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青年到基层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3-08-07吴旦李艺博张钞
吴旦 李艺博 张钞
摘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突破口。文章通过问卷调研法、访谈研究法和文献查阅的方式,对湖南省衡阳市、常德市、岳阳市、娄底市部分周边城镇、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累计选取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26所高校进行了线上调研。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了高校青年职业规划的信息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对于基层的倾向度,阐述了目前基层青年的现状、影响力、紧缺人才类型和针对性建议,表达了基层缺乏青年人才、渴望青年人才、理解青年人才的原因。基于调研统计数据,论述了高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结合实际需求从宣传教育、政策支持、平台渠道、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六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青年;调研;基层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1-0029-04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7.38 文章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突破口[1]。高校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源田”、是乡村振兴的技术“富矿”、是乡村振兴的新兴“智能”。
1 研究背景
1.1 政策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4]。
1.2 现实背景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通过教育部“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约13.77万名,较2021年增加2 000名。近年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每年实施规模保持在2万人,地方项目实施规模约2.1万人,合计约4.1万人,推动乡镇及以下服务岗位覆盖率超90%,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意愿愈加强烈。据统计,2021年全国服务期满流动的50.1万名大学生村官大部分留在基层,其中进入公务员队伍17.6万名,进入事业单位16.2万名。
2 研究内容
2.1 对高校学生的调研分析
高校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5]。线上对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西警察学院、南昌大学、南昌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南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宁夏医科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参与调研的男女比例为1:1.36,大一154人,大二279人,大三366人,大四117人,大五19人,研究生14人;其中党员143人、共青团员630人、群众174人。
表1调研数据显示,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比例高达62.17%,情感和个人因素分别占56.06%和61.43%。随着信息化的普及,青年学子的就业信息渠道广泛,但他们普遍倾向于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此类招聘一般会通过就业老师或者辅导员老师直接把需求信息发到学生手上,主动关注政府招聘信息的人只有47.42%(见表1)。
表2调研数据表明,高校学生基层工作意向一般,68.18%的学生只是为了锻炼自己,不会选择长期在基层开展工作,仅10.96%的学生愿意长期扎根基层。在一系列对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中,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种双赢的岗位,只有27.71%的人愿意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仅46.58%的人愿意到村任职(见表2)。
基于表中调研数据的分析可知,工作环境、激励机制、薪资待遇是影响学生向下扎根的主要原因,总的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充分了解國家相关政策,愿意接受基层锻炼的机会,但受整体环境的影响,愿意去基层自找苦吃、干事创业的人偏少。
2.2 对乡镇公务人员的调研分析
线下对衡阳市、常德市、岳阳市、娄底市等地的七个乡镇政府人员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表明,乡镇公务人员中青年数量占比约44.49%,这些时时刻刻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的青年们得到了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充分肯定。66.08%的乡镇公务人员认为青年在基层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们非常认可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变通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充分肯定青年大学生在乡村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但仍紧缺服务型和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约为54.19%和44.49%。在学历层次、毕业学校、面试表现和个人能力等方面,乡镇对个人能力的重视高达78.86%,其次为学历层次,约为15.86%。
94.4%的人支持青年大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将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化等融入基层组织,强化基层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工作效率(见表3)。
面对当前乡镇青年人才的短缺,乡镇公务人员提出了许多实际性的建议。在政策上,70%以上的人员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提升工资津贴;在宣传上,74.45%的人员建议加强乡校互通、强化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层工作、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德;在引导上,83.7%的人员建议高校对于大学生服务基层应当加强教育和鼓励,让他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总的而言,扎根基层的青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用脚沾泥土的力度,传递情系民生的温度,把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但是,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亟需很多这样的青年去绽放青春,谱写新篇。
2.3 对基层群众的调研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娄底市、涟源市、新化县等地的10个乡村发现,在家人员68.69%为中老年人,除去在家读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家青年寥寥无几,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明显。同时,调研发现,乡村家庭成员较多,人员流动大,人口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来源比较单一,73%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4 000元。重要的是,57.94%的村民表示家中并无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乡村缺少青年人才的部分原因不是大学生不愿回家乡,而是能够回家乡的大学生很少,这也体现出乡村群众对于青年人才的渴望,希望通过青年大学生给他们带去智慧、带去技术、带去创新、带去活力。
94.4%的乡村群众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生态文明、乡风民俗、乡村治理、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不断进步。67.76%的群众希望大学生能够带领乡村发展产业,62.62%的群众希望大学生带领乡村开展技能培训,这充分表明了乡村群众对于用智致富的希望和决心。
65%左右的群众认为在基层工作的青年大学生文化素质高、工作热情高,而63.08%的群众提出基层大学生缺乏农业劳动生产能力(见图1)。近70%以上的群众表示农村条件艰苦,待遇差,会影响青年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也体现出乡村群众渴望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但又担心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矛盾性。
因此,引得进青年人才,留得住青年人才,打破乡村年龄结构,让一大批青年人扎根乡村,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练就兴农本领,带头创业致富,是农业高产、农村美丽、农村文明发展的“主引擎”。
3 高校青年参与基层工作的困境和建议
综合分析高校、乡镇、群众关于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调研数据可知,基层对于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力度很大,特别是综合型人才、服务型人才、稳定型人才。基层青年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创新等能力,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是目前面临着服务意识不强、保障力度不够、实践能力不足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服务意识
政府部門和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向高校青年普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实需求、发展机遇等,激发他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兴趣。例如,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乡村的追求和向往;可以联系乡村建立科技小院、助农服务等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组织高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服务、科技支撑等,提升大学生对基层的认知度和幸福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高校青年了解乡村、感受乡村、融入乡村。
3.2 完善政策支持,提升保障力度
政府部门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为高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保障[6]。例如,可以在就业创业、职称评定、学历学位、奖励表彰等方面给予高校青年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措施;可以为高校青年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社会保障、住房安置等条件保障;为高校青年提供更多的培训指导、服务保障、项目对接等帮助支持。通过这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可以有效降低高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成本和风险,增加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收益和回报。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扩大涉农人才的供给,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例如:可以加强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升涉农人才的专业素养;可以开设乡村振兴相关的通识课程,增强涉农人才的综合能力;可以强化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就业机会、创业平台等,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热情和信心;可以提升对参与乡村振兴人才的后续培训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果。通过这些培训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青年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鼓励其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4 结束语
文章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职业等方面统计分析了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等,分析了基层政府单位青年干部的现状、作用、需求和建议等,分析了基层群众对于青年人才的评价和看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我们应该紧紧围绕高校大学生如何“下得去” 、“干的好”、“留得住”等方面施力,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在乡村工作中磨练自己,在基层实践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施展抱负、书写青春。
参考文献:
[1]温圣魏.乡村振兴 人才先行[J].老区建设,2022(10):41-43.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8-09-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EB/OL].(2023-02-13)[2023-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5]任莹,刘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汉江师范学院“理论热点面对面”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1):106-110.
[6]赵婉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唐山市的调查[J].农业与技术,2023,43(07):16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