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研究

2023-08-08旭,张

关键词:符号化资产阶级异化

蒋 旭,张 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也为新时代推动分配体制改革,推动共同富裕征程指明了方向。而国内出现众多“996”“躺平”等现象,也是资本主义财富积累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结果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探寻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历史根源,解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人本质的异化以及当代消费主义这一新的资本剥削形式,并深入分析消除这些不良现象的现实可能性,采取一些可行性的实际对策。

一、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产生的历史根源与人本质的异化

1.自由人性的丧失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就是可以用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2],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认为“只有服从理性,我们才能成人”[3]。在他们看来,人的核心本质就是理性。这个观念也深深影响了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提出“理性经济人”[4]一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是精神”[5];而在马克思看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6],“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7]。劳动作为人本质特征的彰显,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能力,这是一种人类特有高级意识的具体化表现,这是一种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动力。而人类最初的劳动作为“生命的自由表现和生活的乐趣”[8],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和本性的回归。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和虚伪性则尽显无疑。由于生产决定着人性的本质,因此,人性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断产生异化,形成了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同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定义,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本质的异化。生产活动也由人最初的自由活动变为雇佣工人赖以存活的工具和手段,人在生产过程中感觉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对自由人性的折磨与摧残。

2.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进步性

回望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过去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相比,雇佣工人具有相对民主的部分权利,这也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标榜和鼓吹所谓的民主进步,但其意识根源与价值目标的导向则是资本对利润的最大渴求与掠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就需要自然资源、开放的国际市场以及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可是封建领主制度的存在限制了资产阶级获取最大利润的速度。因此,所谓的民主进步,其实质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最大程度获取剩余价值以及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过去,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如今,各种变相的奴隶制度依然是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组成原件之一,人民成为资本的奴隶。各种违背劳动法规的加班制度层出不穷,变相的工资奖励制度则是当前资产阶级压迫雇佣工人鲜明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奴隶压迫与剥削并未消失,而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以各种福利补助这一全新的形象存活了下来,而人们往往迷失在工资的提升机制以及各种补助制度上,但忽视了其本身真正的意义与内涵。一名孤立的、被赋予“自由”身份的工人,依然必须在市场上畸形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换取微薄的工资以维持其基本生存的需求。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运作和发展就建立在这种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上,工人在市场上被随意地交换,不仅使其丧失了工作真正的意义,更失去了对人性本质的保留。

3.资本主义自由背后人本质的异化

资本主义范式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对人性扭曲的辩解,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劳动剥削的表现形式,“自由的雇佣工人依然和古代奴隶一样,因为他那可以出售的劳动力是他实际占有并且为了能够生存而必须外化的惟一的东西”[9]。资产阶级与工人签订的契约表明工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是具有自由的身份的。但在资本的奴役下,工作已经失去了作为反映人类更高创造性的潜力和能力,自由只是雇佣工人依附于资本控制下虚假的说辞。相反,雇佣工人的劳动价值取决于他在劳动生产中给资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自由彻底成为资产阶级掩盖其暴行的谎言。同时,劳动也从自我意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沦落为个人获得动物性生活的手段。在满足动物性需求时,人感到自由。而在实行人的活动时,感到的只有压迫。工资劳动强迫人们仅仅将劳动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是通过劳动实践去自由选择我们的物质以及精神活动。生命活动本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的压榨下、在资本的依附中,生命活动成为一种痛苦和压抑的活动。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宣传的自由可以是人们自我创造力的延伸,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残酷的剥削使人们彻底沦为机械式的动物。劳动异化剥离了人类原有的潜力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异化过程中,人类沦为动物一样的存在。

二、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中消费主义的主导

消费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普遍流行的一种虚假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资本主义一种虚伪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拜物的形式给予人们心中虚拟的幸福,通过虚假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压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生的矛盾。而中国无可避免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浪潮中,也出现了一些如“穷精致”“消费至上”“996”等深度问题。

1.消费主义的由来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经济基础,而“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所造就的大众消费,则是消费主义形成的重要经济基础”[10]。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而剩余价值的榨取则需要依靠市场流通得以实现。但资本家最大程度地压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限制了消费水平的实际增长。因此,如何刺激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树立了科学管理运动的里程碑。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吸取了泰勒的管理理论,以创新技术为手段,诞生了福特模式的生产模式。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率,还间接提高了工人工资,直接造就了大众消费,推动了消费主义的盛行。随着西方消费行为的普遍化以及休闲活动的大众化,消费行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宣传为其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口号,但本质上消费自由是资产阶级统治人类经济与文化活动的“鸦片”。

2.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消费自由的批判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难以满足人们超过满足自身生存以外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东西方社会中禁欲主义都有着广阔的存在历史。在西方多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中,基督教徒的禁欲思想是代表之一。情欲和性欲在基督教看来,都是世俗的污染,基督教鼓励人们彻底割裂与世俗世界之间的联系。而在我国宋朝时期,朱熹也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其不仅继承了古代儒家思想,更恪守了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无论是在古代的东方社会又或是西方社会,禁欲思想一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其不仅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其背后也是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的缩影。但资产阶级的兴起,必然要打破这一传统模式。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大资本主义市场,资产阶级必须打破天主教会的桎梏,冲破经院哲学的统治,从而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但是我们也必须看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背后消费自由的本质。首先,资本主义消费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更不是资产阶级宣传的人人平等。资产阶级统治者通过消费自由,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所掌握的生产资料,从而满足资本主义经济扩大再生产的物质需求,而消费总体的扩大也增加了市场的融通与资金的回流。在资本主义消费自由的背后,其实是资产阶级依据市场的发展,根据自身需求而维护自身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为维持阶级分化而宣传的“幻梦”。在“幻梦”里,人人消费平等,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钟爱的物品。但“幻梦”背后赤裸裸的资本主义阶级分化和贫富差异并未改变。资本主义消费自由绝不能替代真正的自由。其次,市民消费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加速了劳动异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引导我们相信自己所有的需求和满足都能在资本主义消费自由的幻梦中得以实现。而实现这些幻梦的前提是你能否努力工作去改变你目前的困境。这样,资本主义消费自由成为人们努力被异化的动力。我们努力去工作,在工作中努力被异化,从而获得更多的金钱以满足我们消费的需求和欲望。在资本经济发展系统中,人们劳动的目的、过程以及结果已经彻底被异化。劳动的最原始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与自由,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不仅被无偿剥削剩余价值,连工作的目的也被异化为谋生的手段。劳动不再是劳动,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而工人在被压迫中逐渐发现,只有购买消费品获得消费快感才能暂时摆脱他们被劳动异化的苦扰。因此,越努力工作赚钱,雇佣工人就在劳动过程中越被异化。资本主义消费体系的恶性循环由此展开。最后,资本主义消费自由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剥削的本质,成为资产阶级欺骗世界的工具。近代资产阶级曾经通过殖民扩张疯狂掠夺原材料和世界市场,通过对世界市场的剥削,从而建立起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霸权体系。如今资产阶级的手段得以提升,也更加隐蔽。资产阶级通过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文化观的侵入,赋予了所有国家消费全球化的特征,全球性消费已成为一个整体。资产阶级通过资本主义消费观全球的延伸,进而诱导人们走向消费自由的骗局。人们日常生活被割裂,劳动目的就是消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目标,人们的幸福已经由个人的消费能力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取决于个人消费能力的高低。至此,道德和伦理也与消费捆绑,人们彻底成为资本主义消费体系的奴隶。同时,消费主义也压制了群众的阶级反抗意识,资本主义消费自由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秩序不平等作了掩护,资产阶级的深层次矛盾得到了掩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往往看到了越努力就越幸福的假象,却忽视了资产阶级依靠资本剥削雇佣工人的本质。

3.后现代社会符号化消费成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手段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使得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相对容易得到满足。而物质消费所带来的精神空虚,则加快了商品符号化的象征节奏。人们试图通过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资本逻辑统治下的消费主义日益泛滥,通过其欺骗性的外衣给予每一个商品符号化的标志。通过制造幻想的幸福引导人们消费,从而诱导其陷入资本逻辑的消费循环中。“消费主义不仅影响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形态,而且作为全球性文化正迅速进入中国媒体并产生影响。符号化消费扩展了消费的目的和意义。”[11]符号化消费超脱了实体社会,为资本的发展给人们创造出对未来更好生活的幻象。而现代“消费主义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二者的结合,以突出消费的象征符号意义、追求消费至上的物质主义”[12]。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符号消费的实质,从而正确认识符号化消费所带来的弊端。首先,符号消费只是资本扩张性的显现。资本嗜血的本性决定了生产消费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就是在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通过商品消费不断取得利润,从而为资本的增值提供有效途径。消费作为最大程度获取剩余价值的关键则成为资本增值的重点。因此,资本在不断循环过程中不仅要加快流通速度,而且还要寻求新的消费点从而促进资本的增值以及剩余价值的榨取。资本生产者通过赋予商品不同的符号意义,从而引起人们新的消费需求,通过影响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创造出新的符号化的商品价值追求。无论是实物化消费,又或是符号化消费,其深层运作逻辑依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符号化消费作为掠夺市场份额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本质依然是资本扩张性的显示。其次,符号消费已成为资本精神控制的工具之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者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是以劳动者与其生产条件的分离为基础的,是一种控制人们劳动这一自由活动的绝对权力。而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行为更多体现出消费者的主观选择。符号化消费作为现代资本扩张的代表之一,通过挖掘出人们的消费欲望,进而控制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商品的价值被符号价值取代,消费资本统治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进发。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通过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当代,在资本主义运行逻辑下,符号则作为资本全球扩张的又一精神动力。资本从对人们身体显性的压迫转向为更隐蔽的激发欲望的诱惑,资本从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转化为所谓的消费自由,使人们甘心情愿地臣服于资本的奴役。最后,符号化消费成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新手段。人们对符号价值的追求其实是借助不同符号之间的差异性来显示自身的社会优越性。“符号化消费的目的不再是满足生存的需求,而是向人们传递某种社会优越感,从而引起人们的羡慕和嫉妒。”[1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彻底异化,在符号逻辑下,人在交往中的感情行为被符号化、被量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符号化商品的价值衡量所取代,他人与社会只是自身取得消费享受的手段。人们通过炫耀消费行为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获得感,并通过个体之间的消费差异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等级制度。在这个社会等级制度中,消费自由已成为一种民主化的假象,但假象背后各消费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却更加明显。人们开始关心如何满足消费,从而实现社会等级的跨越,却忘了消费自由背后资本主义精神控制的真相。符号化消费促成了人们消费欲望的无止境,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由于符号化消费是资本增值新的生产要素,因此,通过全球市场的新一轮掠夺,资本建立了新的精神殖民空间。资本逻辑催生符号化消费这一幻梦的动力,根本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资产阶级统治的需求。其本质是资本利用符号体系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从而加深对人们精神统治的过程。从实体化消费到符号化消费,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人们从物质满足到符号化的精神满足,其实质则是资本带来的社会地位等级分化的新一波浪潮。人们通过符号化消费来满足自身内在的虚荣心,从而显现自身个体的独特,从而彰显出自己的社会地位。符号化消费不仅比之前的物质消费更加隐蔽,更意图构建一个资本主义统治的消费性社会秩序。

三、消灭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实践路径

针对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996”“穷精致”“消费至上”等不良现象,我们必须一切从本国国情出发,深入分析消除这些不良现象的现实可能性,采取一些可行性的实际对策。

1.大力发展生产力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和雇佣劳动关系还存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斗争就不会自动解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脱离生产力这一条件而空谈共同富裕,只能让我们陷入贫困的境地。”[1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为走进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消灭私有制和劳动异化的根源。但目前,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短期内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我们应加大扶贫力度、完善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进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在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的同时,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意义,积极创造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只有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剥削才能得到彻底消灭。人们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劳动和价值取向,进而摆脱劳动异化的苦扰,而内卷现象也从此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必然走向衰亡。

2.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依靠民众个人意识的觉醒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显然无法解决目前社会内卷化现象。因此,应大力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发挥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近年来,国家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如2021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通过8条极具力度的政策,规范了教育市场化,遏制了教育资本化的泛滥。通过教育“双减”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内卷化,从教育内卷化转向适度竞争化也在未来一定会实现。如近年来房地产恶性循环得到了有效遏制,除了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产依然具备投资价值外,其他地区炒房一族得到了有力打压,房价猛涨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房产税的实行,表明了党和政府的态度。近期国家也开始规范医疗收费制度,大力推行医疗体制改革,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工程,从教育、住房、医疗这三个导致年轻人内卷的重要因素出发,完善我国三次分配机制,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大基础。

3.完善立法监管

完善立法监管,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对于内卷现象的消除有着重大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内卷现象比较严重,但是其中也有法律不完善等原因。因此,规范我国市场运行,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已经十分必要。首先,要加强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市场秩序规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快建立使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关系以及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其次,需要健全我国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由自由市场决定价格和工酬的机制,必须对原来的价格管理机制进行彻底改革,对劳动者工作的时间以及加班薪资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划分,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方向不动摇。最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要当事者,是影响市场发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要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职能。合理协调政府调控与市场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新中国在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推动社会稳定以及初步实现工业化贡献了力量,也为今后市场经济的探索奠定了物质基础。当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在看到市场经济强大资源配置能力之时,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的部分作用被“妖魔化”。部分官员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转变为资本,最终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本身就是异化的表现。因此,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必须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更多地引进公平和透明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加大司法监督与媒体监督。我们只有既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又坚决完善监管制度,进而杜绝各种侵权行为和腐败现象,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价值观引导

价值观对人自身行为的调节有着重大作用。价值观决定着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行为,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信念、理想和生活目标。“如何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成长为具有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5]。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大力加强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开展。首先,要大力宣传奋斗精神,使其成为当代青少年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指明了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道路和历史使命。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造中闪光”[16]。只有坚守理想信念之光,才能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在面对困难险阻时,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只有这样,才能将奋斗精神转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从而使“躺平”这些不良现象失去其存在的精神土壤。其次,广大青少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养成以及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因此,要全方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来。最后,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增长个人才干,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17]。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以及精神面貌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广大青少年要勇于探索,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而党和政府要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把更多的资源投入于人才培养上,形成一种尊重人才和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为创新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

结语

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上了历史舞台。不可否认资产阶级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世界,也给予了人理论意义上的“自由”。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制度也使雇佣工人彻底沦为资产阶级掠夺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剥削导致人的异化,从而使其丧失了劳动的真正意义,现实的人也受到抽象物的统治。伴随人民贫穷的普遍化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产生,资产阶级构建了一个消费自由的虚幻世界。通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传播,资产阶级通过符号和拟像打造了一个虚假自由的全球“幻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杜绝了剥削的社会化,但我国现有的多元经济方式也产生了一些“996”“躺平”“穷精致”的不良现象与风气。虽然我国社会中的内卷现象有其一定客观存在性,但我们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卷化的不良风气中走出来,及时改变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彻底消灭劳动异化的经济根源。同时要完善分配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发挥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用社会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抵制不良现象与风气,从而全身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符号化资产阶级异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