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作者和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及编辑防范策略*
2023-08-08赵新科
赵新科
(新疆大学 学报编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0 引言
近年来,学术不端案件频发,引起了包括学术期刊人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都会对查处的学术不端典型案件进行通报,以期发挥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净化学术风气.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固然有科研工作者为了职称晋升、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导致的学术功利化原因,但由于学术不端是一项很隐蔽的行为,与期刊社的工作规范性和编辑的专业能力也有很大关系.2013年Science的报道指出,有测试者将虚拟的、有实验缺陷的相似学术论文投到304种期刊,被157种期刊接收,这暴露了科技期刊的乱象[1].为把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论文拒之门外,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行业规范《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简称《规范》),这是中国首份针对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规范,对科技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界定,也为编辑识别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标准.
前期科技期刊编辑积极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原因剖析[2-5],或者对抄袭和代写[6]、同行评议中的不当行为[7-8]、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9-10]以及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11]的防范等进行研究,这为科技期刊编辑辨识学术不端行为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了参考.我国高校科技期刊一千三百余种,是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者群体为高校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但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硕士研究生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术不端行为规范所知不多,毕业压力较大,如果高校和导师对其教育有所缺失,有意无意间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的审稿专家也多为本校教师,对所审稿件比较熟悉,即使稿件匿名也可推测出作者,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导致学术不端问题的出现,但学者们对高校科技期刊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不多.基于此,笔者主要根据高校科技期刊工作实践,结合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规范》,针对高校科技期刊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探讨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以期引起相关作者的重视,杜绝审稿专家的不当行为,为科技期刊编辑同行提供参考.
1 高校科技期刊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规范》中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人员可能涉及的三种学术不端行为类型,笔者依据《规范》,结合高校科技期刊工作实践,分析论文作者文章撰写、投稿过程中以及审稿专家同行评议中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
1.1 论文作者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增,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提高,高校在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方面承受着扩招带来的压力,一些研究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发表要求.为了能尽快顺利地毕业,少数研究生开始走“捷径”,由于他们刚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对学术诚信关注不多,如果高校和导师不能及时引导,有意无意就会产生学术不端行为,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期又将影响相关教师和学校的形象,也干扰和影响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
1.1.1 抄袭或剽窃
为了防范抄袭和剽窃,国内的数据库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这为期刊编辑带来了便利,很大程度上过滤了部分学术不端的论文作者.但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向个人用户开放,作者先自行进行论文检测,然后才向期刊投稿,这对期刊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庞大的作者群体催生的庞大论文发表需求,抄袭或者剽窃在研究生作者群体中时有发生,他们在自行检测后,会把抄袭的文字删除或者变换文字顺序、将表格变换为数据图或者用文字叙述[12]、数学论文中进行字母变换或等量关系替换[4]等以规避检测,这为编辑防范学术不端问题增加了难度.笔者曾初审通过(CNKI查重率为0%)后送外审的一篇稿件,被审稿专家发现论文主要内容来自一篇学位论文,后经编辑部审核确认,作者就是通过调整文字顺序、变换字母来规避检测的.最近,我刊收到信息科学技术的一篇稿件,经编辑部核实此稿件内容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相似且未在文中引用;编辑部也发现,2022年在其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我刊2019年发表的论文《基于迁移学习的自然环境下香梨目标识别研究》[13]内容、图片相似,且未引用我刊的论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种抄袭、隐蔽剽窃的学术论文越来越难辨识.
1.1.2 一稿多投
这是高校科技期刊常见的研究生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因为每个期刊在收到稿件至最后决定录用都有一定的周期,研究生在感觉时间不充裕时,为了能按时毕业,减少等待时间和一投不中的风险,常常采用一稿多投的方式来增加论文发表的概率.他们常把论文投到其它学术期刊,在焦急等不来录用通知时,就会把论文投向自己就读学校的学报,特别是春季学期,笔者所在编辑部每年都能遇到几个要求对拟录用稿件撤回的作者,后经编辑部核实,这些论文已被其它期刊录用.
1.1.3 不当署名或变更单位
论文署名事实上确认了作者的著作权,未经他人同意擅自署名、对没有实际贡献者进行署名以及在论文通过终审或拟刊发时变更署名、变更作者单位涉嫌学术不端.笔者在办刊实践中遇到过研究生作者在没有经过导师同意的情况下把导师列为通讯作者,后因论文中存在问题研究生不能很好地解决,笔者向其导师求证,才知导师不知此事.在论文通过终审或拟刊发时要求增加作者或者变更署名在高校科技期刊时有发生,多发生在同一课题组,为增加获评奖学金的概率,同课题组的研究生“互帮互助”,在对方的论文中增加署名.或者“帮助”因没有论文发表的师兄弟顺利毕业,私下达成协议,变更第一作者,这些都涉嫌不当署名.变更作者单位多为研究生作者已经毕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为了在新的单位更好发展,要求将毕业前已经接收还没有发表的论文变更为现在的工作单位.
1.2 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的工作是高校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把关的关键,对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高于作者,他们对论文的学术创新性有较好地把握,能够准确理解论文所要展现的价值,可以对作者的失误或者不足进行匡正.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中审稿人多为高校的教师,尤其以本校的教师为主,他们在参与同行评议的过程中,碍于同事情面或者受经济利益、竞争关系的影响,可能会涉嫌学术不端.
1.2.1 违背学术道德,无效评审
审稿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价值、逻辑结构的合理性、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语言文字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帮助期刊编辑对论文进行取舍,同时审稿专家也应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以便作者根据审稿意见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改正失误、弥补遗漏,这是保证期刊发表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高校科技期刊多数来稿为校内研究生投稿,同行评议专家多为校内同课题组老师,虽然期刊执行严格的双匿名评审制度,但一般情况下审稿专家看到论文就能推断出是哪些课题组老师团队的稿件.或者是学生投稿后,导师可以判断出审稿专家,为帮助学生顺利毕业,给可能的审稿人打招呼.如果审稿人碍于情面,依据论文作者的亲疏关系而不是论文的学术价值提出审稿意见,只是简单根据论文摘要和结论内容给出“录用”或者“退稿”的结论,而没有具体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或者只是依据期刊的格式规范提出很多貌似专业的修改意见,这实际上是无效审稿.有极大的可能造成没有科学价值的论文发表,对作者论文学术质量的提升没有意义,审稿人也没有起到为期刊把关的作用.
1.2.2 缺乏伦理意识,让学生替审
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人多为学校的教授,学术水平较高,但他们一般有学术兼职,有的还有行政职务,分身乏术,没有时间来审阅稿件,又不好意思拒绝,就让自己的学生来替自己审稿.笔者编辑部曾接到过作者的申诉以及编辑发现的错传的审稿意见,经编辑与审稿人联系沟通,审稿专家承认论文审稿意见不是自己审阅和提交的,是自己委托学生审的.并辩解这是自己着意培养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的方式,通过评审论文,不断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实际上,审稿专家是自己工作繁忙,对审稿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想通过审阅论文来培养学生,一举两得,但《规范》中已经明确找学生替审是学术不端行为.
1.2.3 拖延审稿,延长出版周期
延误审稿是学术期刊比较常见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编辑在邀请审稿专家进行评议时,都会给出回复审稿意见的截止日期,以供审稿专家参考,根据时间合理安排评议,超出约定日期就会提醒审稿人及时处理.一些审稿人在编辑催审后会及时进行审稿,但有些审稿人在编辑催审后既不拒绝审稿、也不审稿,而是一拖再拖.对审稿专家的拖延行为,有客观和主观故意两种原因.客观方面,部分审稿人由于正在写基金项目、出差或者其它客观原因,没有时间来评审论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主观故意拖延审稿则是为了谋取私利,如校内审稿专家与作者论文研究内容相似或者审稿人也投了一篇相似的论文,通过拖延审稿时间,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争取时间,抢夺论文首发权[8];或者审稿专家对稿件所使用的思路和方法感兴趣,也想将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等[7].不管审稿专家出于什么样的私心,拖延审稿时间谋取利益涉嫌学术不端,客观上也延长了论文的出版周期.
2 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科技期刊编辑是刊发论文的把关人,也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编辑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善于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研究生作者的科研诚信意识.
2.1 增强责任意识,人机协作防学术不端
科技期刊编辑在“三审三校”工作中要切实增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意识.一是要有存疑意识.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时刻保持存疑的态度,如果某篇稿件作者在“三审三校”流程中因故不能按时完成修改或者达不到编辑的要求,或作者不能及时提交修改稿,经编辑沟通后仍不提交的稿件,那么编辑就要高度关注此稿件.二是要有“办案”意识.编辑在有存疑意识的同时,也要有深挖和调查的“办案”意识,对发现的有疑问的稿件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关注作者投审稿的细节,包括该作者导师以前的学生是否有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借助数据库分析该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然后通过作者预留的电话联系作者,询问作者稿件内容、署名信息以及作者所作贡献等,从沟通中识别是否涉嫌学术不端.
防范学术不端,编辑不但要增强责任意识,还要善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目前,腾云协同采编系统和勤云采编系统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对初审、复审、终审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学术不端检测只能看出稿件的文字复制比,从中判断是否抄袭或剽窃,而不能判断是否一稿多投,这就需要使用稿件追踪功能,使用该功能追踪稿件被检测的次数、检测时间来判断稿件是否一稿多投,此功能可有效地判断一稿多投行为.
使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可有效地防范学术不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学术不端检测.如笔者曾发现一篇学术不端检测为0的稿件,实际上此稿涉嫌抄袭,这就需要人机协作.利用学术不端检测快速查找出学术不端,然后对复制比正常的但存疑的稿件或者复制比为0的稿件进行分析,明确可以规避学术不端检测的指标,通过人工复核,在复审、终审以及校稿阶段反复检测等人机协作方式来查找学术不端.
2.2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杜绝学术不端
科技期刊中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数与科研诚信教育缺失有关.特别是高校科技期刊,作者群体多数为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如果导师只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科研诚信关注不多以及高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就会导致其诚信意识不足.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作为防范学术不端的最后防线,应发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重视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14].
笔者根据多年高校科技期刊工作实践经验认识到,通过教育引导刚从事科研工作的作者,将他们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遏制在论文写作甚至科研活动之前,这才是学校教育或者高校科技期刊发挥培养作用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办刊人的初心――培养更多的年轻学者.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要利用春季学期研究生临近毕业的特殊时期,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学术不端案例的警示作用,对其进行科研诚信教育,让其认识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在数字化时代,发表的论文会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如果涉嫌学术不端,终究会被追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再者,编辑应在处理研究生作者稿件的工作中及时给予其指导和帮助,在“三审三校”流程中增加科研诚信问题的提醒,携手审稿人、作者以及学校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督促其将科研诚信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职业行为,杜绝学术不端.
2.3 明确审稿要求,及时更新专家库
审稿专家客观、公正的评议是确保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因此,期刊要不断筛选出能对稿件提出针对性修改意见的审稿专家,淘汰不合格审稿专家,不断丰富审稿专家库,有效防范同行评议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是对审稿人提出明确要求.编辑部在选取审稿人时应明确告知,如果自认为存在利益冲突且不能很好处理冲突时可以放弃此审稿任务,如果接受审稿就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反馈审稿意见;二是明确不允许替审.如果审稿人接受审稿后发现自己最近没有时间来评议论文,则允许其退审,但不允许替审,包括他的学生和团队成员.对审稿无异议但又不及时反馈意见的审稿人,编辑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此审稿人是否存在有意拖延审稿的倾向,对有意拖延审稿的,编辑应立即终止审稿,并更换审稿人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为了有效防范替审和无效审稿行为,编辑部应建立审稿意见事后评价机制[15].一是编辑部对返回的审稿意见是否公正进行评审,再者对所提修改意见的内容匹配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可咨询编委;二是允许作者对审稿意见进行评价.目前,高校科技期刊不允许作者和审稿专家直接交流,因此,编辑可以尝试让作者评价审稿意见,以此来防范同行评议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以此为依据,不断淘汰不合格的审稿专家,充实和增加校外审稿专家,从而减少不合格审稿专家可能带来的学术不端的影响.
3 结束语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的名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不但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也会给高校科技期刊及所属高校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不但有责任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更有责任做好研究生作者的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并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从源头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难辨识,在加强各方面防范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防范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