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女排强队及其精英选手进攻表现的大数据应用研究
2023-08-07李毅钧
杜 宁,李毅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世界女排强队(截至2021 年3 月世界排联排行榜前6 名)的进攻表现大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目前世界排名前6 名球队中进攻效率排名列前的21 名主力精英选手(二传、自由人除外)为测试对象,其中主攻8 名,副攻7 名,接应6 名。精英选手的年龄为(29 ±2.69)岁,身高为(191 ±2.51)cm。
1.2 研究方法
1.2.1 Data Volley 4 排球技战术表现侦测
课题组采用Data Volley 4 软件包[7-8]通过比赛现场侦测并结合比赛录像,以世界排名前6 名的女排强队2017—2019 年参加的世界女排联赛、女排世界杯、女排世锦赛合计81 场324 局的进攻数据为侦测目标,采集并统计技战术代码3 万2 千余条。
1.2.2 高速摄像视频解析
采用Fastec Ts5 高速运动摄像机,对世界女排强队2018 世界女排联赛(江门站、南京站)、2019 世界女排联赛(南京站)比赛现场进行定点、定焦摄录。合计18 场(72 局),拍摄帧数达20 万5 千帧。拍摄位置分别于场地边线、端线外看台第一排,距离20~30 m,机高为1.30 m。拍摄频率(Fps):300帧/s;分辨率:1 280 ×1 024;快门速度:603。采用Fastec FasMotion 2.5.3 导入摄录视频,再运用Pro-Analyst 1.6.0.2 运动视频捕捉分析系统对顶尖运动员的进攻组织时间、传球弧度、击球高度、球体过网位置、进攻速度等指标进行解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世界女排强队整体进攻表现效果分析
2.1.1 世界女排强队进攻效果
纸媒的传统优势便是对于某一新闻的深度采访,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目前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长期单纯的以文字的手段对某一热点的深度解剖与表达,这样对于读者的要求非常高,读者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空间内有足够的时间,正襟危坐地阅读体验。但是,如今的读者大多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嘈杂的公交车上、在繁乱的地铁里利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阅读,场景大多不能自主选择。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编辑者要学会运用图标,动漫,音频等手段,将大规模字数转变为一幅图片、一个视频等。使用多方面手段起到追求深度表达的效果。
表1 表明世界女排强队整体进攻效果好,其中塞尔维亚、中国、意大利队的进攻效果更佳,进攻效率高达30%~37%;美国、巴西、土耳其3 队略低,进攻效率值达到19%~25%,各强队的得失分比达到1.05 ±0.11。目前世界强队多以欧美女排为主,各队在不断提高强攻水平的同时积极吸取快速多变的打法。女排强队一直以来凭借精英运动员默契的配合与出色的运动表现展示出进攻端的攻击性优势,是攻势排球的典范[9-10]。当今世界女排强队均具备较强劲的进攻能力,如何提高球队实战对抗中的进攻成功率和进攻效率是各队追求获胜的关键。
表1 世界女排强队进攻表现相关指标的描述统计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attack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orld’s top women’s volleyball teams
2.1.2 世界女排强队进攻战术运用效果
通过侦测与统计发现:世界女排强队在进攻战术的组织和运用方面男子化趋势明显。快攻战术运用近体快球、背快、短平快、背飞是各队的惯用战术。短平快和背飞的场均运用频次最高,短平快场均运用7~9 次,进攻效率为37%;背飞运用场均达5~9 次,进攻效率为37%;近体前快运用4~8 次,进攻效率为37%;背快运用虽然频次偏低,但各队平均进攻效率高达45%。中国、意大利、塞尔维亚惯用短平快为第一进攻点。美国、土耳其、巴西惯用背飞为快攻战术的首选,前排快攻与后排的立体进攻结合紧密,充分利用球网宽度与场地的纵深实施进攻。
强攻运用与效果方面,集体进攻组织多采用两边平拉开,中间高点施压牵制对手。各队2、4 号位调整攻和平拉开运用频次最高,意大利、塞尔维亚的2 号位强攻的进攻效率高达42%~50%;中国、意大利的4 号位平拉开进攻效率高达36%~45%;1、6号位的后排进攻也被各强队主动运用,其中塞尔维亚、意大利、巴西的后攻场均运用达14~17 次,进攻效率高达23%~32%,具有较好的进攻效果。呈现出以中国、塞尔维亚、意大利为代表的高点强攻结合快攻掩护打法的实力型和以巴西、美国为代表的两翼快速平拉开,结合低弧度后攻的速度、技巧型球队;各队具有强攻比例大、进攻效率高、接应二传得分能力突显、全队前后排立体进攻协同性强的特征。
2.1.3 世界女排强队进攻区域
研究数据显示,世界女排强队的整体进攻区域多在进攻方的左翼。各队结合队内运动员的特点与全队的进攻打法、各轮次战术打法的特点都有所区别,也体现出了高水平球队在进攻组织方面的均衡性[9-10]。研究发现中国女排进攻集中于4 号区域,占全队进攻总数的48%,2、3 号区域进攻比重相近,但后排进攻运用较少,仅占11%,结合数据发现朱婷在队内承担大量的进攻任务,副攻队员与接应二传在各自进攻区域分担进攻任务不足。塞尔维亚女排的2、3 号位区域进攻比率分别达到22%和21%,后排进攻比率达到17%,4 号位区域进攻比率占37%;意大利女排的后排进攻比重较高,达到20%,4 号位区域进攻比率为41%,2、3 号位区域进攻比例均为19%;巴西女排前排3 个进攻区域的分配与中国队相近,2、3 号位进攻比率略低于中国队,分别达到了16%和19%。后排进攻占17%,全队的整体进攻协同性突出,网前两翼的拉开进攻再辅以后排进攻,分散拦网方的盯防。侦测发现美国女排4 号位进攻比率达50%,是当今女排强队中运用比率最高的队伍,其后排进攻比率偏低,仅占7%。美国女排的4 号位平拉开是其惯用战术,通过压低一传弧度与二传快速的分配传球,通过速度快、弧度低压迫对方的拦防。副攻的2 号位跑动和接应队员的2 号位低弧度进攻同样具有特色。土耳其女排在进攻区域分配与美国队极其相似,4 号区进攻比重为44%,后排进攻占12%,2、3 号位进攻占比为20%~22%,具有较好的均衡性。
纵观世界女排强队进攻区域分配,4 号位进攻比率高达37%~50%,原因在于目前各队善于利用网宽实施快速进攻,4 号位区域距二传手的位置较远,对方集体拦网人的接合部和拦网外侧是拦网的薄弱区域,不利于对方副攻队员的协同拦网。数据显示欧美各队的2、4 号位进攻参与人数多,主攻与接应队员打破专位的局限,在不同区位均承担进攻任务,博斯科维奇在2、4 号位进攻为118~188 次,埃格努为125~295 次,坦达拉为118~193 次,金顿为120~207 次。从2、3 号区域表明各队的副攻具有较强的牵制作用,参与进攻比重较高,3 号位的进攻可达16%~22%。此外,各队均大量运用后排进攻丰富进攻组织的纵深度。通过对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在进攻区域的对比,发现欧美女排强队的主要进攻点趋于均衡,且进攻区域选择具有分散特征,数据显示出欧美女排强队的主攻与接应队员在不同区位兼备突出的进攻能力,核心运动员进攻表现突显,后排进攻区域多在1、6 号区域实施,接应队员的1 号位进攻与主攻队员的6 号位进攻相互掩护,更有效的牵制对方的拦网,充分利用球网的宽度结合场地的纵深相互掩护,后排进攻与2、3 号位的跑动掩护协同进行,具有较高的纵深组合度和极强的攻击性,体现出男性化特征。
2.1.4 世界女排强队进攻组织速度
数据显示世界精英主攻、接应球员的进攻组织时长为(1.12 ±0.20)s,传球的弧度高于球网(1.56±0.56)m。降低传球弧度、加快进攻组织速度是意大利、美国和巴西的进攻组织特征,2、4 号位的传球弧度低平,两翼拉开进攻速度迅速,坦达拉、波塞蒂、希尔、拉尔森等为典型代表。美国女排的4 号位平拉开组织为0.79~0.87 s,充分利用网长宽度与速度突破拦防;中国女排的2、4 号位进攻传-扣时长为1.02~1.20 s,节奏慢于巴西、美国女排的边攻手。精英副攻手的击球时长为(0.50 ±0.16)s,极具快速与掩护性,塞尔维亚女排的短平快组织仅为0.29 s,名列各强队的快攻组织速度之首。
目前世界女排强队均在保持击球高度的前提下加快进攻组织速度。高速解析显示美国女排2 号位的低弧度拉开球体最高位置仅3.10 m,传球弧度高出球网上沿0.86 m,传球触球到击球瞬间仅0.79 s。世界女排强队进攻的整体性强,解析显示2传组织传球瞬间,除2 号位的接应队员跑动,前排副攻短平快已处于起跳阶段,前排主攻手已处于踏跳引臂阶段,后排6 号位主攻同样做助跑启动,场上4个进攻点同步启动,进攻组织具有极强的整体协同性。
2.2 世界女排精英选手进攻表现效果分析
2.2.1 世界女排精英选手个人进攻表现效果
排球作为隔网对抗性项目,进攻效果直接影响比赛中的主动性与获胜率[11],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进攻表现突出的精英选手。采用Data volley 4 对精英选手的进攻数据汇总,与其他评价参数相比,进攻效率是体现排球运动员进攻表现的最优参数,选取进攻效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具有贴合实战的客观性[11-12]。世界女排精英主攻、接应选手的进攻效率分别为31% ±6.24%和33% ±5.71%,进攻成功率分别为44% ±4.35%和46% ±2.57%,主攻被拦死比率较低,仅为7% ±1.41%,接应被拦死比率为7% ±2.03%;在排球对抗中承担进攻任务量大,且具备极强的破攻能力,即进攻后对方防守无法组织快攻反击达到25% ±2.52%和23% ±0.8%。副攻队员的进攻效率高达43% ±5.61%,具有很强的突袭与牵制作用。目前世界女排强队进攻均采用“5—1”配备,除一名二传手和自有防守队员以外的运动员均参与进攻。根据国际排联的通用称谓,主攻、接应二传又称“边攻手”承担球队内绝大部分的进攻任务,精英副攻除拦网外参与第一点的跑动与掩护进攻,同样肩负较大的进攻比重。与21 名世界精英运动员的进攻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我国部分精英运动员的进攻效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精英球员击球点高、速度快、击球手法多变,线路分化清晰,阅读比赛能力强;副攻队员跑动进攻多与主攻、接应的后排进攻形成协同掩护的相互配合,后排进攻比率高,进攻组织的纵深水平突出。世界强队均具有多名精英选手担任进攻核心,当球队的一攻效果不佳,连续卡轮时或多回合对抗组织反击时,进攻核心人往往承担进攻重任,即便面对集体拦网和严密的防守也善于运用高点强攻、结合个人进攻技巧与变化进行突破。进攻效率排名前10 位的运动员多数来自欧美。
2.2.2 世界女排精英选手击球高度、位置
世界顶尖主攻、接应运动员参与进攻时多为强攻,面对集体拦网的情况居多,因此击球的高度与过网位置的选择尤为重要,数据显示精英选手的进攻核心指标具有优势,其中接应选手的击球高度优势明显,达到(2.92 ±0.11)m,高于主攻和副攻队员的(2.84 ±0.06)m 和(2.78 ±0.12)m。研究认为,击球点越高,扣球成功率越高。朱婷、张常宁、袁心玥作为中国女排队内高度优势明显的主力队员,击球高度为2.90~2.74 m,击球后球体的过网高度为2.54~2.46 m。通过高速解析显示龚翔宇2 号位进攻时的击球高度为2.83 m,球体过网高度为2.47 m;反观欧美各队的顶尖选手,埃格努2 号位击球高度可达3.07 m,球体过网高度可达2.70 m,博斯科维奇前排2 号位击球高度可达3.02 m,米哈与坦达拉进攻高度也分别达到2.94~2.85 m,具有较强的高度优势,面对集体拦网时选择的击球线路范围更宽。欧美的副攻运动员在击球高度方面同样具备较大优势,击球高度多与运动员的臂展、弹跳高度、击球时的人球位置关系及挥臂动作幅度相关。目前我国的接应、副攻运动员和世界精英运动员相比在击球高度和球体过网高度方面存在差距,影响进攻效果。
2.2.3 世界女排精英选手击球速度
世界精英主攻的击球速度为(26.13 ±1.17)m/s,欧美女排强队中的进攻核心多为接应,以埃格努、博斯科维奇、坦达拉为代表的实力型欧美球员具有击球点高,速度快、击球点拉开幅度大的特征,击球平均速度可达30~33 m/s,给对方的拦防造成较大困难。副攻队员的击球速度同样颇具实力,击球速度可达(23.50 ±2.42)m/s。以目前顶尖运动员的扣球速度,若没有前排拦网的有效缓冲和阻拦,仅靠后排队员的防守,则不能达到较好的起球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反击的质量。朱婷是目前中国女排的重点得分队员,承担了球队近半数的进攻比率,击球速度为28 m/s,与欧美女排队员差别不大,击球点距标志杆1.35 m,击球点相对集中。龚翔宇、张常宁的击球速度为23~24 m/s,与欧美精英选手相比具有一定差距。由于其进攻击球速度慢,进攻过网点偏低,面对欧美强队的高大集体拦网时进攻效率受限。
2.2.4 世界女排精英选手进攻线路与落点
由进攻路线显示,朱婷4 号位的平拉开和调整攻是其主要进攻手段,此外6 号位的后排进攻比重较高。数据显示其4 号位平拉开进攻效率高达52%,进攻线路多变,其中大斜线比重高达36%、小斜线、腰线、直线分别占7%~19%,朱婷进攻实力强劲,发力扣球占89%,吊球占10%;6 号位的后排进攻线路较丰富,进攻落点分散,斜线、直线、中斜线分别占9%~22%;埃格努进攻以1、2、6 号位进攻为主。高点发力扣球达到89%,吊球和轻打比重相对较低,具有很强的进攻能力。进攻线路和落点显示其2 号位进攻以斜线为主,大斜线占31%;1 号位进攻时线路分化多变,直线、中线、小斜线均有运用,分别为14%~25%;6 号位进攻以直线和左侧中斜线为主,达16%和19%;博斯科维奇的1、2 号位的高点强攻的进攻效率高,进攻线路多以斜线为主,2号位进攻时大斜线占40%,1 号位进攻直线与小斜线分别占14%和18%,吊球和轻打运用较少;希尔作为美国女排进攻核心,4 号位平拉开和6 号位后排进攻是主要进攻手段,进攻效率达24%~29%,4号位平拉开以中斜线、大斜线为主,分别占21%和18%;6 号位后排进攻以直线和左侧中斜线为主,分别占29%,击球手法细腻,吊球和轻打占12% 和19%;博兹的进攻以2、4 号位强攻和6 号位后排攻为主,2 号位的进攻效率达21%~28%,进攻线路分化细腻,大斜线占28%,为其惯用选择小斜线和腰线分别占13%与22%,吊球运用居多占;坦达拉负责接应,进攻多运用2、6 号位低弧度强攻。2 号位进攻线路以大斜线为主,占32%,中线与小斜线分别占13%和14%,6 号位后攻线路多变,善于利用平打边线等个人技巧,线路分配均衡,以左侧中直线18%为主。
世界女子排球项目的进攻趋势向着高度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对比进攻数据可见,世界精英选手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击球高度、过网高度、击球速度等指标方面占优的高度力量型,能充分利用运动员的身高与弹跳优势提升击球高度,以埃格努、博斯科维奇、朱婷、阿金、拉西奇等为代表;一类是以拉尔森、波塞蒂、娜塔莉亚等为代表的快变技巧型主攻手,击球高度略低,但进攻节奏快,击球点拉开幅度大,进攻点选择多变同样可获得较好的进攻效果。此类主攻手多在对抗中承担一传和防守的保障任务。这两种类型进攻手代表当今世界精英进攻手的发展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世界女排强队的进攻表现突出,呈现以中国、塞尔维亚为代表的高打强攻结合快攻掩护的实力型和以巴西、美国为代表的两翼快速拉开,结合低弧度后攻的速度型球队。
(2)世界女排强队的进攻区域选择具有趋同性,充分利用网宽结合场地纵深进行突破;精英主攻与接应队员在不同区位兼备突出的进攻表现。精英副攻短平快与背飞跑动多与主攻、接应的后排进攻形成协同掩护,进攻组织的速度与纵深相融合,集体进攻体现出高快结合与立体化特征。
(3)世界女排精英选手的核心进攻指标具有优势、进攻线路分化细腻。
(4)欧美精英选手与中国选手相比具有击球高度、进攻速度和前后排纵深掩护性强的优势,中国女排接应二传与部分主攻队员的进攻表现存在差距。
(5)大数据应用为中国女排针对性地训练指导、赛前备战、赛中技战术调整和赛后技战术表现反馈提供参考,为精英选手比赛表现提供反馈与评价。
3.2 建议
(1)中国女排精英选手应加快进攻节奏,充分利用球网宽度和场地的纵深扩大进攻范围。在突出以朱婷为核心的进攻点之外,提高部分主攻手和右翼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丰富击球技巧和变化,提升进攻效率,副攻队员在保持击球高度的前提下加快进攻节奏,增强进攻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2)中国女排应结合侦测数据加强拦防的模拟训练,针对不同风格的球队与精英运动员进攻特点制定切实的拦防对策,根据对方的进攻结构适时调整对抗策略,顺应现代排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应对世界强队的冲击。