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2023-08-08曾清霞

考试周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中段书籍习惯

曾清霞

伴随着经济的爆发式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人口流动数量、规模和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口迁徙由“一人外出谋生”变为“举家迁徙图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问题越发凸显,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是所有学校及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因身处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与城区学生群体有所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习惯上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尤其是阅读习惯。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中段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养成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因此,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一、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相关调查研究中,发现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在阅读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阅读面较狭窄

外来随迁学生阅读涉及面普遍较为狭窄,阅读多局限于童话、漫画、小学生优秀作文集等。对阅读的兴趣不高,阅读的广度不够,阅读的数量不足,不利于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升及思维的开拓。整体而言,外来随迁学生的阅读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方面要求的小学中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还有较大的差距。

2.阅读自觉性较低

外来随迁学生的阅读多倾向于被动阅读,阅读效率偏低,很多属于被迫完成任务型的阅读,如学校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展阅读,不能全情投入。很多外来随迁学生课余时间多用于协助开展家务劳动、与家人同伴游戏玩乐、观看动漫或影视剧、电子游戏等,真正投入阅读的时间较少,内在阅读动机不足,自觉主动开展阅读的较少,阅读的获得感、成就感总体而言水平较低。

3.阅读条件较差

多数随迁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途径较为单一,学校提供的阅读资源有限,学生自购的书籍报刊因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也不多,且多集中于各类题集、试卷等课业指导类书籍。一些随迁学生家里居住空间较为紧张,学生个人没有独立的学习阅读房间,缺乏安静、独立的阅读环境。

4.阅读习惯欠缺

阅读的计划性较差,想读了就拿起书籍翻翻看看,不想读时弃之一边,阅读缺乏连续性、持久性。阅读信念及毅力不足,遇到感兴趣的读物非常认真地阅读,不感兴趣的读物则只会随意翻阅,甚至毫不理睬,认真做读书笔记、写旁批或及时进行总结反思的则更少。

(二)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问题的成因

随迁学生阅读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娱乐设施、设备、项目、产品丰富多彩,电脑、手机、iPad、游戏机等电子产品触手可及,网络普及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动漫、动画片、影视剧、网络游戏等令人眼花缭乱。随迁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还比较差,父母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祖辈因溺爱对孩子的管控力又较弱,加之外界精彩纷呈的信息诱惑,容易使随迁学生沉溺于游戏、玩乐当中而忽视学习。

2.学校因素

学校虽一直倡导要强化学生阅读训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阅读宽度,但囿于教师人员不足、经费有限等问题,很多学校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工作推进较为缓慢,尤其是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校图书馆(室)能提供的图书较为有限,且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和采购人员。图书管理及采购工作多由校内科任教师兼任,缺乏对儿童图书的深刻理解及相关专业知识,采购的图书未能较好地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而影响阅读质量及阅读素养的提升。很多学校未开设相应的课外阅读辅导课程,对学生阅读习惯及方法的指导较少。

3.家庭因素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农民工,一般学历水平较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无法为随迁学生进行专业的阅读指导和支持。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没有阅读习惯,家庭环境中缺少阅读氛围,无法给随迁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部分家长因观念偏差,只重视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把课外阅读看作是读作用不大的“闲书”,从而给随迁学生传导了错误的理念,压抑了随迁学生的阅读动机。外来务工人员多从事生产、服务性行业,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性质也不稳定,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陪伴,对随迁学生疏于教育。原生环境引起随迁学生教育起点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是对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影响,而教育起点的差异会加剧习惯培养与结果的差异。

4.学生因素

随迁学生自身对新鲜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容易被能瞬间带来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内容所吸引,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阅读刊物的趣味性上,对知识性、文学性并不关注。随迁学生很容易被漫画书、电子游戏、动画片、动漫等吸引,加之自制力还较弱,容易沉溺其中,导致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没有确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内在阅读动机不明显,缺乏有效的自我激励。

二、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习惯养成的意义

(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对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未来学业成功密不可分,成功的学生大都爱好阅读。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日积月累,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书籍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好的礼物。孩子越小,习惯养成越容易,因此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越早越好。德国阅读专家指出,一个孩子到了15岁,如果还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书籍的感情,那么他以后的人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感受到乐趣,阅读之门将对他永远关闭。因此,必须抓住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传递正能量

从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来看,深入人心、有群众基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思维方法、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典范。这些作品是人类智慧开发的导航图,接触这些作品,对学生品行、思维方式、为人处世和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更为重要。因为生活环境的转变,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容易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不自觉地产生心理落差。然而,他们的家长往往更关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学习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重视,更有甚者,存在认为看闲书耽误学习的认识误区。殊不知良好的阅读习惯恰恰能给孩子打开另一扇窗,优秀读物中所塑造人物情绪的变化无形中会左右和影响孩子,这对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他们来说,能起到宣泄情绪、释放因语言无法表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的作用。优秀的作品还传递出作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有效的阅读能让学生融入作品当中去感受这些品质与作者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与意志上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随迁学生置身于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是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重要客观因素。阅读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生阅读的场所、文本资料、资料载体等。人文环境是指阅读的情景氛围。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

1.创建书香浓郁的物质环境

创造有场所阅读、有书籍阅读的硬件环境。在班级教室、教学楼的开阔空间、教学楼的走廊、楼梯间等位置设置阅读功能区,如读书角、图书区、阅读主题墙等。功能区尽量在光线充足、靠墙壁的地方,以半开放式的格局设置,营造安静、安全的氛围,便于学生专注地阅读。有条件的学校建议设置单独的图书馆或者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宜人的阅读场所。此外,建议随迁学生的家长在居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有条件的家庭布置专门的房间供其学习和生活,使学生阅读的环境相对独立和安静。场所是骨架,书籍才是血肉,要多措并举为学生筹集阅读书籍。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统筹资金规划,加大学校对学生阅读资料的投入力度,购置更多阅读资料。可以鼓励、动员师生捐出一些自己的藏书、闲书,可以从市、区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以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努力保障书源的充分和多样化。学生家庭可购置图书架,征订或购买一些符合小学中段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的书籍、报刊,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根据自身家庭条件,学生家长可选择性地给学生配备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产品,在家长严格监管的情况下,通过音像制品、电子图书等辅助阅读习惯的养成。

2.营造热爱阅读的人文环境

学生易受周边人文环境的影响,当校园充满书香氛围时,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的大潮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应重视文化墙的设计,可在校园比较显眼的位置张贴爱书、读书的名人名言,反复强化,发挥名人名言启发引导和激励教育的作用,鼓励学生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学校阅读功能区装修中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求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充分利用学校黑板报、宣传栏、展示台等设施,定期展示学生读后感、书评、摘抄等阅读后的成果分享作品,引导学生比着读书。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自身养成阅读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风尚。建议家长也积极参与阅读,给予随迁学生正面的激励与引导,陪伴随迁学生一起成长,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陪伴阅读是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陪伴学生积累阅读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既构建高质量的陪伴,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又在家庭环境中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精选内容,拓宽阅读范围

小学中段是培养一个人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的最重要阶段,这个时期读的一本书、听的一个故事、记的一段话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书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好的朋友可以使人进步、受益一生,而坏的朋友可能阻断前进步伐、拖累成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选择优质的经典的书籍非常重要。

1.以专业研究为参考

随迁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阅读书籍报刊时往往较为盲目、随性,导致阅读面狭小、知识宽度不够。况且市面上的书籍报刊良莠不齐,劣质的书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和品位,甚至还会给学生输入错误的知识及观念,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随迁学生必须是有选择性地阅读,犹如一个人饮食既要种类多样、营养全面,又要仔细甄别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出现食物中毒问题。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兴趣、文体类型,精选学生能读、乐读、会读的书籍,切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保证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又确保书籍的质量,做到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教育部经常面向图书出版单位组织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优秀图书活动,其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可作为重要参考。目前一些专家、学者针对小学生阅读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不仅了解儿童读物,还深知学生阅读心理及需要,并筛选出较多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报刊,涵盖著名童话、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历史名著、优秀诗文、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等,他们的专业研究成果及书报推荐可作为购书的重要参考。

2.以学生兴趣为主导

阅读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本好书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但要想让随迁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对阅读有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加以引导。在官方、专家学者推荐的书目的基础上,开展学生阅读调查,向学生发放推荐书目及书籍简介,组织他们投票选择阅读图书,并选购得票较多的图书。同时广泛征询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一线教师与随迁学生接触多、了解深,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阅读基础、阅读经验有较为清晰、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推荐图书。学校可以组建图书推荐小组,由一至两名教师牵头,若干学生组成,可以通过讲解书籍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在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上读好书的捷径。

(三)巧妙设计,激发阅读兴趣

对成年人而言,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的行为,但对需要精心呵护的正处于成长中的小学中段学生而言,则是一件需要鼓励和引导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有效激起随迁学生的阅读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创新载体助力阅读

以活动为载体,举办图书漂流阅读活动、与作家面对面、专家讲座、优秀诗文朗诵赛、美文诵读会、读书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阅读手抄报展评、“书市”活动等引导随迁学生关注阅读、投入阅读。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开展“书香班级”和“书香少年”评选活动,持续开展主题阅读、经典诵读、名著导读等多形式全方位的阅读活动,探索建立师生共读、家长伴读、社会支持的立体式阅读体系,不断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阅读氛围。巧借互联网优势,以互联网+阅读平台新体系拓展随迁学生的阅读渠道、丰富阅读资源,借助平台公众号、创意读写工作坊、App听读软件、电子阅览室等多种形式网络化海量阅读,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借助微信、QQ建群功能,建立阅读(悦读)微信群、QQ群,在微信打卡小程序里创建“每日悦读”,布置共同的阅读话题,品读美文、畅游经典,开展阅读交流,帮助阅读的持续推进和深入进行,逐步增强随迁学生阅读的信念与毅力。

2.科学评价驱动阅读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十分不易,需要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在阅读量阶梯式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地养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指引随迁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其坚持阅读,帮助随迁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学校要把随迁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尝试采用小组和班级交流、阅读成果展示、读书成长册、活动评价等形式,以口头评价、表格分数评价、等级划分评价、书面批注评价等多元化方式,对随迁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充实阅读、真实阅读、快乐阅读,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袋,记录阅读经历,积累阅读收获。精细的阅读评价体系使随迁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效,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阅读之中。比如,学生每完成1000字的阅读,教师就在其阅读评价中增加1分。当学生发现1000字的任务易于完成时,就会向2000字、3000字发起挑战,从而实现阅读范围的拓展及速度的提升。当同伴通过开展阅读获得了奖励时,也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其在激烈的同伴竞争中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四)悉心指导,确保阅读质量

小学中段学生可塑性强,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认真指导随迁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保证阅读的成效。

1.培养阅读态度

良好的阅读态度是阅读的基本保障。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将阅读与生活相结合的习惯,发现阅读的乐趣,从而真正热爱阅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是阅读的源头,广泛的阅读离不开大量的生活体验。如随迁学生一般独立性较强,大都参与过家务劳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瓦特和蒸汽机的故事等知名科学家的故事引导他们关注家庭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发自内心产生对科学图书的阅读兴趣。培养随迁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的习惯,科学地安排和利用时间,保持阅读的专注力和持久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眼、手、脑协调并用,读、写、用相互结合,自主自觉使用工具书查询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对不理解的内容及语句勇于向教师、家长虚心请教。

2.提升阅读能力

要进一步引导随迁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学校可以将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开足开齐课时,逐步将阅读课程化、序列化,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教授学生适时选用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开展阅读。选读法即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报刊相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生学习了课文《猫》之后,指导学生去借阅或查询相关资料,在浩瀚的资料中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资料摘录与运用的能力。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指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虑的阅读方法。如《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两则寓言,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反复品味,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寓言揭示的哲理。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籍报刊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引导随迁学生综合运用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边读边思考,做好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撰写阅读心得,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中段外来随迁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学校、教师、家长三方要共同努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给予学生充分有效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系统阅读中,读出深度与广度,精神世界与主体人格得以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奠基。

猜你喜欢

中段书籍习惯
鲁迅与“书籍代购”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上课好习惯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书籍
好习惯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