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扬琴形制的研究

2023-08-07张成竹

艺术大观 2023年19期

张成竹

摘 要:中国扬琴,这一件民族乐器形制的改革对目前为止扬琴发展的演进有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中国近现代扬琴形制改革的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目前,继续丰富扬琴的表现力,增强扬琴的实用性,使扬琴在乐队中的应用拓宽,真正做到“有音有声”,是扬琴发展必走的道路。只有了解扬琴形制的演变及原因,才能为今后中国扬琴形制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扬琴形制;扬琴改革;现代琴竹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9-000-03

一、琴体的发展

(一)传统小扬琴

传统扬琴的形制在近代《清稗类钞》中有如下记载:“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丝为弦,张于上。用锤击之,锤形如箸……其形似扇”。[1]由此可见,最初传入中国的扬琴并没有琴架,且体积小,大多放在桌子上演奏,随着扬琴在民间不断地流传,在形制上没有特别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传统扬琴。民间传统扬琴的形制分为扇面形和蝴蝶形两种。该琴有双七、双八以及双十型等,琴的面板为平面,只有两排条码①,两侧的弦钉起到安装固定琴的作用。总体来讲,与现代扬琴有相似之处,但不能转调,制作工艺简陋,且该琴琴弦使用的为质地较软的铜丝弦,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较小,琴弦易断。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将传统小扬琴琴弦的材质做了重大改革:中高音区琴弦换成钢丝弦,中低音区采用细铜丝的缠弦。经过改良后,演奏时的音色明亮清脆,击弦的过程中不容易断弦,提高了扬琴在演奏中的应变能力。

(二)律吕式扬琴

该琴是1953年研制成功的。研制者将左右两边弦按照相差半音的音位排列,构成琴码纵向音与音之间为大二度,横向为小二度。与传统双八小扬琴相比,音域扩展为C—g3全部半音阶的四个八度,音色余长,低音雄厚,中音柔和,高音明亮,增加了滚轴式活动山口。可以对个别音进行微调。增设的“双档制音器”的使用来控制余音。音列排列按照“横五、大直、小拐”的规律所定,增加了许多现代扬琴演奏技法,如拨弦②、滑音等。

(三)变音扬琴

1.小转调扬琴和大转调扬琴

民族乐器改革家杨先生于1959年,发明了小转调扬琴,也就是三排码扬琴,在传统双十型扬琴两排条码的右侧增加一排条码,其音域可达三个八度,在解决临时变音的问题上,增加了滚轴。其优点为:重量较轻,携带方便。小转调扬琴可以演奏的曲目有改编的《南疆舞曲》《丰收》《塔十瓦一》等曲目。

2.401型扬琴

进入七八十年代, 我国研究出了401型扬琴。401型扬琴音域为四个八度,另外增加f3、d3、be3三个音,并增加了音量,具有变音转调功能,因为左码保持了七声音阶的纵向排列技能,401型揚琴既能演奏传统扬琴技法:如纯四度上下滑颤等,又能演奏现代扬琴技法,可演奏的曲目有《双手开出幸福泉》和《林冲夜奔》等。

3.402型扬琴

1990年5月,研制出402型扬琴。1989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研制者发现调整琴码的高度可以改变乐器的音色。随后在探讨的结果中,将其定为402型扬琴。与401型扬琴相比,402型扬琴音域扩大到F—a3,不仅适合演奏用大小调创作的音乐作品,还可以演奏现代音乐创作,如改编的《b小调幻想曲》《觅》《圈》曲目。

4.其他类型扬琴

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以上所述扬琴类型外,研制者还相继发明制造了501型扬琴,广州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敦煌81型扬琴,以及全律低音大扬琴等。这些类型的扬琴虽然在扬琴发展的过程中做了不同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并不能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大众主流需求,以至于没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四)现代扬琴改革成果

1.蝶式扬琴

1998年,在河北省唐山市评剧团扬琴演奏员在他老师的多次指导下,凭着个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在经过多次失败后研制出“蝶式”扬琴。蝶式扬琴的共鸣箱为蝶形,为了使蝶式扬琴音色在弹奏上保持一致,共鸣箱的容量和高度都有所提升。在402型扬琴音域的基础上增加E、#F、bA、bB四个音。之后还研制出高音扬琴、中音扬琴、低音扬琴。其中,潘贵军在研制低音扬琴时,考虑到低音扬琴延长音太长这样一个难题,经过多次努力研制出低音扬琴止音器,经过专家学者鉴定后,低音扬琴止音器获得了扬琴界的广泛认同。

2.蝶梦扬琴

2006年,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成功研发蝶梦扬琴,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与402扬琴的音域和音位排列相同,区别在于取消两边的滚轴板及变音槽等配件,琴码距离加宽,增加有效弦长,增加了整体音量,解决扬琴“跑音”的缺点,为有效控制余音还加入了制音踏板,增设的个别音码和五个同音异位码,使十二半音齐全。与蝶梦扬琴配套的还有蝶梦琴竹。蝶梦琴竹和传统扬琴琴竹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蝶梦琴竹为适合琴面角度将琴竹设计为略微上翘,击弦时能更好地与琴弦保持平行,使琴弦受力均匀;竹头反面的弧度在演奏中,正好可以避免杵竹发生。蝶梦琴竹本身弹性均匀,手感良好,在颤竹时能够更好地发挥演奏效果,它的尾部较宽,拨奏时舒适自如,整体下来要比传统琴竹较硬,轮奏更加密集。

3.601型扬琴

在21世纪初601型扬琴的出现,与蝶梦扬琴一样取消了变音槽这一部件,增设同音异位音,其音域扩展到B—f4,另外,还独创了“S型微调活动滚板”和“立柱嵌入式琴码”来代替原来的山口③和琴码。可演奏的曲目有《海燕》《金翎思·满乡随想曲》等独奏曲,演奏起来更加容易。

4.虎啸中音扬琴

近年来,随着扬琴乐团的舞台表演需要,陆续研发出了高音扬琴、次中音扬琴、低音扬琴、便携扬琴、儿童扬琴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龙吟低音扬琴、虎啸中音扬琴、凤鸣高音扬琴和云莺便携扬琴及迷你儿童高音扬琴等,成为完整的声部体系。

其中,虎啸中音扬琴使用最为频繁。虎啸中音扬琴是在原有402型扬琴的基础上改革的,其琴体结构与402型扬琴相比设计加大;增加了有效弦长,使音量增大;增加低音区#F、E、F三个音,在演奏部分曲目时不需要挪位,有了专用音位,为作曲家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演奏可行性。同时,这种设计方便了演奏者的演奏技法,也普遍被大众所接受;滚轴板上的滚珠改用三角钢结构微调支撑,将高音琴码铜丝摆装工艺改为铜片镶嵌式工艺;琴盖处也采用了无外露折页技术安装,使琴体更加美观。

二、琴竹的发展

(一)近代琴竹

琴竹④,扬琴形制的一部分,是用来弹奏扬琴的工具。在最初传入中国的外国扬琴,其琴竹是木制材料的。根据史料乾隆十六年《澳门记略》中记载:“铜弦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2]可见,外国扬琴在传入我国经过不断改革,琴竹的材质由木制改变为竹制,即为竹片削制而成的琴竹。虽然是竹制琴竹,但也是较现代琴竹粗糙得多的粗壮棒,它的长短、弹性和软硬程度并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琴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将白胶布贴在扬琴琴竹的下方并将胶管套在琴竹头上,在琴竹头钻出四五个均匀的圆孔,并贴上了红木或者黑木,极大地减轻琴竹头的重量,音色也变得圆润饱满。

(三)现代琴竹

现代琴竹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材质和形制方面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材质方面,逐渐开始使用玻璃钢、塑胶、藤制等材质的琴竹。在形制方面,新型琴竹也被不断设计出来,其更好地符合了中国扬琴的民族特色,常见的有双音色琴竹、双头琴竹、毡头琴竹等。

1.双音琴竹

双音琴竹是在单音琴竹的竹头反面粘贴黑木条或红木条等,不加垫。这样演奏反竹技法时,声音更加清脆,并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了杵竹的情况。例如,扬琴曲目《弹词三六》中的传统反竹⑤技法,更适合使用双头琴竹演奏[3]。

2.双头琴竹

双头琴竹与普通琴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双头琴竹上在每支琴竹的后端相隔一定距离上各加一个新竹头,左竹的两个琴竹头之间间距可奏出四度,右竹两个琴竹头之间间距可奏出三度,能同时发出三四个音,能够增强旋律对比,烘托气氛。当演奏者不需要演奏和弦时,双手需稍微抬高,这样可以避免第二个琴竹头出现刮音现象。这是对传统琴竹形制及演奏效果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提高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拓宽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当需要演奏舒缓、清亮的旋律时,还要换回常规琴竹。演奏一些乐曲时,双头琴竹和常规琴竹往往交替更换,如乐曲《林冲夜奔》。

3.毡头琴竹

毡头琴竹的竹头不采用乌木或红木粘贴,而是使用一小块钢琴槌毡制成的竹头,粘贴后再用线将两端绑合,琴竹使用起来轻盈利落。其使用范围广泛,欧洲大扬琴、低音扬琴演奏时所用的击弦工具更适合使用毡头琴竹。近年来,在室内乐扬琴重奏中,让低音区音色在整首重奏曲目中达到强而不躁、浑和有力的效果。

4.其他类型琴竹

其他类型琴竹还有由高科技塑料合成的彩竹,两个琴竹可以叠装在一起的交叉移动双音竹,与毡头琴竹形制相似的哑槌,初学者使用的定型琴竹,无噪音的“浪竹琴竹”和特制的拨弦琴竹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桂习礼研制的揚琴练功槌等,这些琴竹在市场上推广和使用的范围较小,但仍有各自的使用优点。

三、影响扬琴形制的因素与展望

量变的积累带来质变的发生。扬琴在我国从近代到现今,它的形制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么导致扬琴形制发生质变的原因都有哪些,这些原因对未来扬琴艺术的发展是否持续影响着,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中国近现代扬琴形制变化的原因[4]。

(一)演奏技法对扬琴形制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扬琴演奏技法不断创新,出现了“抓奏”“刮奏”“摘音”⑥“摇拨”“滑音”等新技法,这些技法在传统扬琴上表现出来毫无问题,但是像一些组合技法,如左手拨弦,右手击弦的技法,再比如《海燕》这首曲目中的快速分解和弦技法等,就无法在传统小扬琴上运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双八”型扬琴音域太窄,只有两排琴码。而正是这些新技法,推动了扬琴形制的改革,满足演奏者的需求[5]。

(二)音色、音域的需要对扬琴形制的影响

传统扬琴在近代,多是在民间的乐队中处于伴奏的形式存在的。经过逐渐过渡,扬琴的演奏形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扬琴协奏曲、扬琴交响乐的出现正是扬琴加入民族管弦乐团的编制后进行不断的磨合、创新出来的新形式。

现如今,扬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已经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弹拨乐器。由于乐队对音色、音域的这种需要,使扬琴不得不改进自身形制,以及在不断碰激下创作出多元化作品,这同时增强了扬琴在乐队的实用性。

另外,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扬琴进入科学、系统的发展阶段,许多扬琴乐团的出现,也增加了扬琴家族成员及功能,如高中低及倍低音扬琴等特色乐器品种齐全,其配套品种也形成规模,如琴竹、琴弦、调音仪、制音器、多功能琴架等,使扬琴的形制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6]。

(三)审美观念对扬琴形制的影响

中国自古的传统审美观念均讲究“对称”,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在传统建筑上,如寺庙、宫殿、书院、祠堂等。在传统乐器上也不例外,扬琴自欧洲传到我国的几百年来,传统扬琴无论通过现如今改革后变成的形制如何,琴体的两边均是讲究“对称”的,这也是沿着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道路走。而与传统扬琴不同的是,现代扬琴的形制更加科学精准,琴体为体积更大的梯形,或蝴蝶形,琴体两边的琴盖或雕刻或画或镶嵌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琴架多以木制镂空为主,整体来看稳重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与传统扬琴相比,这些足以反映出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影响着扬琴形制的改变。

(四)展望未来

如今,中国扬琴形制的发展已自成体系,中国扬琴以自身为载体不断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民族艺术的魅力。未来,需要我们继续扎根于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国扬琴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珂.清稗类钞 音乐类[M].北京:商务印书局,1907.

[2]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下卷)[M].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江南藩属重刻本),嘉庆五年.

[3]李向颖.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五十年[J].中国音乐学,2001(01):95-103.

[4]杨健.中国的音乐会大扬琴——律吕大扬琴渊源探索与设想[J].中国音乐,2007(04):107-111.

[5]刘浩.扬琴——竹尖音乐艺术的魅力[J].乐器,2011(01):32-34.

[6]张强.扬琴琴竹浅谈[J].通俗歌曲,2014(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