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思维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四重维度
2023-08-08孙巧真
孙巧真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关于“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并将这一科学思维运用于治国理政的过程中。3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1]“精准思维”是党员干部科学、高效做好工作的前提,更是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理应遵循的原则。
回溯历史,在党和国家颁布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文件中,已多次提及“精细化”“精准施策”等蕴含精准思维内涵的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2]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加强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3]立足当下,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脚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精准思维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学生所需、目标所求、使命所向。
一、理论维度:精准思维的内涵意指及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思维作出准确阐述。他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4]由此,“精准思维”的关键即从细节入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其指向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的工作,更包含对工作的前瞻性研究与创新性思考。把握精准思维的内涵意指,是正确将其运用于辅导员工作并推动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条件。
“精准”具有精密、精细、精确、准确之意。精准思维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精准的思维方法,即全面、客观、细致地了解客观对象,深入精确地分析问题及其原因,以此探索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准确、有效地解决问题。[5]精准思维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与体现,即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走进学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态,进而精确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克服职业惯性与职业倦怠,避免教育的“去对象化”,做到因材施教。
(一)精准思维的内涵意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做出阐释,指出:“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精准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内涵。就高校辅导员工作而言,其内涵包括突出问题导向、分析矛盾成因、坚持因材施教,进而实现精准教育。
突出问题导向是精准思维的应有之义。精准思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目的在于精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强烈的问题导向成为精准思维得以运用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从实践中看,坚持问题导向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
分析矛盾成因是精准思维的必然要求。要精准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刻剖析问题背后的成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6]。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是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的前提,只有对矛盾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深入矛盾、找到症结,进而解决矛盾。
坚持因材施教是精准思维的必由之路。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范围广、教育对象多,不同对象存在的思想困惑、成长烦恼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以精准思维为指导,坚持因材施教。尽管当前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已达成共识,“一人一策”“一人一档”等理念亦得到较为充分的运用,但由于工作的繁琐复杂,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仍具有重集体教育而轻“精准滴灌”、重“面上问题”而轻深入学生的倾向。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该表述作为经济领域的发展目标,具有明确的内涵指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被其他领域广泛借鉴。就高校辅导员工作而言,高质量发展具备以下特征:
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有利于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发展。作为一项职业,高校辅导员首先指向辅导员个人的职业成长道路。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到专家型辅导员的培养,无不蕴含着对辅导员自身成长道路的关注。这意味着,要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首先关注辅导员群体是否具有个人成长的可能、向上晋升的通道、职业成就感的获得,进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就其社会价值而言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其个体价值而言在于为学生解疑释惑,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帮助其成长成才。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学生、关注学生。
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既不能仅仅关注辅导员自身发展而忽略学生的健康成长,亦不能抛除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发展而全然关注学生的疑惑困惑。因此,高质量发展应是在师生有效互动中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在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帮助下消除成长困惑、健康成长,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局面。
二、价值维度:精准思维助力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探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九个方面。据此,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涵盖两个维度,一是包括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在内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其成长成才的发展性工作。因此,辅导员运用精准思维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是回应学生关切之所需、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所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所向。
(一)精准思维是回应学生关切之所需
当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塑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侵扰。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织、各种思潮激荡,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引领力,使青年大学生产生关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思想困惑。不同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学生其思想困惑呈现个性化,对其进行引导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因此,借助精准思维精确研判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困惑,是有效回应学生关切,进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需。
(二)精准思维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所求
“我国高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还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应以精准思维洞悉党和国家发展之需、时代浪潮之需,立足世情国情民情舆情社情,以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期待指引学生成长。
(三)精准思维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命题。“时代新人”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其具有明确的特征与指向,主要包括成为可靠接班人、坚定爱国者、模范践行者、建设者、实干家、自信自强者、兼具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力量等维度。[8]这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故而,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具有明确性,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形成合力,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等方式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问题维度: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困境阻碍
“高质量发展可以理解为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9]要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从打好基础到追求高质量,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升级,必须充分激发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剖析当前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阻碍,是激发主体动力、明晰问题所在的前提与条件。
(一)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工作盲目化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视角出发,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研究与阐释。万胜、申林灵基于角色理论提出,高校辅导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教育者;学生在校日常事务工作的管理者;全方位衔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服务者”[10]。楼艳从高校德育共同体视角出发,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德育共同体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驱动者;自身潜能的重新发现者”[11]。无论是基于角色理论,还是共同体视角,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种基本的辅导员角色始终“在场”。然而,角色定位在理论上的明晰化无法自然形成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的角色认知明确化。“辅导员在诸多角色中忙于角色扮演、角色转换和处理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往往分身乏术、疲于应对,常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难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工作研究和创新,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12]多重角色身份使部分辅导员陷于某一种或两种角色中而忽略其他角色所承担的任务。譬如,在工作中多注重发挥管理者的角色职能而忽视教育者、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将工作重心与重点置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较少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的教育与深入人心的服务;受日常繁琐事务的牵制,缺少对辅导员工作的系统性思考,进而导致工作盲目化倾向。
(二)职业倦怠偶发导致辅导员工作随意化
职业倦怠指的是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形成的一种疲惫不堪状态,其包含三个维度,即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研究资料表明,当前辅导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职业。[13]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学者通过卡方检验法分析指出职业倦怠根源于社会认可度较低、职业压力过大、社会角色模糊影响较深、职业公平感存在缺失等。[13]职业倦怠的危害不言自明,它将消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部分辅导员降低对自身的工作要求、应付了事。一方面,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成长,它将使辅导员对个人成就感产生怀疑,进而影响职业发展规划,甚至出现工作中的“躺平”“敷衍”现象。另一方面,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影响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效果。
(三)媒体技术发展导致辅导员工作复杂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互联网逐渐成为不可割舍的“第二空间”。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成为其生活的真实写照。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其轻松获取知识与信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于辅导员的工作而言同样具有二重性,从其有利方面看,它为高校辅导员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但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身份虚拟化、无用信息泛滥化、错误信息侵袭化无形中加剧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
四、实践维度:精准思维指导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历史性出场不仅标定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发展方位,更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目标。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以精准思维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科学的思维方式,“精准思维”必须融入具体工作中才能发挥价值。因此,辅导员应内化“精准思维”的意蕴,自觉精准认知角色定位、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剖析问题成因,进而精准实施教育过程,以此突破辅导员在自身角色定位上的模糊性,应对职业倦怠带来的工作随意性及新媒体技术发展引发的复杂性。
(一)坚守初心使命,精准认知角色定位
明晰的角色认知是积极承担角色责任的前提和科学高效开展工作的基础。辅导员作为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职业,只有对角色进行清晰认知,才能有效回应不同角色期待。具体而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教育者、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者。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是存在于辅导员职业中的角色群,三者是统一整体,而同时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抵牾、相互冲突的因素。由此,辅导员要始终坚持精准思维、整体思维,有机协调不同角色间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要牢记育人初心,克服职业倦怠。辅导员身兼重任,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其工作范围广、工作内容难、教育对象复杂等外部因素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目标变动、个人生活影响等因素,导致职业倦怠偶发。无论是外因影响,还是内因促动,职业倦怠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辅导员应牢记育人使命,克服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要坚守育人使命,规划职业生涯。“精准思维”不仅着眼于当下的工作,更指向对未来工作的前瞻性思考。故而,辅导员要适当抽离繁杂的日常事务,对工作进行整体性思考与规划。一方面,这有利于明晰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使工作更具目标性。另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消解职业倦怠带来的低热情状态。
(二)突出问题导向,精准识别教育对象
“坚持问题导向,实质上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14]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全部的工作重心在于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故而,问题导向在工作中的体现即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进而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症结、成长阻滞,达成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目标。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方法,立体化构建信息获取网络。首先,合理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方法。接触学生是走进学生内心的前提和发现矛盾所在的基础,辅导员应利用集体活动、课堂学习、个人交谈等契机,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形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认知,避免教育“去对象化”。其次,依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两支队伍,形成掌握学生动态的立体化渠道。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们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分子,与同学具有天然亲近感,相较于辅导员更易获取学生群体中的信息。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的助手,他们应将同学群体中存在的不积极、不健康现象告知辅导员,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矫正错误行为。
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捕捉学生动态的本领与能力。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存的“第二空间”,这既为辅导员了解学生提供了新视角、新途径,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因此,高校辅导员应主动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水平,在学生赖以栖息的网络空间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一方面,辅导员应适应互联网浪潮,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而言,具有更迭速度快、尊重个性化、推崇互动性等特点。辅导员应加紧学习步伐,适应新媒体技术的更迭,代入学生的视角了解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从短信到飞信再到微信,从QQ 空间到微博再到朋友圈,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伴随着大学生精神栖息地的更替。高校辅导员若停留在传统空间,放弃新媒体、新阵地,将失去了解学生的有利渠道。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思维,学会在冗杂的信息集群中捕捉有用信息。对于辅导员而言,首先应通过QQ 空间、微博、微信等平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学生发布的动态中把握学生的思想疑惑与成长困惑。其次,应利用微信、QQ 等社交媒体,与学生建立“点对点”的沟通,利用新媒体技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互联互通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及时地思想疏导。最后,辅导员应坚持面对面与点对点教育相结合。互联网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分化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个体人格出现现实我与虚拟我的对话。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引导,就必须将其现实表现与虚拟状态结合起来考察,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知。如果偏废一方,仅注重现实接触或仅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将不利于形成对学生的客观、全面了解。
(三)坚持矛盾分析,精准剖析问题成因
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发现问题是前提,分析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标。“精准思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着矛盾分析法的深刻意蕴,为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逻辑进路。
高校辅导员要判断矛盾性质,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矛盾”在本质上指向了事物的属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存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分析学生心理疑惑、成长困惑的过程中,矛盾论的运用伴随始终。要真正精准解决学生的疑惑,就要分析判断其成长过程中何为主要矛盾、何为次要矛盾,何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何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例如,在学生学习生涯中,部分学生偶发心情低落、萎靡不振的情况。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不同原因使然,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原因可能是对新生活不适应,缺乏目标感;而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可能是考研压力所致或就业紧张等原因。要真正改变学生心情低落的状态,就应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对症下药”。
高校辅导员要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矛盾解决创造条件。矛盾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期,三观尚未完全成型,但伴随着小学、初中、高中等成长历程,在社会、家庭、学校、新媒体等多重环境的影响下,其三观具有复杂性和一定的成熟性。要精准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特别是解决在学生身上“盘踞”已久、根深蒂固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久久为功,根据矛盾分析的结果制定解决方案,进而为矛盾解决创造条件。
(四)坚持因材施教,精准实施教育过程
高校辅导员精准认知角色定位、精准识别教育对象,最终都是为精准实施教育过程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的基础上,辅导员应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予以解决。
要真心关爱学生,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学生对于辅导员情感的复杂性。一方面,辅导员是严格严肃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具有严肃性。另一方面,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才长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具有亲切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成长疑惑,就要秉持真心关爱学生的理念,以此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处理好严肃与亲和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集严肃与亲和、老师与朋友双重身份于一身的特点。严肃性太强而亲和性太弱,将导致师生间产生心理屏障,不利于教育过程的开展;而亲和性太强严肃性太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规章制度的强制力及严肃性。其次,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根据文件规定,科学师生比应为1∶200。这表明辅导员既要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又需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既不能因为忙于整体的事务而忽略需特殊关注的学生,也不能因关注特殊学生而影响整体工作的推进,顾此失彼。
要注重学习与研究,提升实施教育的能力与水平。首先,在理论学习中提升素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在工作中将面临内容复杂性、对象思想反复性等挑战。要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就要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这要求辅导员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能力与水平,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与教育对象的“教育视差”,进而为精准教育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实践锻炼中丰富经验阅历。要对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精准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还应充分运用实践经验。当前,部分辅导员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从学校到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阅历贫乏等问题。因此,辅导员应利用官方组织及个人途径等方式增加社会体验,丰富社会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