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会通精神的视角看习近平用典

2023-08-08李秀珍

关键词:会通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李秀珍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以融合与创新为突出特征的会通精神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它形塑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绵延不绝的底层力量之一。作为藏身于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会通精神早已深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纵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及其他重要讲话,不仅可以清晰看出融贯其中的会通精神,更可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把这一悠长的中华文化传统推进至历史新的阶段。

一、会通精神的特征是融合与创新

现存每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什么是传统?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其《论传统》一书中说,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延传三代以上、继续影响当代人生活、并被赋予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1]12按此定义,可以把中华传统文化界定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具有稳定结构和鲜明特色、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而厚重的古典文化体系”。[2]8不过,传统文化不同于文化传统,后者是隐藏在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是传统文化得以构成和传衍的规则、理念、价值和信仰,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从古到今的精神血液之中。[3]4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中华文化传统,“会通”可萃其精髓。“会通”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4]315意思是圣人发现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从而推行管理社会众象的典章制度。当代学者张岂之通过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分析指出:会通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强调融合和创新,而不是冲突与对抗。[5]177进入历史深处我们发现,这一精神是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其各自发展历程中,彼此不断学习借鉴、推陈出新中逐渐形成的。

以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儒学为例,其历史可谓会通精神的精彩诠释。儒家学说早期即受到墨道多方面的影响,如《礼记》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就含有墨道思想。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各家,开创了新儒学。东汉末年道教创立后,随其发展壮大,对儒学的影响不断增大。到唐宋时期,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入明以后,理学更深地染上佛道色彩,形成心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后,儒学吸纳西方文化,用西方现代哲学方法论解释和重建儒家精神,再度建立起“新儒学”理论形态。儒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吸取本域的其他学说以充实自己,对外域传入的思想文化也加以研究、吸收,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与成熟。因此,一部中国儒学史可视之为儒学与域内外思想文化的融合史、会通史。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史也是不同文化会通的典范。道教的创立本身就是受到佛教的启示和激发,甚至可以说佛教就是道教产生的催化剂。在发展过程中,道教几乎把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全部纳入其宗教伦理道德体系中。[6]24墨家学说对道教所起的作用也不能等闲视之。章太炎早就指出,道教思想“本诸墨氏,源远流长”。[6]28此外,道教还吸收了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以《周易》解“道”的现象贯穿于道教的产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6]25-26道教的产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影响了儒学和道教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同样也是一部会通史。佛教一方面与儒道两家争执不断,一方面汲取儒道精华,完成了其中国化过程,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哲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晚明起,中国少数精英就敏锐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变化,并提出应变之策。其中最早明确论述文化会通主张的,是明末学者徐光启。他在1631年上呈皇帝的奏折中陈言:“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5]77意思是在学习西方数学和先进历法等一系列工作中,要遵循从“翻译”到“会通”再到“超胜”的步骤。1840年以后,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逐渐掀起大规模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带给传统文化新的变化和生机。尤其是从20世纪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后,更是给现当代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解析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儒释道的案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会通之学的一个特点是,善于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吸收、提高。另一个特点是,不排斥域外文化,而是礼之、师之、纳之、化之。正如《周易》所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4]336“物相杂,故曰文。”[4]343这是对中华文化会通精神的准确概括。

二、习近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会通于其治国理念之中

中华文化传统强调不同学说之间互通有无、兼容互补、为我所用的会通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和讲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及其他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素材上自先秦的《尚书》《周易》、诸子百家,中有历代的名臣奏章、大家笔记、唐诗宋词,下至现当代思想大师的名言名句,各个时期的中国经典都被他灵活运用于其治国理政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7]

笔者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涉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分析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把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于其治国理念之中,用于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经济建设方面

经济建设要快速健康推进,理念至关重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8]219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9]28其实,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借用南宋理学家朱熹语“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8]219-220指出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不能只知道其中的一些要求和概念,要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8]220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仅涉及转变发展观念和提升知识能力,更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当前我国发展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之大也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借用韩非子“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10]164一语强调,我们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9]3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创新对于促进中国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时,用《墨经》中“力,形之所以奋也”[11]247一语,说明“力”是推动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要拉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先进科技作为支撑。此外,推动科技发展还必须准确判断突破方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8]268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可能抓住先机,借势成事。当前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的速度也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荀子之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124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科技创新,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班固《汉书》中的话语加以强调:“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12]127创新需要人才、依靠人才,所以必须尊重人才,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经》为证:“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12]127意为早在周文王时期,众多优秀贤良的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蒸蒸日上,文王放心安宁。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人才越多越好。为此,必须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8]27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2]127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机制。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12]127-128避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勇于创新、大胆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政治建设方面

论及政治建设,指导思想可谓“排头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9]16人类在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与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借用恩格斯的话加以说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33-34在论及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引用恩格斯的话语,强调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1]75-76要坚持更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在不丢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强调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理论前提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的话,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2]404

坚持党的领导也是政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9]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列宁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没有铁一般的和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的斗争是不可能的’。”[11]16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9]64论及高度集中统一和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列宁之言,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10]503引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话:“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8]157当然,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壮大,更重要的在于党能够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正如列宁所说的:“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11]541每一个强大的政党都是在自我的不间断革命中锻造出来的。

在政治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尤为重视制度建设。他引用先秦商鞅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11]119以及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中的话语“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11]165指出制度稳才能国家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11]119

(三)文化建设方面

文化建设对于推进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9]18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再比如,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13]1412014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身范体行,交流过程中用典近40处,其中仅先秦典籍就涉猎有《尚书》《周易》《论语》《老子》《礼记》《管子》《孟子》《战国策》等,秦至清的典籍有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刘昼的《刘子》、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和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此外,还引用了当代名家蔡元培、鲁迅、毛泽东和李大钊的诗词名句。会通各家为我所用,目标指向就是提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与其他国家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是经常引经据典。比如在推进“一带一路”各国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回到历史深处,前辈先贤早已为我们做出了东西友好交流的示范,张骞、甘英、郑和、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使者,与他们同时代的商旅们,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12]313在古丝绸之路上“舟舶继路、商使交属”,[11]480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12]313带来了物质、金钱、人员和宗教习俗之间的成规模流动与交换,更把全球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连结在一起。当前弘扬丝路精神,我们更要尊重不同国家的道路选择,如晚清魏源语“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12]315文化在历史中形成,各有千秋,无高低之别,因交流而益加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12]315“和羹之美,在于合异”。[8]543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经据典,既推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国文化影响力,同时也拉近了“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距离。

为了让其他国家人民更好地了解,进而理解中国的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的演讲中常常中外典故、谚语并用。在谈及中欧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东西两大重要文明连接起来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主张“和而不同”,[12]283欧盟强调“多元一体”,[12]283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可以各自开出更加繁茂的文明之花。在谈及“一带一路”建设这项伟大事业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推进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中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516阿拉伯“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8]516欧洲“伟业非一日之功”[8]516三方谚语,款曲相通,生动地说明了同一个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4]总书记身体力行,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智慧融合进各种国际性演讲和讲话中,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的同时,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四)社会建设方面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领域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借唐代房玄龄之语“天地之大,黎元为本”,[10]171提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尽力的要求,坚守底线、完善制度、突出重点、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平等,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贫困问题也是社会建设领域迫切需要克服的短板。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借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0]126的感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126的憧憬,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10]126的夙愿,生动诠释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治国之道,富民为始。”[10]133要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责任。同时也应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10]136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此外,还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10]138

社会稳定是确保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改革开放得以成功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25日的讲话中借《周易》之语,强调一定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12]202社会要保持稳定,必须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作用。为此,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使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强调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借先秦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11]361唐代李白“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11]360之语,说明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4]

综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会通古今中外经典,诠释精彩独到,展现出精湛的用典艺术、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政治艺术。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从出处看包罗万象,既有经史子集,也有马列著作;从内容看,儒道法三家为主,兼采其他;从方法看,辩证扬弃,转换创新。总之,用传统经典演绎治国方略,用红色经典传承革命基因,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15]3总书记这一亲身躬行的做法,可以说既沿承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等主流文化彼此学习借鉴、融合创新的传统,又发扬光大了近代以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世界文明齐步共进的良法,把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会通精神推进至一个历史新高度。

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会通精神的当代理论表述

伴随中国历史一路走来而形成的会通精神,一个特点是不同学派善于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吸收、提高,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纠正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与时偕行。另一个特点是中华文化不排斥域外文化,而是了解并吸收其长处,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会通精神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一代代薪火相传,延续着我们悠长厚重的文化。

当前,我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把中华文化传统的会通精神发扬光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身体力行,自觉担负传承起这一重任,而且把中华文化传统的会通精神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新的理论表述。“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6]20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双创”理论如何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7]

要协调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当代中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迷失方向,最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借《庄子》所言:“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7]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肥土沃壤。“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16]3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取得胜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并不断发展的优良土壤。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文化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7]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我们取得的成就既不是简单延续雄汉盛唐所代表的辉煌过往,也不是教条式套用马恩等经典原创者设想的理论模板,更不是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复制。总结中国成功的经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继承并发扬会通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创”理论,更是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会通指明了方向,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猜你喜欢

会通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大河会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