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及“以茶论道”*

2023-08-07李广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陆羽颜真卿湖州

李广德

(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皎然是湖州人,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诗僧,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居杼山。《杼山集》由“刺史于頔为序”。此集卷数与《新唐书·艺文志》合,“頔序亦存”[1]卷一。皎然以诗写茶道而开茶道之源。陆羽是民间诗人,著名的茶圣,以湖州为第二故乡,在湖州撰写并定稿《茶经》而兴茶饮之风。颜真卿曾任湖州刺史,是皎然与陆羽的贵人、兄长、文朋、茶友。在深入研讨皎然茶道、陆羽茶经与禅茶文化之时,本文试对此前未曾研讨的皎然与陆羽、颜真卿的“缁素忘年之交”进行论述,兼及“以茶论道”的初步考论,以求拓宽、创新和发展禅茶文化研究。

一、释皎然与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的产生与内涵

在释皎然与陆羽两人之间,皎然是“缁素忘年之交”的主动者。在陆羽还在竟陵(天门)时,皎然就闻陆羽诗名而前往竟陵,欲见陆羽,以交谈诗艺,缔结友情。但因陆羽外出而未能相识。后来听说陆羽到了丹阳,再次前往,但又未遇见,作诗《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遍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望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著处即经年。”[2]

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作于皎然与陆羽会见的次年。陆羽写道:“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随后“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3]21。而皎然则是多次未能见到陆羽,此番得见,真是人生有缘。于是热心安排这位年轻诗朋茶友住下,使漂泊浪迹的陆羽在杼山妙喜寺安下身心。自此之后,两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说茶论道,吟诗舞文。

陆羽“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3]20。这是写他从皎然的妙喜寺移居皎然苕溪草堂后的生活。陆羽自传中还写到自己有著作多种,标题与湖州直接有关的就有:《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这些都是陆羽来湖州与皎然结交后,在杼山妙喜寺、苕溪草堂撰写的。

在皎然的《杼山集》《诗式》中,没有文字涉及他怎么帮助、支持陆羽写《茶经》,倒是陆羽《茶经》中有些重要的字词和语句先在皎然的诗句中出现。如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2]此诗写顾渚山“阴岭长兮阳崖浅”,“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陆羽吸收到《茶经》中,写为“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皎然在诗中两提“紫笋”,比陆羽《茶经》中写得更明确,直接称顾渚山出产的是“紫笋”茶。而皎然乐见陆羽“拿来”而写于《茶经》。皎然在“山僧又是采茶时”,与陆羽一起上顾渚山采茶,或者由陆羽自己在茶园、茶山上观察、体验,与茶农交谈、考察。皎然助力陆羽写《茶经》,还使陆羽写出《顾渚山记》,现存四则中有一则《报春鸟》:“顾渚山中有鸟,如鸲鹆而小,苍黄色。每至正月二月,作声云:‘春起也。’至三月四月,作声云:‘春去也。’采茶人呼为报春鸟。”[4]24

皎然对陆羽这位年轻诗友、茶人,从日常生活、衣食起居至读书交友、踏山鉴水,热心引导培养,关爱有加,珍惜缘分,悉心照顾,玉汝于成。这种思想和情感,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自然的流露。如在寺院过重阳节,作《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2]陆羽搬出寺庙后,皎然去访他,作《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2]这些时日,陆羽自谓“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他哪里知道皎然访其未遇的遗憾。

皎然在《赠韦卓陆羽》诗中言道:“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2]诗中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其个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率真性情。

皎然还有《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欲赏芳菲肯待辰,忘情人访有情人。西林可是无清景,只为忘情不记春。”[2]《访陆处士不遇》曰:“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2]可见陆羽之逍遥自在,实令皎然歆羡。

皎然是诗僧又是茶僧,所写茶诗较多,而且他还著有《茶诀》,为当时的一些茶人阅后记载。遗憾的是此《茶诀》未能传世。《农业考古》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号》2020年第5期曾刊发拙文《“乌程之御舞”与“谢氏〈论茶〉”考论》,笔者提出:特别要认真对待的是“谢氏《论茶》”的“谢氏”究竟是何人?笔者认为是指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杼山妙喜寺的住持、与陆羽“缁素忘年之交”的茶道之始祖释皎然,而“谢氏《论茶》”当指皎然的《茶诀》。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此丹丘之仙茶,胜乌程之御舞,不止味同露液,白况霜华,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等语就是摘录皎然《茶诀》中的一段重要文字,可以填补中国茶史一大空白。

皎然不仅写有茶文《茶诀》(已佚),更有多篇关于禅佛之文章。如过去少为人言的《兰亭古石桥柱赞(并序)》。皎然写道:“山阴有古卧石一枚,即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也。大历八年春,大理少卿卢公幼平承诏祭会稽山携至。居士陆羽因而得之。生好古者,与吾同志。故赞云:古桥石柱,亭亭殊类。浑璞璘玢,乱钱苍翠。遗在兰渚,迁于客位。云状未销,水痕犹溃。在物颇重,则人无弃。石岂有心,求人所贵。若琼与玉,呈碯蕴异。如彼陆生,不文其器。此犹可转,岂君同志。”此文中的兰亭柱石由卢幼平带到湖州,见陆羽喜爱就转赠之。接着以四言写其对古石桥柱的描绘、鉴赏,然后以“如彼陆生,不文其器。此犹可转,岂君同志”呼应“生好古者,与吾同志”[5]第10部,卷9-117。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中两次写他与陆羽是“同志”。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含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国语·晋语四》)“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后汉书·刘陶传》)缁素僧俗无隔、年岁大小相忘,惟友谊真情心心相印。至于皎然写到的“如彼陆生,不文其器”中的“不文”出自《文心雕龙》,“文”指文采也指人品。这里指古柱石虽然上面原有花纹漫漶文采不复,但价值仍然极高。陆羽其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皎然不放心上,而器重他“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对于陆羽“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则予以肯定、赞赏。此乃君子之交,更是难得的“缁素忘年之交”。

陆羽也同皎然一样,他写过江之后“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后,自始至终珍惜两人之间的宝贵友情,对皎然怀有深厚的感激、感恩之情。当他从外地返回湖州,听说皎然已逝,悲痛不已,吟诗哀悼:“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其墓与皎然塔比邻,缁素千古流芳[6]81。

皎然与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涵盖四个方面,即寺院生活、诗文爱好、亲近茶事、以茶论道。而这四个方面是交叉、包容、互动、共融的。两位大师皆无后嗣和家庭牵连,以诗相识,以茶为伴,都有一颗诗心、一身茶性。“缁素忘年之交”的两人均有诗作收入《全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有名的诗人,而皎然更有《杼山集》和理论著作《诗式》传世。他俩以茶悟道,都执着探求茶道。皎然在文化史上第一次提出“茶道”以及“紫笋”茶,是中国茶道之祖或茶道之父,湖州长兴顾渚山为“茶道之源”;陆羽在皎然帮助、支持下于湖州著成《茶经》并荐“紫笋”茶入贡,使顾渚山出产之紫笋茶闻名于世。皎、陆对于茶和茶道的伟大贡献,惠泽古今众生。皎然和陆羽以诗茶修身,都志在人生禅意,精行俭德,以诗茶意蕴、高尚品德、灵性精神而昭示后人,修身养性,济世救人[6]18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倾世情谊,可以看作是皎、陆“忘年之交”“文人相亲”的薪火传承。皎然与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实乃千古绝唱,令世人赞叹、敬慕乃至膜拜。

二、释皎然与颜真卿的“缁素忘年之交” 的经历与意义

皎然与颜真卿的“缁素之交”不同于皎然与陆羽“缁素之交”,一是“素”的含义有差别,陆羽是平民,颜真卿是官员;二是“忘年”也有别,颜真卿年长、皎然年壮。

大历七年(772)十一月,颜真卿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此时的颜真卿64岁,年过花甲,心情一直不好。因为从大历六年(771)闰三月,他被罢免抚州刺史后,已经闲置整20个月。来湖州赴任前些天,他还在《与夫人帖》中喟叹自己“离官已久”。而到湖州之后,心情愉悦,由“立朝正色”的耿介纯臣转身变成了“风流啸咏”的文章太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比他小20岁的诗僧结成忘年好友。大历八年(773)正月,颜真卿抵湖州后即访皎然。皎然写《奉酬颜使君真卿见过郭中寺,寺无山水之赏,故述其意以答焉》,记述了在郭中寺即龙兴禅寺与颜真卿初次见面:“州西柳家寺,禅舍隐人间。证性轻观水,栖心不买山。履声知客贵,云影悟身闲。彦会前贤事,方今可得攀”。[2]后人认为颜真卿与皎然之交的背后有着很深的家族渊源。皎然,字清昼,俗姓谢,为谢灵运十世孙。而颜真卿十代从祖颜延之为颜氏家族首位著名文学家,颜延之、谢灵运于文坛双星齐名,以“文章之美”并称“颜谢”。颜真卿与皎然的交往,可谓是再续颜谢前缘。皎然主持的妙喜寺成了颜真卿等文人雅集最多的地方。皎然陪同颜真卿踏遍湖州境内名胜,于青山绿水间相互酬唱,共享乐趣。他们常游寺庙,品茶谈禅。

尤其是每年立春后,颜真卿必依例进顾渚山,在吉祥寺、贡茶院主持监制贡茶。采茶时节,湖常两州的官员聚集到“境会亭”,在亭上欢宴,品判初茗。顾渚山至今保留有唐宋摩崖石刻三组九处。阮元《两浙金石志》记载:“蚕头鼠尾,颜鲁公书,在明月峡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颜真卿曾在金沙涧上架设过一座木桥。后人因其与友步月赋诗,宴饮是桥,故名“颜板桥”。颜真卿、皎然等六人在月下饮茶作诗,成《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每个人都引用一至三个和茶有关的名词、代词或典故,浸润着主客相敬、器洁茶香的茶禅意境。皎然“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与颜真卿的“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相互吟出以茶修道的禅境诗韵。为此,清代诗人王豫题吟道:“胜游岂复闭昏朝,顾渚曾闻有夜桥。好是鲁公行乐地,异无人更爱消宵。”

大历八年(773)春仲,皎然应颜真卿之邀,与陆羽及文友等29人,携酒登临岘山联句赋诗。颜真卿以“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作首句,韦介:“迟回向遗迹,离别益伤魂”。皎然:“览事古兴属,送人归思繁”。陆羽:“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扪”。……李萼以“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收尾。这首《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以参加诗人之众,为唐人联句之冠,得与“兰亭修契”相媲美。

皎然的《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记录岘山联唱后不久送吴筠归林屋洞事,中有“吴兴太守道家流,仙师远放清风楼”,道出颜真卿深厚的道家渊源。

皎然经常参加颜真卿的茶会并作诗。如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据统计,在颜真卿为首的22首湖州联句中,皎然参与了20首。皎然《杼山集》中,与颜真卿唱酬的诗最多,达22首。颜真卿刺湖期间的宴集、游赏活动,皎然大多参与,诗作中“奉应颜尚书”“奉贺颜使君”“奉同颜使君”“奉陪颜使君”“奉和颜使君”“奉酬颜使君”比比皆是。这些唱酬的诗和联句都存在《全唐诗》,真实记录下了皎然与颜真卿的“缁素忘年之交”。

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最为操心也最成功的事是编纂《韵海镜源》。他自幼研习音韵和文词训诂,从28岁就开始着手准备编纂此书。他在《杼山妙喜寺碑》说:“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三苍》)、《雅》(《尔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已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早在平原太守任上,就开始修订条目,后在抚州任上又增而光之,到湖州任上后,“以俸钱为纸笔费,延江东名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羽等十余人,笔削旧章,该搜群籍,撰定为三百六十卷”。

《韵海镜源》编纂地点原在州治、放生池和韵海楼。大历八年(773)十月徙修于杼山妙喜寺。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记载:“大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史袁君高巡部至州,会于此山。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西北于藂桂之间创桂棚,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桂,而华叶各异。各树桂下有支径,以袁君步焉,因呼为御史径。”袁御史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相见甚欢。皎然写下《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道情寄远岳,放旷临千仞。香路延绛驺,华泉写金印。日欹诸天近,雨过三华润。留客云外心,忘机松中韵。灵嘉早晚期,为布东山信。”诗人们“缁素忘年”,夜宴、酬唱、吟咏。《五言夜宴咏灯联句》:“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陆士修);讵惭珠乘朗,不让月轮明(张荐);破暗光初白,浮云色转清(颜真卿);带花疑在树,比燎欲分庭(皎然);顾己惭微照,开帘识近汀(袁高)。”三癸亭落成后,成为颜真卿与皎然、陆羽等名士在杼山聚会吟诗的主要活动场所。颜真卿为此写下《题杼山癸亭得暮字》:“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前者虽登攀,淹留恨晨暮。及兹纡胜引,曾是美无度。歘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高贤能创物,疏凿皆有趣。不越方丈间,居然云霄遇。巍峨倚脩岫,旷望临古渡。左右苔石攒,低昂桂枝蠹。山僧狎猿狖,巢鸟来枳椇。俯视何楷台,傍瞻戴颙路。迟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树。”此后,颜真卿还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诗。从此颜、皎、陆诸人自秋徂春,时集亭下栅内,或编贯韵日,切磋训解,或徜徉桂径,同拟联句。

在撰写《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时,颜真卿一一写上参与编撰《韵海镜源》的所有人员姓名,临近结尾处特意写道:时杼山大德僧皎然工于文什,惠达、灵煜味于禅诵,相与言曰:‘昔庐山东林,谢客有遗民之会;襄阳南岘,羊公流润甫之词。况乎兹山深邃,群士响集,若无记述,何以示将来?’乃左顾以来蒙,俾记词而蒇事。铭曰:……”[7]28以记皎然之人品与功德。

皎然伴颜真卿陪袁御史观赏湖州城名胜。唐垂拱元年(685)始建的骆驼桥为湖城三巨桥之首,横跨霅溪之上,更令他们流连忘返。皎然撰《奉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骆驼桥玩月》,发出“山中常见月,不及共游时”的感叹,以至于“永夜南桥望,裴回若有期”。 冥冥中的因缘聚会,竟然导致八年后建中二年(781),袁高“四月贬韶州长史,寻移湖州刺史”,同样被贬的袁御史也成为湖州的文人太守。

皎然随同颜真卿携袁高等同游开元寺时所立的《文殊师利菩萨碑》的碑石已佚,而《文殊帖》幸存。皎然《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诗云:“万国布殊私,千年降祖师。雁门传法至,龙藏立言时。故实刊周典,新声播鲁诗。六铢那更拂,劫石尽无期。”据源幻法师考,唐代湖州开元寺即现今的铁佛寺。这块文殊碑就立在铁佛寺内。浙江博物馆藏的颜真卿《文殊帖》或即此碑。此诗前四句启承赞颂文殊菩萨和佛门祖师,第三联转以前句西天取经、龙藏传法为比喻,赞颂颜真卿修书功德。“故实”就是“有参考或借鉴意义的旧事”。“新声”谓新的韵法,指颜真卿编纂的《韵海镜源》集文字与音韵而成巨著。六铢即六铢衣,佛经称忉利天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后称佛、仙之衣为“六铢衣”。如宋之问 《奉和幸大荐福寺》:“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 顾况《归阳萧寺》:“身披六铢衣,亿刧为大仙。”劫石无期出自《大智度论》卷五:“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后因以“劫石”指时间之久远。末句将修《韵海镜源》与传立藏经同比,两者皆将流传千秋万代。

颜真卿也常有诗写皎然,如《赠僧皎然诗》云:“秋意西山多,别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趾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致。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尘异。……”皎然写有《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颜真卿《赠僧皎然诗》与皎然此诗前半首居然相同,仅“高致”与“高诔”、“风尘”和“风烟”有异。这是怎么回事呢?需要进一步考证。

释皎然与颜真卿之交,既是僧俗、民官之交,又是忘年、世缘之交,还是诗友茶人之交,惺惺相惜,心心相印。他俩在皎然与陆羽、颜真卿三人的“缁素之交”中,“忘年”是特别突出的。大历八年(773)正月,颜真卿65岁花甲过半向古稀,皎然53岁知天命而过半百,陆羽40岁方不惑之年。颜真卿对多才多艺的后生陆羽赏识有加,对诗僧、妙喜寺住持皎然视为“颜谢”的同宗族兄弟。皎然则于中间承上佑下,使诗僧与刺史和茶圣成为金三角的“缁素忘年之交”。

他们和其他朋友之交在茶香、诗情、书声与禅韵之中,无拘无束,乐趣丰盈。除五言、七言诗外,还有少见的三言联句,如颜真卿《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喜嘉客,辟前轩。天月净,水云昏(颜真卿)。雁声苦,蟾影寒。闻裛浥,滴檀栾(陆羽)。欢宴处,江湖间(皇甫曾)。卷翠幕,吟嘉句。恨清光,留不住(李崿)。高驾动,清角催。惜归去,重裴回(皎然)。露欲晞,客将醉。犹宛转,照深意(陆士修)。[8]诗友、茶伴、禅侣、至交,浑然一团,形同一家。这是中国诗史、文化史、佛教史、禅茶史上光辉闪耀的精彩篇章。

三、释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研究与“以茶论道”的考释

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绝对不止陆羽和颜真卿两人,而是数以百千万计。如宋两浙僧统赞宁《唐湖杼山皎然传》即写道:“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皎然著“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赞宁所作之传还告诉我们:“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9]卷29,805-807

皎然“缁素忘年之交”的基石是其儒道释学识、智慧、品格、道德和修养。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对此诗解析、评论的文章很多。笔者认为这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极其广博、丰富,涉及茶名、茶具、茶饮、茶性、茶用,饮茶与饮酒的比较,世人对茶、酒的处世态度等。诗的重点是“茶道”,然而先写“茗”“仙”“神”“得道”,在“茶道”之后归结到“丹丘”。“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意思是只有学道、修道、悟道、得道之人如丹丘才能够深知、精通“茶道”的全部真谛。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茶道在唐代之前未有文献典籍记载,直到释皎然的这首诗才出现“茶道”一词,学术界据此公认“茶道”是皎然第一个提出,皎然为茶道肇始人。

那么,为什么不是中国或外国其他的僧人、道人、诗人、茶人提出“茶道”呢?皎然首提“茶道”是机缘、灵感、哲思之圆成。皎然为湖州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而湖州自古为名茶产地,如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贡茶“温山御荈”,即产于湖州吴兴的温山,为寺僧采摘山茶制作进奉。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明确写出他在顾渚山有茶园,他之种茶、爱茶、事茶、品茶、悟茶,与他礼佛、诵经、参禅、修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民以食为天,饮以茶为先,茶饭之要是生存之道。皎然由于和僧俗茶友一起饮茶,多日的精心熟虑,此时灵感闪光,儒、道、释的思维照耀在“茶”之物上,凝聚为“茶道”一词。此语之出现如同皎然写诗著文,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是文学,其写作属于形象思维,而哲思、道悟、诗性、意境等属于哲学、美学。茶道、禅茶一味,属于茶文化学、宗教学,也属于哲学,即今日的“茶道哲学”。

皎然在另一首“饮茶歌”即《饮茶歌送郑容》中也写到丹丘:“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这首诗,人们大多在论皎然对《茶经》提出批评时加以引用。其实皎然并非对陆羽进行批评、指责,而是认为《茶经》中主要讲“术”多,论“道”少。陆羽后来修改、定稿之《茶经》就增加、丰富了“道”的内涵。笔者认为,此诗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都是皎然关于“茶道”的重要作品。皎然在这些茶诗中的“茶道”思想,以及他对陆羽修改、深化《茶经》中的“道”的哲学内涵,无疑是有很大的影响和助益。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和淡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他在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因此,皎然可谓“茶道之祖”“茶道之父”[10]78。

茶作为“中国名片”之一,对于中国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在谈到中欧两大文明时,他特意提到了茶和酒。“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由此,习近平指出,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11]。

茶之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作为中国传统待客之道和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多个外交场合,习近平都“以茶会友”。联想起释皎然在茶文化史上第一次提出“茶道”的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及《饮茶歌送郑容》等,也是与朋友交往、饮茶论说有感抒写出的。特别要提出的是皎然在《杼山集》第一首《五言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虽然全诗无一个茶字,却是一首重要的茶诗,是“缁素忘年之交”的禅茶论道作品。皎然这首“奉酬”于頔“见示”的诗,开口就写祖师教诲“了空无不可”,自己是“枯槁未死身,理心寄行坐”。此日得以欣赏大作感到“春令”“和风”。而自己是“天生一草木,大道无负荷”[11]。所谓“草木”“天生”,是皎然称自己为天生的“草木”人,也即茶。皎然和于頔的身份是一僧一俗、一民一官,而两人平等地品茶言人,谈时论道,性妙不染,志高行远。“生成一草木,大道无负荷”的诗句,当是指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茶苦亦甘、亦香、亦淡,茶可明道、觉道、悟道,从而使人生遵循“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不会感到负荷而勇于、敢于、乐于、善于承担,不忘初心,鞠躬尽瘁。

以茶交友,以茶论道,茶中传达出的“和而不同”理念,坦诚相交,开放合作,共生共存,共惠共赢的信号,每个人都能体会。缁素相交,忘年相交,既是对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薪火传承,又赋予新时代的茶文化以全新理念与丰富内涵。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陆羽颜真卿湖州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陆羽弃佛从文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陆羽弃佛从文
笔道颜真卿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