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启示
——基于1964—2017 年的国内外研究

2023-08-07柯友枝张丹青GrantTomkinson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有氧耐力趋势

柯友枝,张丹青,Grant Tomkinson,,刘 阳,

体质体现了个体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1]。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学校整体教育中应贯彻“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发展水平,全国上下形成了增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与工作机制[2],尤其体现在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的国民体质监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提升和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形成的现实错位引起了全球的共同关注,其中有氧耐力的下降尤其明显[3]。

有氧耐力/心肺耐力(aerobic fitness)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4],已被证明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5]。而有氧耐力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或有所改善的儿童青少年在学业测试中分数也更高[6]。同时,儿童青少年时期有氧耐力水平较低产生的影响可延续至成年期成为后续“健康”问题的源头[7]。因此,需要对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情况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当前鲜有研究以全球的视角系统审视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的国际趋势。基于此,本研究系统分析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变化趋势,并着重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情况,为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健康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1 方法

1.1 资格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身体健康的儿童青年,年龄5~19 岁;(2)对有氧耐力的趋势研究,研究跨度5 年以上且测试次数在3 次以上;(3)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4)有氧耐力的变化有明确的结果。排除标准:(1)非儿童青少年(婴儿、幼儿以及成人等)以及非有氧耐力趋势研究;(2)有关有氧耐力趋势研究时间跨度低于5 年且测试次数低于3次;(3)不健康人群以及非普通人群的研究;(4)全文或摘要未详细报告数据结果、综述以及与主题无关的研究。计算机检索时已经限定中英文期刊文章。

1.2 信息来源和检索策略

依据PRISMA 声明[8],检索来源为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 核心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 年4 月30 日。详细的检索策略见附件。

1.3 质量评价与编码

2 位作者借助由Mugadza 等人[9]根据质量研究报告的综合标准和加强流行病学指南中的观察研究报告制定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分别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不一致的观点2 人通过讨论解决。该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包括6 个条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设计、样本量、参与者信息和研究结果。每个条目以“0”(没有或内容不明确)和“1”(明确包含)评分,最后将每项分数进行累加,总分在0~2分为低质量研究,3~4 分为中等质量的研究,5~6为高质量研究(具体评价信息见数据库中电子版的附件)。参照以往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本研究对每一篇纳入系统分析的文献的结果进行编码,如该文献报告各指标结果证明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增加,记为“+”;若没有变化,则记为“0”;若下降,则记为“-”。

2 纳入研究情况分析

2.1 研究选择与质量评价

研究共检索到7 623 篇文献,通过对题目、摘要以及阅读全文筛选后共纳入30 篇(英文文献21 篇,中文文献9 篇)(见表1),具体流程以及篇数见数据库中电子版的附件。本研究共包含1964—2017 年6 613 795 名来自15 个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具体情况见表1。3 项(10%)总分0~2 之间在被评为低质量研究,15 项(50%)总分在3~4 之间被评为中等质量的研究,12 项(40%)总分在5~6 之间被评为高等质量的研究。

表1 纳入文献中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素质结果[10-39]Table 1 Results of aerobic fitness qual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2.2 基本特征

2.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纳入研究的样本量为156~1 799 203 人,样本量在1 万以下的研究占33%,10 万以下占30%,10万以上占33%。4%的研究未报告样本量。8%的研究对象为男性,且均表明其有氧耐力呈现下降的趋势。调查对象男女均包含的研究占92%,82%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下降趋势。从年龄划分来看,研究对象均为儿童(5~9 岁)的研究占比较少(14%),研究对象为青少年(10~19 岁)和包括儿童以及青少年(5~19 岁)的研究相对较多(均为43%),但整体的有氧耐力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2.2.2 发文时间分布特征

有氧耐力趋势研究的数量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包括起始期(1989—1999 年)、平稳上升期(2000—2009 年)以及迅速上升期(2010—2020 年)(详情见数据库中电子版附件)。但纵观现有成果,针对有氧耐力的长期趋势变化以及测量与评价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力度不足,使得适用于实践的指导方法和干预措施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2.3 空间分布特点

本研究纳入的有关有氧耐力趋势的30 篇研究,共分布在15 个国家。来自欧洲的研究占37%,来自亚洲的研究占43%,来自美洲和大洋洲的研究各为10%和7%,最少的是非洲仅为3%。亚洲地区对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关注度较高,亚洲地区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其中中国占比较大。中国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增势较为显著。

2.2.4 研究特征

纳入的30 篇研究,其时间跨度均在5 年以上。一般而言,研究的时间跨度越大一定程度上所得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而针对同一样本在一定时期内体质健康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纵向研究较少。纳入研究的测试次数均在3 次以上,测试次数在3~9 次占77%,测试次数在10~16 次占20%,测试次数在17~23 次占3%。

3 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趋势与分析

3.1 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整体变化趋势分析

3.1.1 趋势特点

总体来看,有83%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仅有10%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上升的趋势,此外,还有7%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不变。在呈现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下降的研究中,有超过80%的研究表明有氧耐力是直线下降,仅有19%的研究表明有氧耐力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其研究期间有小幅的波动。从测试方法来看,对于有氧耐力的测评方法主要分为3 种(表1),长距离跑、折返跑和最大摄氧量,采用长距离跑的偏多,其次是折返跑,直接测量最大摄氧量的较少。

3.1.2 趋势与分析

有83%的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9]。儿童青少年耐力的下降是由于多层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基于儿童青少年进行有氧耐力活动的社会生态属性,本研究将影响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下降的多重因素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解读。

(1)微观层面——个性特征和动机差异。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和动机差异是影响其有氧耐力关键的主观因素[40]。儿童青少年参与有氧耐力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反映出自身对于参与有氧耐力运动的信心。然而,很多学生在参与有氧耐力运动测试中,表现出“感觉太累”“时间太久”“无法坚持”等在内的自我认知[41],缺乏进行耐力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缺乏相应的基本运动技能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对自身运动表现没有信心的关键原因,有部分儿童青少年不具备基本的运动能力,出现跑步的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等,无法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42]。运动动机是影响个体参与运动的关键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参与耐力运动意愿的“强度”。与此同时,运动动机也是个体进行耐力运动的内在驱动力,儿童青少年参与有氧运动内在动机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获得性的运动体验。Mulvihill 等[43]发现,儿童时期积极的活动状态可能是由于天性的使然和同伴的互动,而青少年时期其活动动机更多的是来自外力的驱使,例如“中考”“减肥”“解压”等明确的目标,即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2)中观系统: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因素。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被多种相互交错的因素共同影响,因此个体不单单被动地受到外界的影响,个体本身也在与之发生互动[44]。”同理,儿童青少年参与有氧运动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表现的决策是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互动结果,例如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支持、社区的资源都可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45],但目前“家、校、社”的发展不协调使得三者的联动效力未有效发挥。首先,父母的体育锻炼意愿、健康行为、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收入等的影响与干预,会影响子女参与运动的频率、时间甚至运动项目的选择。其次,学校的运动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的可及性与可用性,以及儿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数量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有氧耐力造成一定的影响[46]。另外,社区的安全、社区的设施与交通环境差会阻碍到儿童参与运动的行为,反而会增加久坐行为,使得儿童耐力水平下降[47]。因此,家庭环境的干预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不重视、社区资源的供给乏力,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缺乏沟通等问题,导致家庭、学校与社区促进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的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48],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机会,造成了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的下降。

(3)宏观系统:公共政策和文化环境因素。政策法规的建立对于儿童青少年参与活动的行为具有群体性和长期性的导向作用。虽然世界各国均出台了各自的运动指南,但儿童青少年的耐力水平依然不容乐观[49]。一方面是由于各国的运动指南作为宏观政策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但未提供具体的实施手册,同时也不具备干预个人活动行为的强制性。另一方面,各国发行的运动指南鼓励儿童青少年要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但尚无针对某一项健康素质的专项指南,例如专门关于加强有氧耐力的相关政策和意见。同时,文化氛围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前的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随处可见,让儿童青少年乃至家长难以分辨传播信息的真伪,导致儿童青少年的活动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导向性的影响[40]。

(4)其他。经济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注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营养过剩、电子化设备普及、缺乏体力活动和家务劳动、久坐不动等,从而导致了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下降。另外,有氧耐力的测试方法可能由于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同时期不同的测试方法也会有可能造成结果的差异。例如,澳大利亚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常用来测试有氧耐力的方法是550 m 跑,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1 600 m 是最常见的测试方法,到了20 世纪90 年代,20 m 折返跑成了最常用的测试方法[50]。此外,由于测试条件的不同(例如天气,设施)以及测量误差而导致结果产生一定的差异。

3.2 我国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趋势分析

3.2.1 趋势与特点

1985—2014 年,总体上我国7~18 岁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9 年间,7~12 岁男生耐力发展总体趋势为:1985—1995 年50 m×8 往返跑的成绩开始稍下滑,1995—2005 年成绩开始较大幅度下滑,2005 年之后成绩下滑趋势增大;13~18 岁男生耐力发展总体趋势为:1985—1995 年1 000 m 跑成绩开始稍下滑,1995—2005 年开始较大幅度下滑,2005—2014 年男生成绩下滑趋势得到控制,2010 年,部分年龄段学生耐力素质开始止“跌”,以14~16 岁年龄组最为明显;7~12 岁女生耐力发展总体趋势为:1985—1995 年50 m ×8往返跑成绩开始稍有提升,1995—2005 年开始较大幅度下滑,2005 年之后有轻微浮动,到2014 年有继续下滑的趋势;13~18 岁女生耐力发展总体趋势为:1985—1995 年800 m 跑的成绩开始下降,1995—2005 年成绩开始较大幅度下滑,2005—2014年女生成绩下滑趋势得到控制。整体来看,虽然2010—2015 年女生耐力成绩下降趋势有所控制,但2014 年相比1985 年,7~18 岁成绩全部下降。下降最大值为12 岁和13 岁,在15 岁有回升的趋势。详情见数据库中电子版附件。

3.2.2 趋势与分析

29 年间我国7~18 岁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呈现下降的趋势。

小幅上升期(1985—1989 年)。1985—198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1985 年参加测试的学生正处于中国的改革初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同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51]。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的小幅提高。

快速下降时期(1989—2009 年)。1989—2009,基本所有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开始较大幅度下降。这20 年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儿童青少年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人数显著增加[52]。李晓彤等[53]研究表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要差于正常体重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增加也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关键因素。此外,中国有近80%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未达到WHO 的身体活动推荐量[54],这也是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显著下降的关键原因。这些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的下降。

止跌回升期(2009—2014)。2009—2014 年,13~18 岁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现出止跌回升的趋势。具体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持续20 年的有氧耐力下降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诸多政策文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旨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55]。1990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联合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 年6 月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年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其第十一条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检测”[51]。这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也为促进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此外,身体素质的增长与形态发育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13~18岁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提高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该时期其处于形态发育的快速期而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在儿童青少年形态发育时期应多注重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部分儿童青少年发育期提前的问题。

4 启示

4.1 提高主动锻炼意识,注重基本运动技能发展

提高儿童青少年积极主动地锻炼意识、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及在儿童时期培养热爱运动的内部动机是其参加耐力运动的先导性因素。同时也要注重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为提高有氧耐力的水平和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强化家、校、社多元联动,促进有氧耐力的提高

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社区资源的可及性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的关键因素[56]。因此,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合干预,充分发挥联动效力。增加家庭和社区对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积极影响。加强学校体育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沟通合作,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联动,协同改变儿童青少年耐力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

4.3 加强政策制定与落实衔接,营造健康文化环境

应加强政策制定与政策落实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公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热情,此外,要积极宣传有氧耐力的活动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例如增加公园和人行横道的标识,增设健康行为的推广和传播等[40]。

4.4 恰当选用评价方法,准确测量耐力水平

选择合适的有氧耐力评价方法也是有氧耐力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各地区测试有氧耐力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有研究表明,50 m ×8 往返跑和1 000 m 以及800 m 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57]。现已有研究表明,20 m 折返跑较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的测试,对于测量儿童的有氧耐力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今后有氧耐力的评价过程中,有必要将20 m 折返跑作为有氧耐力的测试项目。

4.5 关注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

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有关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以外的,其他年龄层次人群的有氧耐力现状,尤其是成年人群和老年人群。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5~19 岁的儿童青少年,该人群的有氧耐力处于显著下降的趋势。因此,研究中较容易得出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当前的现状。但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有氧耐力是否是同样的结果,需要对成年人群和老年人群进行研究,甚至应该从生长发育初始阶段即儿童时期开始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丰富各年龄层次的有氧耐力趋势,从而能勾画出以年龄为横坐标,有氧耐力现状为纵坐标的曲线图,从而了解有氧耐力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预防,以促进全民健康。

5 结论

纵观五十多年的全球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对于我国,在有氧耐力的测试方式方法上需要作出改进,同时应结合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有氧耐力,保证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猜你喜欢

有氧耐力趋势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趋势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初秋唇妆趋势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
趋势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