今,古诗词的教学任重而道远,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来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古诗词教学中找到一个教学的“抓手”,同时解决好“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力求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自古以来,古诗词的美一直备受人们推崇。欣赏古诗词之美,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诗歌在韵脚上形成的音乐美和在句式上形成的结构美,而且可以让人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对意象的组合形成一幅美好的意境图,从而获得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就高中教学而言,开展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注重语言简洁、精炼,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注重对文字的推敲、对韵脚的设定和对对仗的安排。《言语教学论》中曾指出“学文章即是学言语作品,学言语心智技能和言语智慧”。无论是心智技能,还是言语智慧,都需要关注言语形式,探究言语文字背后的奥秘。在古诗词教学中,在诵读基础上教师重视对古诗词中词语的研究,通过对词语进行反复地推敲与替换练习、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字特色、适当仿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有利于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注重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的思维习惯,善于从语段、篇章中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梳理概念、探究文字背后的意蕴。叶圣陶曾说“言语的准确在于思维的正确”,锻炼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与其它诗词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发展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的培养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来进行。诗词是一种文学,文学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诗词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鉴赏语言美的主要对象。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古诗词内容、主旨和手法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对古诗词进行思辨性阅读,进而有效呈现学生对待古诗词的态度和蕴含的情感,逐步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有利于强化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我们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古诗词作为数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它言简义丰,用极为有限的字句表达丰富的内涵。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意义、感知情感和体验文化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便于学生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合理地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增强他们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虽然古诗词历史悠久、价值多元,但由于与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甚远,加之古诗词本身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依托的历史背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教师架空核心素养理念,应试思维主导教学
从课程标准来看,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诗词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将古诗词教学局限于一味地讲解诗词的意思、分析诗词的写作手法和品味作者的感情,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入了解。甚至有些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解题、答题上,将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古诗词分解地支离破碎,抹杀掉古诗词的美感,忽视古诗词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引导。这样的教学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架空了语文核心素养理念,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目标。
(二)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高中古诗词的篇目内容相对于高中、初中而言,在字词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产生了较强的畏惧心理,多数学生将学习停留在机械地记忆、不停地做笔记上,思维被固化,以至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日渐低落,对古诗词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也越来越低。
四.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诗词之语言,对接语言建构与运用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古诗词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作者在创作时需要仔细推敲语言文字,恰当运用写作技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角度对古诗词的语言技巧进行分析。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通过范读、播放朗诵音频和学生比赛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关注作者感情,适当展开联想、想象,注意语调、顿挫、重读等方面。如在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时,首先明确苏轼词作整体上呈豪迈奔放、奋发昂扬的特点,朗读时应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在朗读抒发作者对人生感叹的词作后五句时,朗读的感情应沉郁、低沉,而又不悲凉。此外,因为苏轼的词时而高昂激越、时而凝重沉稳,有种内在的节奏美,所以在朗诵中“大江”“浪”语调较高,“东去”“淘尽”语调较低,语调整体上呈现出前高后低状。
古人在作诗时非常重视语言技巧的使用,因此笔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从语言技巧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学生领会该词中作者借景抒情、怀古抒情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教是为了不教,学习的本质是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言技巧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将习得的语言知识付诸实践,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对该词进行仿写,以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理解诗词之诗性,对接思维发展与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文活动总结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4],语文课程能否促成学生内在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发学生去“想”,即“思维”。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思维,教师可以从诗词的情感、结构和手法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诗词之诗性。
诗言志是古诗词亘古不变的追求,历年历代诗词都是古人表露内心情感、抒发个人心志的最佳载体。笔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该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当时四十五岁的苏轼由于用新诗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罗织罪名而遭贬谪,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法排解,于是通过四处游山玩水的方式排解忧情。写作本词时,苏轼正好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面对壮丽的风景,追忆起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对自己怀才不遇、时光易逝发出了深深的感叹。然而,现实的困顿并没有使苏轼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笔者在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以词作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出发,感受作者情感生发的缘由,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解析词作的立意,探究苏轼豁达的精神。
古诗词语言精炼效果的呈现除了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外,对词作结构的布局也必不可少。因此笔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察该词的结构,即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三维一体洋溢出苏轼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山水的那种豪迈、旷达的情感。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中,除了关注诗词的情感和结构外,还需要关注诗词的艺术手法。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不仅从“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发问,而且引导学生从“为什么要这样用?有什么效果?”角度對全词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丰富学生对豪放词风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的认识、理解。
(三)体察诗词之韵味,对接审美鉴赏与创造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说明: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培养高尚的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5]在古诗词鉴赏中,可以从挖掘语言文字之美,意象、意境之美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美三方面具体对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要求。
其一,挖掘语言文字之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感受该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外,还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惊”“拍”“卷”等字加以赏析。如“惊”字既写出了波涛的声势浩大,更写出了波涛给人强烈的心理感受。
其二,挖掘意象、意境之美。因为意象是有限的,所以古人在创作时很重视意境的构造。意境不受篇幅的限制,可以借助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方法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教师借助“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岸”“千堆雪”等意象,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这些意象,再集合个人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词作所勾勒的雄壮、绮丽的江山意境图,从而领会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想上的旷达。
其三,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美。古诗词创作既是作者情感的生成与表达,同时在其背后还蕴含了多样的人文价值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结合当下人们急功近利、抗压能力差和心理问题日渐严重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该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审美功效,通过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从而形成以旷达的态度面对坎坷的内在精神。
(四)延伸诗词之时空,对接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具体表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和关注、参与当代文化。[6]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加强古诗词文化常识两方面着手,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首先带领学生重温《中国诗词大会》集锦画面,让学生在视听方面领略古诗词的风采。然后通过聆听音频、朗诵比赛和绘画意境图等形式,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点燃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透过古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习得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词、作者、写作背景和文言知识等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课后为学生提供苏轼其他作品,他人对苏轼的评价,与苏轼一样旷达的陆游、辛弃疾等拓展材料,这样使教学更具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一个热爱古诗词的民族应该是富有理想的民族,诗让人感悟人生、体味人生;诗能净化精神,使人升华到高尚的境界。”[7]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可以从诗词之语言、诗词之诗性、诗词之韵味和诗词之时空四方面对接新课标提出的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推动高中古诗词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不过,在探讨古诗词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只是做了初步尝试,以后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2][4][5][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4,55-58,63.
[3]鄭桂华.高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8]宋正福.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09(18):23-24.
[9]沈国全.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阅读题测评的思考与实践——以高考语文全国卷(2018)、上海卷(2017)中古诗阅读题为例[J].考试研究,2019(1):65-77.
[10]汤美仪.高中语文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2018(11):106-107.汇,2018(11):106-107.
(作者单位: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市珠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