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动作

2023-08-07谢博全

艺术大观 2023年19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影视剧

谢博全

摘 要: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及表演类综艺走入大众的视野,观众对于表演这一“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而针对不同观众五花八门的品味需求,也对演员的演技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演员微动作的处理是表演艺术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因此,笔者就微动作展开分析。

关键词:微动作;表演艺术;影视剧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9-00-03

一、什么是微动作

微动作在心理学的范畴中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它更像是一种现象范畴,比如说一个喜欢背手的人,按照微动作的心理解析是,双手背后,昂首挺胸,常常是政治家惯用的姿势。这种动作表示此人崇尚权威,而且充满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一些街上巡逻的警察,大企业的领导,或是退休老干部等会常用这种姿势。背手,还给人一种十分镇定的感觉。而相反的,如果双手背后,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或另一只胳膊,则是一个人由于心理紧张而不自觉地采用的姿势,以便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害羞的少女在陌生人面前也会不自觉地采用这种姿势。在这种控制性的姿势里,手握的位置越高,说明情绪紧张的程度越高。又比如语言微动作,当一个人被问及一个问题后,如果他会对你的问题重复一遍再进行回答,我们可以判断他是在说谎,因为人在回答问题时一般是不会重复一句话的,比如问:你今天去哪了? 答:我今天去哪了?我今天去了哪里哪里。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撒谎的人其实脑海里并没有这个问题的词汇,所以他需要重复一段你的话来搜索词汇,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敷衍你。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其实心理学上的微动作是完全可以适用于表演当中的,因为表演艺术也是让观众透过表演看清人和事物的本质,可不同的是表演不单单是人物与情节的归纳与总结,也用于将这一归纳与总结通过角色这一个体活灵活现地呈现于舞台和荧幕前,而且表演当中的微动作更需要注重其细节化与整体化的表达,首先,从细节开始说起,还是背手这一动作,不同年龄的人物完成这一动作势必会表现出千差万别,如一个孩子在小区门口在装作保安巡逻和一个老大爷在小区当保安巡逻他们这一微动作的完成一定是不同的,孩子充满好奇且好动,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可能还会将保安当成一个类似于保家卫国的形象展示,所以背手时手部的感觉偏紧绷,并且时不时由于好动还会挣脱这一动作,具有不稳定性。而另一个老大爷这一真正的保安,正常巡逻的手势可能较为松弛、从容,由于年龄和个人经历,这一动作在不被其他事件打扰时,可能更加稳定。表演就是这样,由于角色的塑造在剧本的制约下会有许许多多的限制条件,那势必对表演的微动作提出了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因素,那么如何在这些条条框框中达到恰到好处,这也给演员在微动作的运用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整体化来说,由于表演作为一个由演员这一完整个体所承担创作的艺术,它不单单要利用到演员的思想、躯体、声音等某一个环节进行角色的演绎,而是要运用演员身上的每个细胞来完成对角色的刻画,也就是说一段好的表演是需要许多个微动作同时配合来完成的,大到躯干,小到手势、眼神,缺一不可[1]。

二、微动作在影视剧中的应用

影视剧中有些演员的演技往往令观众瞠目结舌,那这些演员的表演究竟好在哪,与其他演员的表演相比优势在哪?笔者个人认为,在不偏离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微动作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本文所说的画龙点睛的一笔。为什么可以称之为“画龙点睛”,这里让人不禁想起了制作传统美食水煮肉片的一些心得,水煮肉片在撒完双椒后一定要再淋上一勺热油,其目的是激发双椒的香味,减少双椒的干辣味,而且还能增加肉片的口感,但试想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或者热油的火候没有掌握得当的时候,会让人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还是水煮肉片的“扮相”,却少了一分水煮肉片的“滋味”,其实好的表演正恰如一道好的菜肴一般会滋润我们的心田,如何达到既恰到好处又超凡脱俗,一直是演员在微动作表达上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笔者十分喜爱的一位老戏骨在电影中的一段表演,他饰演的角色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河南省主席,当时恰逢河南大旱,粮食颗粒无收,饿死了无数灾民,这段表演出自他上南京向上峰汇报工作的一段戏,上峰问道:“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他故作笃定地回答:“政府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上峰又问:“实际呢?”这时这位老戏骨用他丰富的微动作表演精彩地刻画了所扮演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他先是愣了一会儿,低下头后用眼睛瞟了上峰一眼,嘴微微张开含糊地发了声“一”又停住,转而低头痛心地说了句;“大约三百万人……”又看了上峰一眼,低下头抿了抿嘴,咽了口唾沫,待上峰完全转过身他抬头又一次看向上峰。我们对于这段微动作表演进行一下简单解读,他开始愣了一下说明他心虚和不确定他的上峰是否真的知道河南死了很多人,“瞟了一眼上峰”想通過观察上峰的状态进而得到进一步的判断,含糊地从嘴里挤出的那声“一”既表现出他心中仍存有侥幸,又表现出他不确定该说死了多少人来为自己开脱并让上峰满意,最终他“低头”选择投降道出了实情,之后的“抿嘴”和“咽唾沫”也更加说明他对于临危受命出任河南省主席这个差事,觉得没有办好,并且害怕上峰给予他惩处,所以才低头一直没有动等待发落。这一段丰富微动作表演可以说把这个地方官儿当时害怕、犹豫、侥幸、释然的复杂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将这位当时还算是为国为民的好官儿,也会欺瞒不报、也会存有私心的角色形象塑造得更为立体[2]。

影视剧中的微动作处理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丰富演员行动的同时,使演员的表演更为细腻、生动,也会让演员刻画出的人物更加生活化,让观众有带入感、真实感,而恰当的“画龙点睛”更是会增加角色的艺术感,增强观众的观演效果。

三、如何运用好微动作

表演中微动作往往就是通过运用行动、语言、表情等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合理化地应用串联,再加上恰当表演张力的展现丰富人物的内心变化和行为动机,如何运用、串联与尺度便是尤为重要的三点,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表演是行动的艺术,一段好的表演离不开动作的表达,表演中的动作既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中去提炼原型,又需要将这些生活动作加以美化和浓缩,并加以设计,来增加角色的辨识度与艺术感。这里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刚上大学初学表演的时候,遇到的作为表演初学者相同的问题,即在一段表演当中不知是否需要行动,行动起来又不知该运用什么样的动作,后来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课后的摸索逐渐开始尝试加入一些动作设计到自己的表演中,尽管开始用的一些动作生硬、不恰当,可伴随着表演中自己的感受、表演之后的总结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逐渐地将人物的一些动作运用得得当起来。所以,微动作的运用也同样如此,我们先要敢于设置和设计,设计多了用久了,微动作使用起来也就多样了、自如了,还有作为表演元素中更细节、更细腻的行动,就更需要演员在设计时十分精心、巧妙。而设计微动作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由枝生叶、举一反三这一基本规律执行,为何要由枝生叶,因为表演中的每一个人物首先离不开剧本的制约,这也就要求了演员需要在剧本所搭建的人物性格、规定情境、人物关系中去表演、去行动。因此,演员在设计微动作时就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微动作表演是否符合人物行动的基本要求,只有把握准确人物行动的大方向,微动作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便会南辕北辙,差之千里。“举一反三”则说明微动作要具有连贯性和发散性,微动作的运用,往往是通过其他动作的延续或者延续其他的动作进行的,如摘眼镜这一微动作,如果只是单单摘眼镜,我们并不能赋予这段表演丰富确切的含义,但如果角色摘眼镜之后,闭上眼睛用手揉了揉太阳穴,我们就可以表演角色疲惫、焦虑的状态,或是角色摘下眼睛之后,用手摸一摸额头,就可以表现角色在思考问题的状态。因此,在设计微动作时,往往需要注意它连贯性的特点,设置好一连串的微动作表达。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微动作的发散性,从即时的角度来说,一段好的微动作的表达,往往是伴随自己的表情和肢体的各个部位共同演绎的成果,所以我们在设计一个部位的微动作,比如手部、嘴角、眼神等微动作时,同样要考虑到其他身体部位的恰当配合与表达,才能让演员更生动、更细致地完成一段微动作表演。而从另一方面,人物的全局角度来说,微动作是最能够反映人物动机、人物性格的表演元素,演员在设计并运用一个微动作以后,应该要有反思的精神,从单个微动作中逐步抓准人物整体的行动脉络,找到与角色相关的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更多的微动作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进而堆积起角色的行动,使角色更加生动、立体[3]。

表演艺术中动作的表达主要包括内部动作与外部动作两个方面。内部动作也称心理动作,它是以内心视像为基础,以改变人的意识为目的看不见的动作,它是动作表达的基础和源头,所有的外部动作都是根据内部动作展开的,演员在塑造剧本中人物时,先要确定内部动作,组织好有机的心理行动线,以保证完成有机、连贯的外部行动。微动作的串联这一环节也同样需要找准角色的内部动作,厘清角色的心理行动线,来保证微动作的呈现。在找准角色内部动作的环节中,除了分析剧本、分析角色之外,提高与角色之间的共情力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分析剧本与角色往往是演员站在客观视角去考虑人物的问题,容易将角色分为善恶美丑、三六九等,带有很强的客观性,而演员扮演角色的最终目的则是要努力地与角色达到内外部统一,无限地接近角色或成为角色,这无疑要求演员要赞成角色、支持角色,想角色之所想,忧角色之所忧,适当放弃自己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站在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真正构建起角色的内部动作,从而达到与角色内部统一。而微动作的心理行动线梳理笔者觉得需要抓准一个词汇——动机,因为动机是一个人行动的源头,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识活动时最容易展现出来的东西,它受角色整体的心理行动线的制约,但是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中,它又时常变幻莫测,所以,我们在厘清人物微动作心理行动线时,不能以点概面,一定抓准角色在不同规定情境下的真实动机,完成微动作表演的内部构建和串联。

在完成角色内部微动作的构件和串联后,我们还要注意角色外部微动作的传达。表演不单是体会和思考的艺术,更是将心中的感悟与波澜通过外部动作生动地演绎出来,这也是表演艺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而微动作更是将这一魅力推向极致的重要手段,因为微动作进行外部传达时多数情况下幅度较小,如一个眼神变化、张嘴幅度的大小、手势的调整、转身的快慢等,在运用这些微动作進行表演时往往需要恰到好处的呈现,否则不仅不能对表演有所润色,还会破坏大的表演意境,增添表演难题,所以运用微动作表演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微动作尺度。可提及把握尺度又谈何容易,因为演戏的“人”首先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不能够刻意去丈量,不同的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设计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如何在这些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笔者认为是要演员根据自身进行考量的,考量的出发点在哪,毫无疑问是生活。生活中的人和事基本囊括了剧作中的所有角色和戏剧冲突,所以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往往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为什么刚开始学习表演时教师总是叮嘱我们“演员要观察生活”,笔者认为,只有自己真正看到、经历、体会、相信的人物,才能在演员心中留有形象化的模型,才能令观众感到真实,演员不能凭空想去演戏,想要塑造出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离不开演员观察生活。微动作尺度的评判,也恰恰需要演员以观察生活作为支撑,同时也对演员在观察生活的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完成人物常规的外部观察和内部观察之后,人物微动作观察需要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到底哪些行动凸显出了人物的身份特征,哪些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波动,情绪波动时人物进行了什么样的微动作,微动作的幅度如何等,然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最后自己设置规定情境进行模拟,以找寻不同人物、不同规定情境下人物微动作的尺度要求。总之,表演作为一门实践类学科,只要多观察、多琢磨、多运用,自己表演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微动作便会水到渠成地迸发出来。

表演艺术中的微动作,作为近几年来表演艺术中提出的较为新鲜的一个专业名词,无疑对演员的专业水准提出了更专业、更尖端的要求,面对新的要求,演员更需要发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把演好戏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地锤炼演技,当好舞台上、荧幕前的一颗称职的“螺丝钉”,为所扮演的角色负责,为参演的作品负责,争取将更优秀的表演奉献给观众。本文仅从表演中微动作的角度出发,针对“精一行”这一方面,为演员及表演爱好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隋岩.心理学与微动作[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2]李意君.戏剧表演中演员形体动作的设计与编排[J].戏剧之家,2018(23):23.

[3]李玥儒.论肢体语言的训练在影视表演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2020(09):162-163.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影视剧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黄新德黄梅戏表演艺术探析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盘点影视剧中的那些医学误导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