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四川扬琴与广东扬琴之异同

2023-08-07邢瑞芳

艺术大观 2023年19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民族乐器扬琴

邢瑞芳

摘 要:扬琴作为西方音乐艺术的“舶来品”,在我国流传已三百多年;扬琴自明末进入我国以来,最先流传于广州一带,后随商路逐渐扩及闽浙、江淮以及中原地区,并以戏曲伴奏或琴书的形式广泛传播,至清代时,扬琴已成为各地戏种、散曲的常用伴奏乐器并融入不同地域文化中,不同地区的扬琴在形制、演奏风格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本文以四川扬琴和广东扬琴为研究个案,试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扬琴艺术展现形式的异同。

关键词:扬琴;艺术形式;民族乐器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9-00-03

作为一种外来乐器扬琴在中国民间的发展从单一的伴奏乐器逐渐演变成我国民族乐器中重要的一种,中国长久以来的发展与革新使得中国扬琴无论是曲目还是演奏方式都发展至鼎盛。扬琴不同派别的形成与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在充分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精华下,扬琴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显示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注重线条旋律的美感,中国扬琴的不同派别也很好地延展了这一审美方式,各个流派都对扬琴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意,同时不同的流派也向人们展现了在不同条件下扬琴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本文将分析扬琴形成不同派别的原因,再着重探讨中国扬琴四大流派中四川扬琴与广东扬琴之间的异同。

一、中国扬琴形成不同派别的原因

扬琴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下的产物,在14世纪的欧洲扬琴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了,明朝时期,扬琴传入中国,并在广东地区逐步流行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国范围内也流行起来。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艺术以及说唱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戏曲艺术及说唱音乐的革新,扬琴被人们作为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开始频繁使用,琴书便是以扬琴为伴奏而得此名称。20世纪20-40年代期间,扬琴在中国的发展再次有了新的变化,从单纯的伴奏乐器逐步发展成为合奏、独奏的乐器;在各地音乐风格的影响下,扬琴的演奏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也呈现出地方音乐的特点,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的扬琴有各自的艺术特点以及代表性的演奏家和曲目。在这些全国众多的流派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四川扬琴、广东扬琴、江南扬琴、东北扬琴。音乐艺术的流派区别是根据相同音乐风格、审美趋势等划分成相同或者不同的派别,结合扬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中国各地地域文化结合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扬琴风格体现了不同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民族风俗的文化特征,扬琴与这些有着地域特点的文化结合,呈现出共性化的“团体性风格特征”。

总之,扬琴传入我国已经有四百余年,扬琴的流派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扬琴演奏家创新、融合,结合各地地域文化演化而来的,这种带有明显地域风格的艺术文化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扬琴体系。本文将对四川扬琴与广东扬琴进行探究并比较,从而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

二、四川扬琴艺术特征分析

四川扬琴源于四川琴书,由康熙时期从广东传入,在乾隆年间形成,随着扬琴艺术在四川的发展与革新,四川扬琴也出现了南北两派的区别。

(一)四川扬琴音乐演奏风格分析

“四川扬琴”又被称为四川琴书或者扬琴戏,在成都、泸州地区非常流行,堂会、茶馆经常会看到扬琴的演奏演唱。扬琴在四川琴书中也被称为骨架,是琴书中必不可少的。四川地区的说唱艺术犀利、诙谐幽默的特点,展现了四川人直率豁达的地域性格特点,因此四川扬琴也更显示出了豪放热烈的演奏风格,“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说的就是四川扬琴音色给人的感受。在四川,早年的扬琴演奏者大多是盲人,因此必须运用动觉对扬琴进行控制演奏,通过触觉来感知与寻找扬琴的音位,这是由于四川扬琴的主要演奏技巧通常情况下与琴体进行接触,最典型的有浪竹、咕噜音等。四川扬琴技法中的浪竹,是一种需要手指配合的技术手法,以手指的力量通过支点传于琴竹头,使其不断颤抖从而击弦,因此会发出均匀却密集的音色,这种声音显得慷慨激昂、风格豪放热情、风格强烈,给人的冲击感较强。四川扬琴与川剧在艺术方面也是相互借鉴的,在四川扬琴中常常会以曲牌来作为开场乐来渲染与衬托气氛,如著名的《小开门》《将军令》。

四川扬琴给人的冲击感较强,有着比较显著的个性风格,非常注重音色的清亮,相比较广东及江南扬琴,四川扬琴的竹琴要更短更硬,对特有音色的追求也要高于其他派别的扬琴,因此常常会在琴头上粘贴橡皮管等材料,以使它的音色更加柔和。四川扬琴的琴竹是最具特点的,即竹头最宽、竹身最短、最硬,因此这种琴竹的颤动幅度相较于其他扬琴要小,但颤音也更为密集。四川扬琴在情绪处理、力度掌控方面非常注重,为了使音乐表演更加鲜明生动,具有艺术性,表演者常常会通过强烈的力度来展现音乐的变化,强调音乐的完整性與立体性。这种特殊的技法使得四川扬琴极具音乐戏剧效果,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艺术感染力较强,所以节奏感极强也是四川扬琴的一大特点。另外,四川扬琴也有南北两大艺术派别之分,四川南派扬琴以柔然细腻著称,具有音韵醇厚等特点,主要的代表作包括《欢乐歌》等;四川北派扬琴则更显豪放、粗犷、充满力量,表现力也更强,北派音乐常以叙事性强而广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有《将军令》。

在个性技巧上,四川扬琴以豪放、浓烈风格闻名,主要技巧有浪竹、压竹、咕噜音等[1]。

(二)四川扬琴音乐曲谱风格分析

四川扬琴与广东扬琴相比,乐曲的结构不再显得单一,大多都属于极具戏剧性的套曲。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扬琴曲目有《将军令》《闹台》《林冲夜奔》。《将军令》作为著名的曲牌,具有双强轮音、颤音等演奏技巧,主要用于快速节奏的展现,同时也突出曲目中鼓点的节奏特点。《将军令》在情感表达方面主要是通过“双音轮音”来展现战时将士的英勇气势,而后全曲由慢变快,渲染了战争时的紧张气氛,在接近尾声时又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一面。《闹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扬琴独奏曲目,主要运用了闷竹、咕噜音等。《林冲夜奔》主要用的是双音竹琴,使音乐在情感上的表达更加慷慨激昂、富有力量,该曲目表达的也是一种威武庄严的风格形象,体现了四川扬琴的风格。[2]

三、广东扬琴艺术特征分析

广东扬琴最早起源于珠三角一带,它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广东音乐的影响,可以说是在广东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广东扬琴曲目也是通过广东音乐进行改编而成的。

(一)广东扬琴音乐演奏风格分析

广州扬琴的演奏特点鲜明,以“简”和“细”为主,不过分强调音乐的复杂性与和声功能,强调单音的完美与细节的处理,往往大段的音乐色彩变化不建立在音符升降上,而是以调式的整体变化来阐释不同的音乐情感,在调式的变化上,广东扬琴有着自己独有的要求,即:采用类似“分节歌”的形式,将扬琴演奏部分分以段落,从而避免了音乐情绪的极端化;此外,为了防止部分乐曲的特殊音程段落出现音乐情绪落差,广东扬琴优化了音乐对比部分,将音色对比加以强调,继而弱化旋律本身对比,从而达到音韵含蓄、细腻的独有特色。

在旋律上广东扬琴有著十分明显的演奏风格,广东扬琴的音域要更加广阔,音响变化程度更大,对节奏性与对技巧的掌握也更注重,表现力更加强烈,对不同风格的曲谱也更具备掌握力。广东扬琴的节奏强调停顿,乐句内部有休止符,通过不同休止符的构成来展现不同的节奏,还会利用不同的音长组合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旋律。广东扬琴的演奏会以“明”“暗”两种音色为主,分别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明的部分极具感染力,暗的部分则通常用于表达忧愁感情。[3]广东扬琴的风格技巧包括坐音、衬音等,通过运用这些技巧,节奏显得平稳顺滑,展现了南方扬琴委婉秀丽的风格。[4]广东扬琴的演奏形式组合非常灵活,可变动性强,一般情况下是通过音色音量之间的占比多少为原则,以及乐器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与表演。在进行表演时会用笛子等乐器配合表演,因此表演人数时而两三人、时而八到十人,不固定。广东音乐扬琴所使用的琴竹头相较于四川扬琴要轻很多,琴竹的重心就向后移,在演奏中惯性作用不明显,便于期间对琴竹灵活度的控制。由于竹身过于薄,因此也使得琴竹较软,弹性有所降低,所以只能在轮音技法的作用下产生连贯性音乐,而无法借助琴竹自身的弹性来实现。这些特点也更适于演奏柔和轻快的曲调风格的广东音乐。

在个性技巧上,广东扬琴以活泼轻快闻名,主要技巧有衬音、顿音、加花、连打、泛音等。[1]

(二)广东扬琴曲谱风格分析

广东扬琴的代表性乐曲有《倒垂帘》《雨打芭蕉》《昭君怨》等。《倒垂帘》是根据琵琶曲《三宝佛》中的第三段进行改编而成的,这首曲子中将扬琴的加花、衬音等融入其中,使得这首曲子流畅又华丽。《雨打芭蕉》则是源于广东民间音乐,主要将坐音、反竹、顿音等技巧运用在其中,展现了曲目的轻快、明朗。在情感表达方面,《雨打芭蕉》从乐曲开始就通过欢快流畅的旋律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欣喜若狂,随着演奏的推进又以节奏的抑扬顿挫展现出盛夏时节雨水打在芭蕉叶上的美景,突出了曲目的抒情性,加深了观众对这首曲目的印象,也使得整首曲目更加富有立体性,是整首曲目的关键所在,也使得该曲更加深刻动人。《昭君怨》是在广东地区广受欢迎的作品,主要展现了昭君在宫中时的低落心境以及出塞后的心情,整首曲子表现了主人公无限的哀愁与无奈,慢板部分突出了昭君的怨,在该曲目中运用了多次反复的旋律,用来展现昭君内心的哀愁与不满。

四、四川扬琴与广东扬琴共性之处

四川扬琴与广东扬琴虽然在演奏技巧、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各有特色,但由于发源地以及同在中国大地进行发展的缘故,这两大派系之间也有着共同点,特别是在技巧方面。

(一)单竹

“单竹”作为扬琴中最基础的动作,其表演方式就是通过最基础的敲击进行。表演者在弹奏时用一根琴竹进行击弦,这种演奏技巧包括左手单竹与右手单竹两种。

(二)轮竹

“轮竹”在扬琴的演奏中,是基础练习技巧中最难以掌握的演奏技巧,这种技巧在考验了演奏者水平高低的同时,也会展现出曲目的风格,是决定音乐风格的主要展现手法。表演者通过力度、速度等方面进行掌控,将曲风、曲子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展现,从而使作品更加富有生机活力与感染力,增加观众的体验感。作为扬琴演奏的主要展现技法,“轮音”也被称为“轮竹”“密打”等。轮竹是一连串的“点”连成“线”的单击过程。它的演奏具有连绵不断、悠长的特点,在进行弹奏轮竹这种技巧时,表演者的肩膀、手臂、手腕、指尖都必须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来相互配合进行完成,因此轮竹对表演者技艺的要求也较高。

(三)齐竹

“齐竹”也被称为“双音”“双打”“顺打”。这种技巧主要包括“八度齐竹”为主的和音齐竹。演奏方式则可以划分成同向、反向、斜向、分解。“齐竹”是在表演时用双手击打琴弦,它的音量较单竹要更为洪亮。齐竹表演的根本原则是左高右低,左右用于区分高低音,有特殊演奏情况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种演奏技巧经常用在曲头、曲尾、乐曲的高潮中,用这种技法可以展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以及立体的音响效果,用以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饱满的音响效果。

(四)弹轮

“弹轮”也称“滚竹”“颤竹”。表演者在表演击弦瞬间,中指与手腕进行相互配合,用力顺势使琴竹头震动,这时会发出一些细碎的声音,这种声音具有线性轮音音效,弹轮是以轮音为基本声音的,但如果弹奏的时间相对较短的话,弹轮分为“单颤”和“双颤”,“单颤”可用作速度较缓之时,“双颤”用在速度较急之时。弹轮与轻快热情的曲子进行配合,使得曲子中的情绪表现热烈突出。

五、结束语

地域文化、地理区位、演奏特色技巧是区分一个音乐流派的根据,扬琴自从传入中国就受到了中国百姓的喜爱。据扬琴传入我国已经有四个世纪之久,在各种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已经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扬琴风格的创新与地域流派的形成是扬琴在中国本土发展、扬琴中国化的最好证明。在当下,要想扬琴艺术不断获得人们的喜爱、一直传承,就必须立足本土、立足民族与传统,对各类不同的扬琴流派进行保护与传承,将扬琴艺术与时代发展进行结合的同时,把传统的扬琴特征进行保留与传承,促进中国扬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扬琴风格、曲目、技巧等进行全方位分析有助于对扬琴全面客观的了解,将中国扬琴的流派推陈出新、推向世界舞台,使中国扬琴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更能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涂赞.中国扬琴四大流派风格的对比[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徐鹤芳.中国四大扬琴流派演奏技巧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徐佳.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风格特点[J].戏曲之家,2019(27):73.

[4]李艳.广东音乐扬、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民族乐器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