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青铜葵花》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

2023-08-08杨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顺应论

杨欣

内容摘要:本文从顺应论出发,探讨译者汪海岚(Helen Wang)对《青铜葵花》中国文化元素采取的翻译策略。作为在国外影响较大的儿童文学译作,译者在翻译交际语境因素下做出顺应性选择,不仅能有效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儿童语言特征,并且对原文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灵活的翻译处理,有助于推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青铜葵花》 顺应论 中国文化元素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1]。从顺应的角度看,翻译也是一个对原语和译语的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更为复杂,“具有多种选择组合的性质,做出选择就是为了顺应多层次、多维度的翻译目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翻译的功能”[2]。而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译者就充当了审视、界定、判断和执行的角色。自五四时期以来,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蓬勃发展,其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汉译也占据一定比重,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无论是外国儿童小说或是儿童绘本的汉译数量都大大增加,这些译作对国内儿童的成长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对外推介发展十分缓慢。在这缓慢的发展中,曹文轩作品的外译可谓一枝独秀。《青铜葵花》作为曹文轩在西方国家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的翻译至关重要。2017年以来,对英国翻译家汪海岚(Helen Wang)译作的探讨和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主要从生态翻译学、传播理论、对话理论、伦理学、翻译学等角度展开,但是只有少数研究者从儿童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方法的审美表达角度进行研究[3]。因此,本文在顺应论视角下对儿童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一.“四字结构”词语的翻译

在《青铜葵花》中,曹文轩使用相当多的四个字符的短语,使源文本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众所周知,“四字结构”词语是汉语中独特的现象,它形式整洁,结构紧凑,在词汇层面上产生美感,符合“适当、美观和紧凑的美学标准” [4]93。它不仅准确、精炼地表达意思,而且在形式上为读者提供一种审美愉悦感。但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构词方式和语法结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汉语具有意合性,而英语具有形合性的特点。汉语四字结构中有许多重复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双语符号的过程中,有必要调整或删除单词,以提高翻译的可接受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省略的单词被认为在源语言中是必要的,甚至不可或缺,但在目标语言中被认为是累赘的。因此,省略的使用不会减少词汇中表达的实际概念,也不会影响原文的思想内容。所以汪海岚采用了省略法翻译“四字结构”短语。

例1:

原文:她看到了窗外的树在大风中摇晃着,又一次将脸贴到他的胸膛上。他就再次安抚她,直到她不怕雷不怕闪,扭过脸去,战战兢兢地看着窗外雷电交加、漫天风雨的情景。[4]37

译文: But when she peered out and saw a streak of blue lightning split the heavens and the trees bending in the wind, she would hide her face in his chest again. He would comfort her until the thunder and lightning no longer frightened her and she could look out the window and watch the storm in the sky. [5]52

例2:

原文:这些画稿在空中忽悠着,最后一张张飘落在水面上。说来也真是不可思议, 那些画稿飘落在水面上时,竟然没有一张是背面朝上的。一朵朵葵花在碧波荡漾的水波上,令人心醉神迷地开放着。[4]40

译文:The painted sunflowers fluttered briefly, they floated down, one by one, onto the water. One yellow flower after another, they landed face upward, drifting on a river of jade. As the golden sun filled the sky, casting its brightness far and wide, he felt intoxicated, invigorated, liberated. [5]55

在例1中,作者曹文轩使用了许多四字结构的短语——如“战战兢兢”、“雷电交加”和“漫天风雨”描述葵花对雷电的恐惧。在例2中,作者同样使用了“不可思议”、“碧波荡漾”、“心醉神迷”等四字詞语来描述葵花父亲的一连串心理活动。这些成语形式统一,含义丰富,表达协调。它们的使用不仅使源文本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表现力,同时也符合汉语文字的表达习惯。而英语倾向于简单和简洁的表达。此外,文本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因此,汉语中儿童语言的简洁性体现在口语表达和四字格的大量使用,而译者依次通过转换词类法和省译法对口语表达和四字格进行翻译,在词汇层再现了儿童语言的简洁性特征。对孩子来说,如果翻译文本太长、太复杂,他们就会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考虑到单词、风格和修辞的差异和中英文之间的文化,以及目标读者,译者汪海岚翻译这些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四字短语时,采用省略的翻译方法使目标文本更简洁达到其目标简化读者。可以发现“雷电交加”和“漫天风雨”已经变成一个词“storm”;“不可思议”一词在译文中没有译出;“碧波荡漾”译为“a river of jade”,比原文简洁的同时保留了“碧波”这一核心含义;“心醉神迷”的译文由三个形容词intoxicated, invigorated, liberated表达,意义层层递进,忠实原文。儿童语言的形象性也表现在大量使用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此处的译文使用了排比、尾韵的修辞手法,小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便于记忆。通过对目标读者文化和阅读心理的顺应,汪海岚向目标读者展示了简洁的语言特征。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障碍,有些中国成语无法复制或转换成英语。但译者仍然可以尽力翻译把这些中国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大致接受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成语的形象和生动性将被抛弃在其英文翻译中,而且部分中国成语甚至省略不译,这些在翻译中采取的顺应是为了生动简洁地翻译意思,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需要。《青铜葵花》本身拥有天真的语言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是从掌握简单的语言结构开始,慢慢地学习和掌握复杂而长的句子。此外孩子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他们的天性,枯燥乏味的内容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描述儿童的应采用富有儿童特点的语言。只有这样,年轻的小读者才能有一种亲密感,从而唤起他们的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与原文读者产生共鸣。

二.中国俗语和传统节日在翻译时的顺应

例3:

原文:青铜说:“说话可要算数!”

“算数!”

妈妈说:“我们在旁边看着,你们两个,谁也不得耍赖!”

青铜还是不放心,伸出手去与葵花拉了拉钩。

奶奶说:“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 [4]71

譯文:”And whats decided is final?”

“Yes!” she said.

“No tricks, please, you two. Were watching,” said Mama.

Bronze wanted to be completely sure that everyone agreed. He put out his hand and curled his little finger around Sunflowers little finger.

“Cross my heart,” said Nainai. [5]100

“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这是中国儿童在很小时候就知道的一句童谣,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约定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勾勾手指,以这种方式互相承诺,多么有画面感,多么有仪式感的举动。但是如果直译成英语,目标读者不仅不可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反而会产生误解。因此,译者将这句童谣译为英语中的同类表达“cross my heart”。译者顺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语境和年龄层次,对于原文中的传统俗语采取意译法,使得目标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这句话在这段语境中的含义。

例4:

原文:她又唱起来,声音颤颤抖抖的:

粽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4]11

译文:Sunflower started to sing it now, her voice trembling:

“The rice cakes smell sweet,

Their scent fills the kitchen.

The leaves smell so sweet,

Their scent fills the house…”[5]16

例5:

原文:葵花指着太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她大声地念着:“太——阳!”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一横,一撇,一捺,一点儿,‘太阳的‘太……” [4]94

译文:Sunflower pointed to the glowing ball in the sky, then found a stick and wrote two characters in the earth:太阳

She read them out loud: “Tai yang… the sun.” She retraced the strokes of the characters over and over again, naming each of the brushstrokes as she wrote. “Heng (a horizontal line), pie (descending to the left), na (descending to the right), and finally dian (a dot), Thats tai….” [5]134

例4中原文的这首童谣吟唱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过节景象。译者在翻译时没有着重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内容。在译文选择上,“粽子”译为“rice cake”,“艾叶”译为“leaves”,舍弃了其中的中国传统元素,使读者完全体会不到原文描述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原文童谣的最后两句“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则被省略不译。沃克公司将《青铜葵花》英译版的读者定位为9岁以上的儿童,考虑到简洁的歌谣更适合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原文中浓郁的文化元素被彻底隐去了。参考例5中,译者对中国汉字笔画横、撇、捺、点的解释,以及小说中译者对古今朝代发生过的蝗灾[4]233的详细解说,此处也可以对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使读者获取更多与原文相关的背景信息和文化信息。

例6:

原文:妈妈就笑:“这死丫头,梦里还跟人答话呢。”[4]120

译文: “Look at her, answering questions in her sleep!” Mama would say.[5]174

丫头是北方人对小女孩儿的爱称,原文中的“死丫头”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不是咒骂,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称。“死丫头”这一表达不仅不是咒骂,反而加个“死”字,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表示关心和亲昵。如果按照原文字面翻译,则与原文表达的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南辕北辙。因此译者不采取直译法,而是顺应了中国文化中这一特有称呼的真实含义,在翻译时进行了转换(省去不译)。如果不采用顺应的策略,译文会使读者,尤其是小读者产生误解。

儿童文学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儿童,因此儿童文学译者应始终牢记儿童读者比起复杂的语言,更喜欢简洁简单的语言。袁毅[7]指出“儿童文学的翻译必须非常重视儿童读者,以他们的愿景为出发点,并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与成人读者相比,文学接受度”。在作品翻译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目标文本迥然不同的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在翻译时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元素,在保留和忽略之中做好权衡,以期目标文本不会大量流失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且不影响目标读者的理解,在翻译中把握好“度”,使得译文的阅读效果能最佳化。尤其当目标读者是学龄儿童时,如何在真实有效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有策略地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使其更好地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值得译者深思。汪海岚的《青铜葵花》英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译者充分发挥了她在交际维度、文化维度和语言维度转换中的主要作用。通过灵活地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适当地改写与疏远原著,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英语国家。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学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 47-50.

[3]舒琴. 《青铜葵花》中儿童语言特征的英译研究[D]. 湖南:湘潭大学,2019.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5]曹文轩. 青铜葵花[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6]Helen Wang. (Trans) Bronze and Sunflower[M]. Somerville: Candlewick Press, 2019.

[7]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73-75,93.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顺应论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