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研究
2016-03-17邵毓
邵毓
摘 要:本文从顺应论视角出发,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积极探讨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问题,分析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其对外英译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顺应论;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陶瓷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在日渐增强,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接触并了解中国陶瓷文化,因此陶瓷英语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我们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景德镇陶瓷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顺应论视角出发,分析探讨景德镇陶瓷文化英译发展的新路子,以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大力发展,切实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顺应论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对语言结构的顺应
对语言结构的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依据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及其组成原则做出选择。例如,在介绍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对外英译词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时,英译成“ Xinping (as a city was well-known at that time) has begun to make pottery since Han Dynasty”。通过此例的英译研究,我们能够看出在译文中译者对“Xinping”一词进行了注解,顺应了英语的语言结构,讲求形合,使译文精确明了,读者能够很容易地了解译文内容。
(二)对语境的顺应
对语境的顺应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要与其交际语境相顺应。因此,在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英译方面,我们应该强调对读者社交世界、精神世界、心理认知以及其审美需求等方面的顺应。
1.对社交世界的顺应。译者在翻译中国陶瓷文化时,应该注重对社交社会的顺应,做到求同存异,力求能够向世界传播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例如,在19世纪之前英国人非常钟爱景德镇的日用瓷,这主要是因为英国人热衷饮茶的习惯,而相对而言法国人却更喜爱“中国白”——这是法国人对明朝时期德化瓷的美誉,意为中国瓷器之上品。
2.对精神世界的顺应。陶瓷文化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因此陶瓷文化的英译应该满足外来读者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更好地顺应读者的精神世界。例如,景德镇的四大名瓷英译——青花(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玲珑(rice-pattern)、粉彩(famille rose)和颜色釉(color glaze)。
同时,根据目标读者不同的精神需求,译文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以及香港陶瓷拍卖会场,分别对“清道光 霁红釉玉壶春瓶”进行英译,前者译文为“Vase with Sky-clearing-red Glaze”,后者则为“a fine copper-red glazed pear-shaped vase, yuhuchunping daoguang six-character sealmark and of the period(1821-1850)”。不难看出,故宫博物院的译文要相对简单,而拍卖会场对器物的英译介绍则相对复杂且全面,包括其朝代、标志及制作时间等信息,以此来吸引更多潜在的买家。
3.对心理认知的顺应。顺应论认为,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读者的心理认知这一语境因素,这也是影响读者认知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受众心理认知的顺应,这也是语言选择重要的中间环节。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巨大的差异,在翻译时有时很难能够找到完全与源语相对等的目的语,所以这时候有必要对该字词加以进一步解释,以使读者清晰易懂。
例如,翻译陶瓷文化作品“郑和下西洋”时,不能直接用Atlantic Ocean来英译,而需翻成“the East Africa through the Indian Ocean”,这样才不会造成歧义。
4.对审美需求的顺应。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融合,陶瓷文化则反映着我们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从美学角度出发,景德镇陶瓷文化包含器物的外形之美、纹饰之美以及其釉色之美。在英译过程中,坚持对其审美需求的顺应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深与‘美。
例如,“孔雀绿釉碗”可译成“Bowl with Peacock-green Glaze”;“胭脂红釉盘”英译为“Dish with Rough-red Glaze”。不难看出,在这些器物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方法来解释不同的釉色,更好地迎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此外,由于景德镇陶瓷多以不同的纹饰加以装饰,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对其加以详细的描绘更能够增加翻译的美感。例如,“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英译成“Fahua Stool with Openwork Peacock and Flower Designs”更能凸显其纹饰之美。因此,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过程中,对读者审美需求的顺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结语
顺应论作为语用学范畴中强大的指导理论,对引导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现实性和科学性。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当遵循对语言结构及语境的顺应,更加准确地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向世界传播,让瓷都及瓷都陶瓷文化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秦锡麟,赖大仁,陈雨前.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