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与策略

2023-08-08聂珊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教学误区古诗词教学

聂珊

内容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和原则被广泛使用。写作这篇论文就是从古诗词教学的着眼点出发,点出当下语文教师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就如何将“知人论世”灵活运用其中展开论述,充分发挥“知人论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 教学误区 教学策略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份子,对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其他文体一样多是社会时代的折射,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有些教师为了使古诗词教学更加轻松有趣,让学生能够快速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情感,便广泛使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将其作为赏析作品的突破点,感知作者心灵的方向灯。但许多教师在使用这一方法上出现了使用误区,没有真正发挥“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解读教学中的价值,正确掌握这一方法的使用策略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挖掘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运用误区

“知人论世”法作为现代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解读文本的方法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不同的教师对其法的运用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此法,但由于许多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不同、语文专业素养不同、备课的充分与否等原因在运用此法上存在以下误区。

1.滥用“知人论世”缺乏针对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境遇心情不可分割。每位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存在某些教师将“知人论世”作为必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只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拼凑课时。他们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并没有考虑该如何选取资料才能将课堂变得高效,而是习惯性在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后不加选择地告诉学生,无论在哪堂课,这堂课是否有必要将“知人论世”运用其中,查找的资料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词。事实上,在高中阶段我们学过许多作品的作者都是我们在初中就已接触过的文学大家。比如在初中学习李白《行路难》和《将进酒》这两篇文章,老师会详细透彻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学生也已经熟记于心。但许多教师在高中阶段教授《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篇文章时仍会花费大量时间全面地介绍李白,这样重复学生已经知晓的知识,不仅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会降低课堂效率。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没有合理选择契合每首古诗词相关的“知人论世”资料,而是一概而论,将这一方法用于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的僵化滥用,那么就无法加深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理解。

2.机械运用“知人论世”而缺乏目的性

有许多教师认为,“知人论世”就是知其人、论其事,只要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人生态度和他们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能够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其实这便是许多教师对于这一方法的误解,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教师缺乏教学智慧,一上课首先把作家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等直接告诉学生,会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等到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时,学生就会将讲解的史料和诗词的内容生硬联系在一起,会把从教师讲解的史料中所归结出来的作者思想生搬硬套地赋予文章,这样做会让学生的思维受限,无法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也不能让他们通过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去感受作者在诗词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时间长了,同学们在面对熟悉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时,就会无意识地的把知人论世机械的贴在作者身上,缺乏深入文本的思维。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豁达洒脱”。有的则是机械的贴在了时代身上,比如东汉末年便是“白骨露于野”,当学习南宋的文章便是“山河破碎风飘絮”。[1]这些都是由于教师将知人论世的动态方法转化成了固定的标签。这样标签化的解读方式虽然能够指出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但是却脱离了文章的文本,长久下去,会降低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失去解读诗词学习的乐趣。

3.“知人论世”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知人论世目的就是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若只是停留在这一文学理论名称的解释上,就会对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概念感到模糊,教师运用的时候也会产生许多不当。古诗词较难解读主要是因为诗词中含有深刻的意蕴,而意境是一种审美意象,往往会给读者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有的教师对“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理解得过于古板,生搬硬套在课堂中,将这样艺术性的活动变成一种循规蹈矩的模式化活动。古诗词学习跟其他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学习不同,古诗词作者常常会用到各种用典、互文、倒装等修辞手法,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含蓄委婉。但许多教师仅仅将“知人”理解为介绍作者相关的资料,“论世”就是向学生介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没有仔细研读文本认真考察,就把和文章关联不大的“论世”用来解释“知人”,更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将“知人论世”流于形式,在古诗词课堂上对着作者的生平经历照本宣读,大而化之,像例行完公事讲解后直接进行下一个教课环节,这样不仅让教学环节衔接的十分不自然,而且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仅仅把“知人论世”作为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点缀,虽然能够让学生对于作者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得这一方法在学生学习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并无实质性的帮助,还有的教师过分的运用知人论世,由于解说的过于刻板而削弱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意蕴美,无法让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真正发挥的价值。

二.“知人论世”运用策略

面对某些教师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上所存在的误区,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最大效率的发挥这一方法的价值。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积累相应的文学知识,做到始终从文本出发,恰当地安排“知人论世”在一篇文章中运用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它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立足文本、理解内涵

王阳明先生的一篇著作《门人陆澄录》中提到:“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2]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把握的重点是文本,从文本内容提供的信息出发,在备课之际紧密结合要讲授的文章,确保在课堂上不会随意发挥导致讲授内容脱离文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主动查阅资料选取合适的内容作为知人论世的题材。比如讲授杜甫的《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此时的中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他们的心理可能在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对杜甫的认识也许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作品的风格是沉郁顿挫。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绝不能对杜甫进行笼统的介绍,一定打破同学们的传统观念。先介绍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背景,表达的是祖国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让同学们认识到杜甫的文章并不全是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文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品读的能力,并在学生有了切身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树立知人论世观念,养成预习时就积极查阅文章相关资料的习惯,逐渐提高阅读、理解和鑒赏古诗词的能力。古诗词产生的时代距离我们十分久远,它们的产生离不开它们的时代和写作主题的思想风格个性,所以学生在面对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时会较难把握,而“知人论世”则有效的缩短了诗词和学生们的心灵距离,帮助他们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其蕴含的独特魅力。我们在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时要考虑运用的时机,对于较难理解的篇目,教师就需要先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比如《离骚》,它的文章典故较多、文辞生僻。这就需要教师先介绍关于屈原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但是有的诗词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之后再进行一个大概介绍,结合学生不太理解的诗句介绍相关的知人论世,这样所要达到的效果更佳。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这篇文章的序中就有简单的背景介绍,他的诗歌语言简易明白,学生在整体感知后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文章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存在困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功能适时的知人论世,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创作时代背景,此时他因为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刺史,又因为两首诗二度被贬成为江州司马,此时他远离亲人朋友,心境悲苦。这样就能够让同学们加深对本篇文章的情感,理解白居易的愤懑之情和对琵琶女的深刻同情。

2.巧设情境、融汇古今

知人论世最重要的是依托文本。王富仁说:“文本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读者从自己的文化时空向作者写作该文本时的文化时空转移,并逐渐深入到作者写作该文时的心境和情境中去。”[3]情境教学法是学习古诗词惯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文本中的意象,去感受文章呈现出来的形式感和表现力,立足诗词本身所展现的事物、人物、场景去探究诗词文章的深处。当教师将学生带入到由文本所构建出来的一个独一无二情感空间中,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文本,感悟诗词的美。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师在讲解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不需要对诗中“范张鸡黍”“菊花之约”等典故进行讲解,若是将这一类的史料先入为主的介绍可能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直接阅读文本可以让同学们对于文章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同学们进行学习的引导。陶渊明的诗词中也有大量菊花的意象,那么陶渊明和孟浩然笔下的菊花有什么异同。再比如就诗词的内容而言:诗人既然已经说了“绿树村边合”那么下一句又为什么要写“青山郭外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同学们逐渐的深入文本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再通过适时的典故解读让同学们感受到仿佛置身情景之中,教师就是通过意象的解读、适时的知人论世来带领学生走进诗词,还原诗词所营造的美好场景。将存在于现代课堂的学生带到古代诗词描写出来的意境之中,在他们之间搭建穿越的桥梁,用“知人论世”法将他们紧密联系起来。

3.把握时机、画龙点睛

余映潮老师说:“大凡陌生作家的名作,大凡名家的经典作品或名作中的节选,都需要讲究背景资料的铺垫。”[4]面对不同的文章,知人论世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选择知人论世时机的能力。有的课文原本就是以时代背景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在讲解这一类的文章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背景介绍,否则学生就会有阅读障碍,无法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雨巷》,学生在最开始接触这首诗时会读不懂“雨巷”这个意象,那么作者寄托在诗歌中的深刻情感学生也无法挖掘出来,面对此等文章就需教师上课初始就对文章背景进行一个整体介绍。其次有些文章在学生初读后能对作者的大概情感有一个认识,但是对文章中的某一句、某一段话或者是某一个典故存在疑问,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在读完这首诗之后就能看出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山河、报效祖国的宏图伟志。但是读到“年少万兜鍪”就可能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知人论世进行讲解,少年孙权有勇有谋,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就是希望和孙权一般年少有为,这其中也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最后就是有的诗词非常浅显易懂,学生可能读完之后就能够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面对这样的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再进行知人论世,比如杜甫《春望》,读完学生们就知道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于国家凄惨破败饱含兴衰感慨,写出了诗人牵挂亲人、心怀天下的情怀。适时的知人论世能够激情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同为祖国的一份子,祖国的兴衰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通过一定的知人论世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

4.依据学情、恰当使用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需要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备课诗词的时候,需要分析哪些东西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有哪些知识是学生不明白还没有学会。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储备去恰当的选择知人论世的内容。这样会帮助学生们将新旧知识有效的衔接起来,杜甫的《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名诗,这首诗主要是咏史怀古,之前同学们学过《登高》与《春望》,对于安史之乱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初中时期学生也学过《出师表》,对于诸葛亮为国报效的政治愿望和他对于刘备一片赤诚之心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在对该诗进行知人论世介绍相关背景的时候就要有选择的进行,对于学生们已经了解掌握的就不必多費口舌,需要教师扩充其他的知识,在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深化同学们的认识。中学生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对课堂水平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学习诗词教学时期待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环节,教师若是想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课堂上呈现更加丰富的内容,便可以采用播放短视频或者学生之间知识积累竞赛的方法,通过这样适合中学生心理的有趣的方法来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让同学们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加语文诗词学习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词,他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知人论世法是中学语文诗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品味作家的文学语言,还能够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作家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了作家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虽然这种方法被中学教师广泛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但一些教师在使用这一方法上存在误区,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学情有效运用。知人论世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最大效率地使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将古诗词教学发挥极致。

参考文献

[1]胡丹.“知人论世”的误区和超越[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8:51-55.

[2]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3]周玲.“知人论世”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课外语文,2019:113-114.

[4]余映潮.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3:43-44.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教学误区古诗词教学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